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2 毫秒
1.
俗语说得好,"一世人生半世枕",人的一生中约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选一个枕头很重要,甚至可以辅助治疗疾病,这在几千年前的古代医书中已有记载。药枕的前世今生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香枕是目前已知的最早药枕,距今已有2000多年。唐朝孙思邈在《千金方》中也说:"用蚕屡次、废茶叶装枕头可明目、清心"。而明朝名医李时珍更在《本草纲目》中列有"明目枕",称用"苦荞麦皮、黑豆皮、绿豆皮、决明子、菊花内和枕,至老明目"。近年来利用香味疗法治病十分普遍,特别是运用某些中草药做成的药枕更是有着不一般的功用。家住南宁  相似文献   

2.
刘彦骅 《武当》2006,(5):48-48
一、药枕法:取明矾2.5公斤,碾成黄豆大小的碎块,装入枕心中,睡觉时置于脑下。常用此枕,可降低血压。取干槐花1公斤制成药枕, 效果也很好。二、贴脐法:取牛膝、川芎、三棱各50克, 共研为细末,混合后备用。先用酒精擦净肚脐部位,再将药粉5-10克放入脐内,用消毒纱布和胶布固定好:3日换药一次,12月为一个疗程。或用吴茱萸5克,研为细粉,置于脐窝内,外用胶布固定。3日换一次药,15日为一个疗程。  相似文献   

3.
刘彦骅 《武当》2005,(7):55-55
一、解暑药枕:黄芩100克、生大黄100克、藿香100克、荷叶100克、黄荆子100克、茉莉花50克,将上药六昧装入枕心中,具有清热、消暑、除湿等功效。此药枕特别适宜于体胖及湿痰多者使用。二、利眠药枕:合欢花200克、  相似文献   

4.
正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曾推出"枕语——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藏枕展",以瓷枕为主体,将枕的历史、枕上诗书画和枕上故事向观众娓娓道来。枕的历史枕是重要的日常生活用品,作为"荐首之具"伴随人类走过千百年的历史。关于枕的起源,尚无明确的结论。据东晋王嘉《拾遗记》记载,魏咸熙年间,因诛梁翼而得其玉石虎头枕,枕下有篆书"帝辛"二字。帝辛就是商纣王,因此该枕被断为"帝辛之枕"。尽管学术界对这一记载是否即为史实尚无定论,但据此推知,早在  相似文献   

5.
李鹏超  林林 《收藏》2010,(3):116-117
荷包,随身佩带的小囊,用以装钱或零星物品;古时也用作袍外的装饰物。荷包亦称香囊、香袋、香球、佩伟、容臭等。荷包的形状多为圆形、椭圆形、方形、长方形,也有桃形、如意形、石榴形。荷包按用途可分为若干种类,每类又可进一步细分,如服饰类有帽类、衣物类、肚兜类、鞋类、装饰类;枕类有枕顶类、耳枕类、动物硬枕类、软枕类;包类有背包、手提包、腰包;挂件类有挂件串、软片挂件、坠挂、框形挂件、灯挂件等等。清代皇帝在年终多用荷包赏赐大臣,清代荷包有大量实物传世。  相似文献   

6.
刘彦骅 《武当》2004,(6):55-56
养生保健药枕是中华传统养生学中的一朵奇葩,与药物口服法相辅相成,有利于养生保健,延年益寿。自唐代始,不但为道士和僧侣所重视,也受到一些文人墨客的推崇。保健药枕的应用,一要遵循“对症选用”的原则,二要遵循“天人相应”的原则,按四季气候(温度)变化而有所不同。现据本人所知,分别介绍“四季保健药枕”和防治各种疾病的药枕方,供朋友们参酌选用。  相似文献   

7.
耕生 《收藏》2013,(6):38-43
陶瓷枕具是古陶瓷收藏中的特色品种,肇始于隋代,造型林林总总,有腰圆形、如意头形、箱形、兽形、人形等多种,以刻花、划花、印花、雕塑、彩绘为饰,题材丰富多彩,有些还配以诗词、民谣、俚语村言;用途上,除了实用卧枕,还有作为随葬明器的头枕、脚枕,尺寸极小的则是书写、医疗用的腕枕及脉枕,它们从一个独特角度反映了古代陶瓷制作与装饰的时代特点,折射出古代社会生活的诸多层面。  相似文献   

8.
耕生 《收藏》2013,(11):38-39
陶瓷枕具是古陶瓷收藏中的特色品种,肇始于隋代,造型林林总总,有腰圆形、如意头形、箱形、兽形、人形等多种,以刻花、划花、印花、雕塑、彩绘为饰,题材丰富多彩,有些还配以诗词、民谣、俚语村言;用途上,除了实用卧枕,还有作为随葬明器的头枕、脚枕,尺寸极小的则是书写、医疗用的腕枕及脉枕,它们从一个独特角度反映了古代陶瓷制作与装饰的时代特点,折射出古代社会生活的诸多层面。  相似文献   

9.
利用中药的特殊香味,通过呼吸道和皮肤吸收来防治疾病,是祖国医学中的一种疗法,而药枕则是闻香治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我国的古人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将药枕应用于日常的保健养生和防病治病之中了。  相似文献   

10.
陈馨 《收藏》2013,(6):44-53
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枕藏品成系列、有规模,纵可囊括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陶瓷枕,横可比较各时期不同地域所生产枕的特色。以下试以其藏品为例,对我国枕的历史与文化形成作一简要梳理与分析。  相似文献   

11.
陈馨 《收藏》2013,(11):44-53
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枕藏品成系列、有规模,纵可囊括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陶瓷枕,横可比较各时期不同地域所生产枕的特色。以下试以其藏品为例,对我国枕的历史与文化形成作一简要梳理与分析。  相似文献   

12.
正《说文解字》:"枕,卧所荐首者。从木,冘声",说明木枕是古人最早使用的枕头之一,古代还先后出现过玉石。陶瓷,漆器。皮革等各种质地的枕,尤以陶瓷枕流行时间最长,深受人们喜爱。陶瓷枕不仅反映胎釉,烧制等工艺特征,还蕴含了丰厚的美术。民俗、文化等人文元素。陶瓷枕唐代已开始流行,宋金元时期的瓷枕烧造窑口众多,磁州窑系最具代表性。考古出土和传世有大量的精品存世,也见于欧美和日本等海外公私收藏。本专题分为"枕之史""枕之形""枕之粹"三个篇章,每一章节各有侧重,包括发展史梳理,各形枕的源头与造型变  相似文献   

13.
王维一 《收藏》2013,(8):79-81
可以制枕的材料多种多样,自古以来有玉、石、金、银、铜、陶、瓷、木,乃至今天的布、化纤材料等等。在众多材质之中,有一种枕,既承载着历史的沧桑,也似乎还遗留于现代人的记忆之中,它就是漆皮枕。  相似文献   

14.
各类食物虽各有其味,但不外乎酸、甜、苦、辣、咸这基本的五种。按照中医的说法,食物的滋味不同,其作用也不同。据《宣明五气篇》载":五味所入,酸入肝、辣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甜入脾,是为五入。"因此,五味与人体的健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如果调配得当,则可增进健康,有益于延年益寿。但若五味过于偏嗜,也可诱发疾病。  相似文献   

15.
胡焕英 《收藏界》2012,(8):63-67
红绿彩瓷是在高温白釉或白地黑花瓷烧成后,在白釉上用红、绿、黄等彩勾画出纹饰,再入窑以800℃左右的低温烧成。因此也常称为"宋加彩"或"金加彩"。红绿彩瓷主要有两大类产品:一是日常用品,如碗、盘、杯、瓶、罐、枕等器  相似文献   

16.
三、蒙元时期磁州窑文字枕磁州窑白地黑花长方形枕存世及出土很多,可归纳出以下三个共同点:(1)枕型制统一为长方形,枕面与四壁相接处出檐,枕面有的稍向前倾斜,有的稍平。(2)枕的装饰风格、构图、绘画布局统一,除底面外,其余五面均有菱花形开光画面。枕面随形绘边框,边框内有菱花形开光,多绘主题纹饰,题材多为山水风景、人物故事、花鸟瑞兽、诗浏曲赋等。开光  相似文献   

17.
赵德贵 《武当》2014,(11):57-59
一、入静的意义历代养生家所用的与“入静”概念含义类似的名称有多种。诸如“五入”之说。即入虚、入静、入定、入神、入寂。古人认为,五入是含义不同的五种概念。入虚是“清净无为,虚空无相”;入静是“心清神澄,意恬念静”;入定是“净滤禅悟,定慧交融”;入神是“精神解脱,神明妙用”;入寂是“诸相寂灭,了无苦乐”。这“五入”的区别,大体上可理解为同一境界的不同层次。现在除“入神”之外,其他名称已很少用,只是个别功种仍在采纳。  相似文献   

18.
正杨永德先生伉俪给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捐赠品中有一件南宋吉州窑绿釉八角形枕(图1),沈面划三处蕉叶纹,侧壁印牡丹纹,转角处饰竹节形柱。该枕的珍贵之处,在于钤有"严家记"印,明代《格古要论》记载:"吉州窑……宋时有五窑",这件瓷枕上的"严家记"戳印,印证了这一记载。多年来文物考古工作者对永和镇窑址进行调查发掘,先后发现有舒、陈、谢、郭四姓窑户的铭记,独缺严家。另一件南宋吉州窑白地褐彩花卉诗文束腰枕(图2),黄白色胎,枕的六面绘有纹饰,两端  相似文献   

19.
王樱 《收藏》2018,(6):88-91
陕西省澄城县尧头窑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瓷窑遗址之一,自唐代创烧以来,窑火千年不息,沿用至今。尧头窑的产品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瓷枕的艺术水平又独具特色。尧头窑瓷枕造型林林总总,有长方形、兽形、人形等,以刻花、划花、印花、雕塑、彩绘为饰,题材丰富多彩,有些还配以诗词、民谣、俚语村言;用途上,除了实用卧枕,还有作为书写、医疗用的腕枕及脉枕。  相似文献   

20.
刘彦骅 《武当》2005,(7):56-56
取白矾2000克(筛去碎屑,将大块的碾成蚕豆粒大小,直径约10-15毫米),干槐花500克,川芎1000克,混合后装入用白布缝制的枕芯中(外加枕套),药物有效期6-8个月。此药枕不仅具有良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