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3 毫秒
1.
河西走廊东部冬季降雪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河西走廊东部5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60-2011年冬季的逐日降雪观测资料,运用统计分析、Morlet小波和Mann-Kendall法分析了河西走廊东部冬季降雪的气候变化特征,最后利用1982-2012年NCEP时间间隔为6h的1°×1°格点资料研究该地冬季降雪的环流特征以及用相关分析方法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冬季降雪的大气环流。其结果表明:由于受海拔高度、地理位置以及天气系统的影响,河西走廊东部降雪日数和降雪量总体分布从东南向西北递减。河西走廊东部冬季降雪量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夜间雪量大于白天,降雪日数北部平原区的峰值主要出现在1月份,而南部山区的峰值主要出现在2月份。河西走廊东部冬季降雪日数和降雪量近52a来都出现增加趋势,主要存在5~6a和9~10a的周期反映,都出现了突变,但突变年份不同,其降雪的典型环流形势为西北气流型、西风气流型、西南气流型,其影响机制相同,都需要较好的水汽条件和一定的冷空气。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河西走廊东部5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60-2011年冬季的逐日降雪观测资料,运用统计分析、Morlet小波和Mann-Kendall法分析了河西走廊东部冬季降雪的气候变化特征,最后利用1982-2012年NCEP时间间隔为6h的1°×1°格点资料研究该地冬季降雪的环流特征以及用相关分析方法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冬季降雪的大气环流。其结果表明:由于受海拔高度、地理位置以及天气系统的影响,河西走廊东部降雪日数和降雪量总体分布从东南向西北递减。河西走廊东部冬季降雪量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夜间雪量大于白天,降雪日数北部平原区的峰值主要出现在1月份,而南部山区的峰值主要出现在2月份。河西走廊东部冬季降雪日数和降雪量近52a来都出现增加趋势,主要存在5~6a和9~10a的周期反映,都出现了突变,但突变年份不同,其降雪的典型环流形势为西北气流型、西风气流型、西南气流型,其影响机制相同,都需要较好的水汽条件和一定的冷空气。  相似文献   

3.
河西走廊东部大到暴雨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玲萍  陈雷  罗小玲  王荣喆 《资源科学》2013,35(6):1277-1284
本文结合河西走廊东部地区降水特点,定义该地区大到暴雨的概念.然后利用河西走廊东部5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61年-2012年5月-9月的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河西走廊东部大到暴雨的气候变化特征,最后利用1990年-2012年NCEP时间间隔为6h的1°×1°格点资料研究该地大到暴雨的环流特征.其结果表明:由于受海拔高度、地理位置以及影响系统的影响,河西走廊东部大到暴雨日数分布从东南向西北递减,而暴雨强度由于暴雨的局地性以及测站布点稀少等原因,最大中心出现在了凉州,最小出现在乌鞘岭.河西走廊东部大到暴雨具有单站暴雨多,成片的、大范围的暴雨较少,局地性强,且具有夜发性的特点,都出现在5月-9月,主要集中在7月-8月,出现的日数占到总日数的69.7%;近52a河西走廊东部大到暴雨日数呈上升趋势,且存在6a、9a左右的周期反映,但未出现明显的突变现象.河西走廊东部大到暴雨日数与西太平洋副高脊线的南北进退有密切关系,其典型环流形势为西北气流型、西风气流型、西南气流型.  相似文献   

4.
中国黄土高原春季干旱10a际演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黄土高原7省区48个具有代表性的气象台站1961-2010年的气候要素资料,利用基于相对湿润度的干旱等级指数,分析了近50a黄土高原春季干旱10a际时空分布和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0年黄土高原春季干旱发生频率呈东南向西北递增分布特征,且春季轻旱发生频率最大。以西北部为主的干旱南边界以(40~60)km/10a的速度由西北向东南扩展,近50a南边界向东南扩展推进了200~300km;干旱面积以4%/10a的速度增加,近50a干旱面积扩大到占高原面积的94%。以中部为主的黄土高原大部分区域春季干旱强度呈增强趋势,中部腹地干旱强度增强幅度最大,中部周边干旱强度增强幅度次之;东北部和西部边缘干旱强度呈减弱趋势。干旱指数存在显著的3~4a高频振荡周期。1971年为干旱强度显著加强的突变点,预计未来数年黄土高原干旱仍处在面积扩大、强度增强过程中。  相似文献   

5.
利用近34年洞庭湖流域38个气象站点1980~2013年的降水数据资料,采用趋势分析法,M-K突变检验法对洞庭湖流域无雨日数的时间和空间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过去34年,区域内年无雨日数最多的季节为秋季,最少为春季。年无雨日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从季节无雨日数来看,春季、夏季、秋季呈上升趋势,冬季无雨日数呈下降趋势。突变分析表明:年无雨日数可能在1981年、1991年和2006年发生了突变。无雨日数空间分布明显,流域站点春季无雨日数由西北向东南递减;夏季由东部向西部递减;秋季大致由西北向东南增加;冬季无雨日数以东部站点居多。就各个站点来看,流域站点多年平均无雨日整体呈增加趋势,其中年无雨日数最大值出现在永顺,最小值出现在资兴。  相似文献   

6.
中国西北地区初霜冻的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中国西北地区135个测站,1961年-2009年历年逐日地面最低气温和NCEP/NCAR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子波分析、功率谱分析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49a中国西北区初霜冻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中国西北地区初霜冻开始最迟的地方在陇南-陕南,平均出现在11月上旬,其次是南疆盆地出现在10月中下旬;初霜冻开始最早的地方在青海高原,一般开始在8月下旬,其余的地方初霜冻开始在9月中下旬-10月上旬.初霜冻开始期的稳定性较差,特别是北疆、高原北部和南部;②西北地区初霜冻平均以1.8d/10a的速率推迟,1986年有明显的突变现象,近49a来初霜冻有显著的2~3a周期;③西北地区有85%的站点以(2~4)d/10a的速率推迟,通过各年代际的变化来看,1980年代以来有50%以上的站偏迟,特别是近10a,有接近90%的站偏迟;④从环流特征量分析,影响西北地区初霜冻的环流特征量主要有副高正相关和极涡负相关;10月500 hPa高度场合成分析表明,初霜冻偏迟年,东亚大槽浅,西太副高偏西偏强,亚洲中北部盛行纬向环流,中国西北区处于新疆脊控制之下,不利于出现降温天气;初霜冻偏早年,乌山脊强,东亚槽深,西太副高偏东偏弱,亚洲中北部盛行径向环流,西北地区上空不断有来自鸟山脊前的冷空气,易形成强降温天气.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昌都地区大风多发地丁青站1970年~2009年共40a逐日大风发生频次、平均风速等资料,采用气候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丁青1970~2009年近40年大风日数、地面平均风速的气候趋势、周期变化等特征。结果表明丁青大风日数月变化呈双峰型,月大风日数第一峰出现在5月,第二峰出现在9月,最少月为11、12月,丁青大风主要集中在每年的4-6月;丁青近40a大风日数年变化呈波动性下降趋势,倾向率为-0.8447d.10a-1;丁青近40年平均风速呈整体下降趋势,平均风速为1.5米/秒。丁青大风频数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准8年、准10年的振荡周期,还存在着准28年的年代际周期特征;丁青年平均分速存在比较明显的准5年、准10年的周期,该周期与年大风日数相一致。  相似文献   

8.
唐宝琪  延军平  王璐璐  刘永林 《资源科学》2015,37(12):2514-2523
本文基于东北地区87个气象站点1960-2014年逐日降水资料,运用趋势分析法、IDW空间插值法、Morlet小波分析及斯尔皮曼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55a东北地区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5a,东北地区年降水日数和强度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年降水日数总体呈极显著减少趋势,自东南向西北呈多-少-多的分布格局,年降水强度呈不明显的增加趋势,由南向北不断减小。大雨和暴雨降水日数均呈减少趋势,在空间上自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且随着降水等级的提高,高值中心逐步向辽东南地区移动;强降水强度由南向北逐渐递减,大雨强度在各地差异不大,暴雨强度的差异较为明显。大雨和暴雨不是东北地区的主要降水方式,但对年降水量的贡献较大;降水量与强降水事件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大雨降水量和日数的减少对研究区降水量的响应最显著,贡献率最大。大雨和暴雨日数变化的主周期分别为22a、5a,降水强度主周期均为28a。该研究有利于全面认识东北地区极端降雨天气,对区域农业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利用1971年—2020年兴安盟8个国家站逐日平均气温、日最低气温资料,按照寒潮标准统计寒潮频次和寒潮强度,分析兴安盟地区单站寒潮和区域寒潮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兴安盟地区单站寒潮出现频次的地域差异较大,呈现出自西北向东南递减的趋势,高海拔地区多于低海拔地区,年平均次数最多的为西北部阿尔山16次,最少的南部巴彦呼舒不足2次。近50 a来兴安盟地区共出现区域性寒潮185次,均发生于当年10月至次年4月,其中以12月最多,且从年际和年代际的角度来看,兴安盟区域性寒潮均表现出减少的趋势,其中年代际减少的趋势更加显著。在1985年前后,兴安盟区域性寒潮出现了由多到少的突变。  相似文献   

10.
石羊河流域季节性冻土的时空分布及对气温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晓玲  马中华  马玉山  王润元 《资源科学》2013,35(10):2104-2111
利用1961-2010年石羊河流域4个气象站点的冻土深度、冻土日数和气温观测数据以及邻近地区气象站点冻土数据,采用气候统计学分析方法,对石羊河流域最大冻土深度和冻土日数的时间演变、空间分布及与气温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石羊河流域年代、年最大冻土深度和冻土日数呈显著减少趋势,减少速率分别为4.537cm/10a、6.001d/10a,均通过了а=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年最大冻土深度和冻土日数的时间序列分别存在7~8a和8~9a的准周期变化,并发生了突变.冻土主要出现在11月至次年3月,年最大冻土深度几乎都出现在1月和2月,年冻土日数以12月和1月最多.石羊河流域冻土的空间分布与海拔高度、地表植被、地层岩性、土层含水量等局域性因素有关.石羊河流域与冻土同期的年平均气温呈显著升高趋势,上升的速率为0.553℃/10a.年最大冻土深度和冻土日数与平均气温呈极显著负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7486、-0.8058,气温每升高1℃,冻土深度减小9.3cm,冻土日数减少8.3d;冻土深度和气温具有相同的周期变化,冻土日数的周期变化比气温滞后1a,气温随时间变化对冻土深度和冻土日数随时间变化具有显著负作用.冻土深度的减小和冻土日数的减少可能是对气温升高的响应.  相似文献   

11.
基于GIS技术的浙江省酸雨区分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牟永铭  朱光良 《科技通报》2005,21(3):356-359
酸雨问题已经成为浙江省的一个重要环境问题。本文在浙江省酸雨监测已有数据的基础上,运用GIS的空间分析方法,通过空间插值、空间统计,模拟全省范围内酸雨的pH值分布情况,最后得出浙江省酸雨区分布现状,从而使酸雨的分布研究从定性走向定量和定位,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浙江省暴雨的天气气候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用40多年资料对浙江暴雨、大暴雨的时空分布进行气候分析,并对梅汛期间产生的历次暴雨前12~24h的天气形势进行分析归类.得出:浙江暴雨、大暴雨的气候概况,产生梅汛期暴雨的主要天气形势有:移动低槽型、冷锋切变型、低涡暖锋切变型、北槽南涡型四大类天气形势.再通过历史暴雨个例的相似检索,可以找出目前天气形势与历史上相似的暴雨个例,并可以按相似个例作出暴雨的诊断预报。  相似文献   

13.
选取河西地区13个气象站点1960年-2011年逐年日降水资料,计算河西地区极端降水阈值,分析了河西地区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对未来变化特征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①各量级的降水日变化不尽相同,其中以小雪日的增加和微雨日的减少最为显著;②各极端降水指数均呈增加趋势,在20世纪60年代增加幅度大;③在0.05的置信度下,极端降水指数在1966年发生突变现象,突变之后极端降水指数向增多趋势转变;④极端降水指数在不同的时间序列存在长短不同的周期振荡,同时在不同时间尺度上所反映的极端降水指数的偏多和偏少结构不一样;⑤在空间分布上,极端降水指数的变化趋势存在较大的区域性差异,由河西西北向东南呈增加趋势,表明极端降水的分布是与所处的气候带有关的,季风可能是引起其变化的主要原因;⑥Hurst指数表明未来降水日数与过去趋势一致,但以小雪日(增加)和微雨日(减少)的持续强度最显著;极端降水指数中,R95极端降水量和最大5天连续降水量未来变化趋势和过去一致,但持续强度不大,R99极端降水量和最大1天降水量未来变化趋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61-2012年海河流域35个气象台站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连续复小波(Morlet)、正交函数分解法(EOF)、线性回归分析法、滑动t检验及空间差值法等,研究不同等级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海河流域年降水量存在5a、15a、25a左右的周期变化;降水变化场表现出全区一致多雨或少雨、南-北向降水分布相反、东南-西北向降水分布相反的空间分布特征;(2)海河流域夏季对年降水量、年降水日数和年平均降水强度的贡献最大,各时间尺度降水日数均以小雨为主,各级别降水强度也均呈夏、秋、春、冬季依次递减。其中,年暴雨量和暴雨强度、夏季暴雨量和暴雨日数均呈明显减小趋势,夏季大雨量和大雨日数也有明显减少趋势;(3)永定河系对全流域降水量和降水强度的贡献最小,各子流域降水日数也均以小雨为主。其中,永定、子牙、大清河系的暴雨量和永定、大清、北三河系的暴雨强度均呈明显减少趋势,北三河系的大雨量和大雨日数减少趋势明显,子牙河系的中雨量、中雨日数和中雨强度均呈明显减少趋势;(4)海河流域降水的时空变化会引起地表径流减少和地下水位下降,导致海河流域水资源短缺现象恶化。  相似文献   

15.
范爱芬  潘小凡 《科技通报》1997,13(5):316-320
对1996年6月30日至7月2日给浙江北部地区带来历史上罕见的洪涝灾害的连续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发现本次连续暴雨过程有以下几个特点:1)主要影响系统在与历史相似的基础上,又有独特之处;2)中小尺度系统的活动不同往常;3)暴雨落区和降水强度与中低层的风场辐合和水汽通量辐合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为有效利用太行山丘陵区降水资源,实现科学的水资源管理和生态建设,采用线性回归模型以及Mann-Kendall趋势性检验方法对崇陵流域6个降水观测点的降水数据(2005-2014年4-10月)进行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 2005-2014年4-10月崇陵流域降水量波动明显,无明显上升或下降趋势,年内降水主要集中于6-9月,5月降水量呈显著减小趋势;研究区降水日数逐渐减小(-1.22 d/a),小雨量级降水对研究区降水资源的贡献率达50%以上,大雨及大雨以上量级降水出现频率近年来呈增加趋势(0.19 d/a);崇陵流域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不均,流域上游年降水量明显小于下游。认为植被覆盖是导致崇陵流域降水时空分布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太行山丘陵区的油松、侧柏和刺槐等森林植被显著增加了区内的降水量。  相似文献   

17.
兴宾区六勇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通过对水库附近青岭雨量站和邹圩水文站水文资料进行分析计算,从而得到降雨、洪水、洪峰流量成果,并对水库水位-库容关系线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18.
西北地区1962年至2000年降水量变化的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张翀  李晶  任志远 《资源科学》2010,32(12):2298-2304
利用1962年-2000年中国西北地区46个气象站点逐日降水量数据,以线性趋势分析、小波分析以及Mann-Kendall法为基础,对中国西北地区降水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①近40年来年均降水量变化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性,主要存在25年左右的年代振荡周期以及4年和9年左右的年际振荡周期;②降水空间分布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小的趋势,基本上呈连续分布。而新疆的塔里木盆地中部和东部以及吐鲁番盆地东部降水分布最少,并以此为中心向外扩展,平均降水量逐渐增加。降水增加区域主要分布于降水量较小区,降水减少的区域主要分布于降水量较高区,降水变化不明显区域则处于前两者之间的过渡区;③降水量少的地区降水增加趋势强烈,降水量偏多的地区降水减小趋势强烈。西北地区整体降水量并不是在下降,而是侧重于上升,以整个西北地区来讲上升幅度则很小。  相似文献   

19.
吴洪颜  武金岗  赵凯  高苹 《科技通报》2004,20(6):512-516
对江苏春季连阴雨和太平洋海温场的关系进仃研究,发现二者相关显著.通过对海温场的最优化处理和稳定性检验,找到强信号区.然后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预报模型,经试预报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