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经读过马克西姆·高尔基的《童年》。高尔基出生在俄国一个木工家庭,早年丧父,寄居在外祖父家,十一岁走向社会,饱尝了人生的辛酸。而《童年》正是根据他的童年生活写成的自传体小说,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  相似文献   

2.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草丛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聆听着《童年》的歌声,不禁回想起我们人生中最难忘、最快乐的时光。每个人都有一首属于自己的童年之歌,那歌声温柔、灵动、甜美;但高尔基的童年却与众不同,那音符沉闷而苦涩,歌声沙哑而低沉。《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主人公阿廖沙三岁时失去了父亲,母亲把他寄养在外祖父卡什林家。阿廖沙来到时,外祖父家业已经开始衰落,外祖父也变得愈加专横暴躁。阿廖沙的两个舅舅为了分家和侵吞阿廖沙母亲的嫁妆而不断争吵、斗殴。在这个家庭里,阿廖沙看到…  相似文献   

3.
在"五一"七天长假中,我读了一本小说,是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写的一部自传体小说,书名叫《童年》。书中,高尔基用优美的文笔写下了小时候,因父亡而迁居到外祖父家的所见所闻。在  相似文献   

4.
(一) 高尔基,本名叫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高尔基是他的笔名。他是“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人物”(列宁语),是苏联社会主义文艺的奠基人,是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家。一八六八年,高尔基出生在一个贫困的木工家庭。他自小就失去了父亲,跟随母亲寄养在外祖父家。十岁上,母亲又病逝了。从此,这个无依无靠的孤儿,流落街头,独  相似文献   

5.
对高尔基的印象,一直滞留于那只在暴风雨来临之夜疾呼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勇敢《海燕》,而高尔基的长篇小说《母亲》更强化了这一印象。事实上这也是高尔基及其作品在中国传播的主流方向,高尔基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为中国人民所景仰。中国读者知道高尔基的《母亲》始于上世纪20年代末。1929年夏衍根据日文首先翻译《母亲》,小说人物  相似文献   

6.
高尔基出生时,正是俄国沙皇统治时代。4岁时,做木工的父亲 去世,他便随母亲寄居外祖父家,仅读了两年书。10岁时,母亲也离 开了人间。童年的高尔基当过学徒、饭馆跑堂,受尽了欺压。他不堪 忍受那种令人窒息的生活,便来到一泻千里的伏尔加河畔,望着汹  相似文献   

7.
一、教学重点1.领会作品运用的以细腻的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及其作用;2.认识母亲尼洛芙娜勇敢地宣传革命真理、顽强地同敌人作斗争的精神。二、参阅资料高尔基(1868-1936),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他是原苏联伟大的文学家,世界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最重要的奠基人。高尔基最早发表的小说是《马卡尔·楚德拉》,最杰出的小说是《母亲》,最著名的诗篇是《海燕》,最优秀的戏剧是《底层》。《母亲》是文学史上第一部生动、广泛、深刻、成功地描写无产阶级伟大革命的…  相似文献   

8.
童年,每个人都曾拥有:幸福的,快乐的,痛苦的,辛酸的……但是,无论你的童年如何,都应好好珍惜,细细体味,因为人生只有一次童年。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高尔基,把他自己的童年写成了自传小说,书中的阿廖沙就是作者自己。读完《童年》,感受颇多。对我来说,我无法想像在俄罗斯19世纪的社会中的人会那样残忍,可以无情地鞭打自己的老婆、孩子。高尔基的《童年》在我眼里不只是一部小说,而是俄罗斯民族的生活画卷,是那样充满奇异色彩。外祖父喜怒无常,可以毒打他,可以扔下他不管,也可以疼爱他;外祖母对他爱不释手,当成宝贝似的教他识字,讲故事…  相似文献   

9.
【导读】 高尔基是苏联伟大的文学家(1868—1936),他的作品体裁多样,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亲》,剧本《敌人》《意大利童话》等。散文诗《海燕》等多篇作品曾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他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0.
王观胜 《课外阅读》2006,(12):24-25
亚·马·高尔基在未成为社会主义文学奠基人之前,是当时俄国最大的流浪汉。他穿着俄式钻洞烂布衬衣,左肩上挂着烂外衣,一头乱蓬蓬的长发,几乎跑遍了全俄。从伏尔加河到俄属中亚,都留下了这个高大的流浪汉的足迹。他在码头上当搬运工,在城市里送货,在面包房里当伙计。真所谓:从小卖蒸馍,啥事都经过!高尔基1868年3月28日生于伏尔加河岸边的诺夫哥罗德市。曾祖父是沙皇时代军官,凶狠暴戾,动辄鞭打高尔基父亲。父亲去世后,母亲改嫁,高尔基寄居外祖父家。由于外祖父一直反对女儿婚事,对高尔基无半点怜爱之心。而几个舅舅和舅母,是一群“吃饭一直…  相似文献   

11.
原著简介 《童年》是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讲述的是孤独孩童阿廖沙的成长故事。四岁时,阿廖沙的父亲就去逝了,只得跟着外祖父、外祖母过着贫寒的生活。这是一个令人窒息而又充满恐惧的狭小天地,舅父们为了家产,争吵打架,  相似文献   

12.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文学体裁,理解人物形象,把握人物形象,是小说教学的重点.1990年版高中第三册语文课本的两个小说单元,共选了八篇小说,其中有鲁迅的《药》、叶圣陶的《夜》、高尔基的《母亲》.这三篇小说分别塑造了三个母亲形象,三个母亲既有惊人的相似,又各具风采,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三位作家塑造人物的独特手法和作品的不同风格,领略到它们诱人的魅力,从而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主题.《药》、《夜》、《母亲》中塑造的三  相似文献   

13.
《母亲》、《党员登记表》、《夜》中的母亲形象兰州市六中李晶在高中语文课本的小说、诗歌、散文、戏曲选文中,成功地塑造了许多具有典型意义的女性形象。在所有这些女性形象中,有三位母亲的形象给我们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一是高尔基《母亲》中革命者巴维尔的母亲...  相似文献   

14.
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1868—1936)于1906年9月创作了剧本《仇敌》,同年年底才写成了长篇小说《母亲》。应该说,小说《母亲》所体现的思想倾向和创作方法,已经在剧本《仇敌》中基本上体现出来了。  相似文献   

15.
在中学语文课中的比较文学教学应如何开展?有什么要求?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些个人意见:(1)围绕同一类型的题目,找几篇中外作品进行比较,看它们如何用不同素材写出不同的内容,塑造出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中学语文课本以母亲为题的课文有3篇。俄国大文豪高尔基所写的《母亲》,日本进步作家小林多喜二写的《母亲》,朱德同志写的《母亲的回忆》。高尔基的《母亲》是一部长篇小说、世界名著。小说写主要人物  相似文献   

16.
高尔基(1868-1936),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柯夫。1868年3月28日,他出生在俄罗斯伏尔加河畔的尼日尼·诺夫戈罗德(今高尔基市),父亲是一个细木工匠。不到6岁时,父亲因害霍乱去世,母亲送他寄居在外祖父的家里。  相似文献   

17.
根据高中语文第三册中关于比较阅读的单元知识和训练的要求。我们进行了这一尝试。对鲁迅的小说《药》中的夏四奶奶,叶圣陶的小说《夜》中的老妇人,高尔基的小说《母亲》中的尼洛夫娜,这三个母亲形象进行了比较阅读,收到了以往单篇教学或一般阅读教学所无可比拟的教学效果。时代不同,命运相同。鲁迅的《药》写于1919年,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现实。叶  相似文献   

18.
“文学是属于真实的领域。”高尔基1904年在一封信中如是说。1906年初,革命已经有转向低潮的趋势。这时高尔基受党的委托去国外募集资金。1906年夏,他在美国开始写《母亲》。高尔基自己说:“由于手头有材料,纯粹是凭记忆写的。”小说第一部于9月在美国完成,第二部于1906年底在意大利完稿。这部在国外写成的无产阶级文学奠基作品的创作,充分体现了高尔基对真实的执著的追求。  相似文献   

19.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一八六八年八月二十八日生于俄国中部尼日尼·诺夫戈罗德(今高尔基城)的一个细木工家庭,四岁丧父,便寄居到开染坊的外祖父家,只读到小学三年级便被迫辍学。十一岁走向“人间”独立谋生,在黑暗的社会底层,做各种苦工杂役。一八八四年他到了喀山,想进大学,贫民窟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这期间,他接触了俄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阅读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著作。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高尔基怀着了解俄国的强烈愿望,两次漫游了俄国。一八九二年,高尔基在《高加索  相似文献   

20.
1923年,正在国外一边养病,一边潜心写作的高尔基,得知国内出现了一位有才华的年青作家——富尔曼诺夫,他的长篇小说《夏伯阳》一发表,立即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反响。新作家富尔曼诺夫的出现,使高尔基非常高兴。不久,高尔基读了《夏伯阳》这部作品,发现国内有的作家和理论家对小说赞扬过分了,嘉奖太慷慨了,这引起了他的沉思。高尔基对青年一代是十分关注的,他认为应该向富尔曼诺夫提出自己的看法,进诤言。于是,他亲自给富尔曼诺夫写信。信中,高尔基从思想方面和技巧方而对小说《夏伯阳》提出了批评意见,并诚恳地提醒富尔曼诺夫:“不要相信廉价的赞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