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超 《小读者》2011,(9):36-37
开学第一课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有趣的话题。下面,让我们了解一下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各国“开学第一课”讲些什么?——编者  相似文献   

2.
一、了解性阅读了解性阅读法是教师指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阅读材料的方法。它着眼于三个方面内容的了解:一是对阅读材料本身的了解。粗略地弄清阅读材料的体裁和基本内容,说明的对象是什么,阐述了什么观点,或者记叙了什么人和事。二是对作者及写作背景材料的了解。可分二步完成:先在课前要求学生学习教材、教辅资料和网上相关资料;再在课堂上指导学生筛选出与阅读材料关联紧密的信息。三是对阅读材料相关注解的了解。了解性阅读是阅读教学的第一个层次,它重在突出对阅读材料把握的“快”、“全”、“本”。二、质疑性阅读晋代张载说:“读书先…  相似文献   

3.
一、巧妙点拨深化情感读一篇文章 ,要想真正了解作者的情感 ,一定要指导学生咬文嚼字、层层深入 ,这样方能进一步深化学生的情感 ,引起共鸣。如《难忘的一课》 ,“我是中国人 ,我爱中国”这一句在文中反复出现 ,贯穿全文。它既是串联内容的主线 ,又是表达作者情感的主线。教学时 ,指导学生抓住这条主线———“‘我是中国人 ,我爱中国’这句话在文中出现几次?每次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作者有什么感受?”然后逐层深入 ,剖析全文。第一次———是出现在作者看台湾师生上课时 ,“我是中国人 ,我爱中国”是教学内容 ,作者感受到每个字、每个音…  相似文献   

4.
一、导言课,也叫“绪论课”。引导学生认识语文课的特点和任务,明确语文课的性质和地位,了解“各年级语文基本能力和基础知识教学要求”,懂得为什么学和学什么。导言课每学期开始第一节课都应上。  相似文献   

5.
义务教育课本小学《自然》第一册第一课《美丽的大自然》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认识什么是大自然,第二部分了解自然课的学习方法。它是第一册教材教学的准备课,也是小学阶段全部自然课的绪论课。教好这一节课,我认为应注意以下三点。 1.从生活实际出发,整体感受大自然的概念。课文的第一部分是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大自然”。这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第一课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常被忽视,老师们往往不知道第一课时该干什么?能干什么?即使是观摩课、评优课,也很少有人执教“第一课时”。理由是“第一课时”难以出彩!因此,“第一课时”成了被遗忘的角落,甚至出现了一些令人寻味的“第一课时现象”。具体表现为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7.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 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大纲所规定教 学目的第一要点,其他各项能力的 培养都是建立在其基础之上的,而 正确的运用又是以正确的理解为先决条件的。正确理解的标准,叶老早在《中学国文学习法》中就明白的告诉我们:“阅读以了解所读的文篇书籍为起码标准。所谓了解,就是明白作者的意思情感,不误会,不缺漏,作者表达些什么,就完全领会他那什么。”不能达到这起码标准,语文教学的方法和结果无异于是南辕北辙了。  相似文献   

8.
<正>【教材分析】“法律是什么”是统编《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一课《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中第一板块的内容。这个板块是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法治观念”中的“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树立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观念”及“了解未成年人的权利,树立用法律保护个人生命财产安全的意识”等目标编写的。教材以感受日常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了解法律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认识以法律为代表的社会规则的逻辑编排,  相似文献   

9.
开学第一课就是学习的开局,这里的“课”不仅是第一个40分钟,亦指第一周的课,第一阶段的课。它给予学生的绝不仅仅是一点点知识,更是一个良好的状态,一种美好的愿景和一次刻骨铭心的熏染。“刻什么”“怎么刻”考验的是教师的智慧和信念。  相似文献   

10.
宋发胜 《今日教育》2013,(10):68-69
每到九月开学季.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台就会推出“开学第一课”。今年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是“梦想”。其实,“梦想”并不是一个遥远的词。作为教师,你的每一节课都融入了你对于教育的一个一个小小的梦。这个学期.你的开学第一课是什么……  相似文献   

11.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地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相似文献   

12.
如何处理"下一课"?——向詹丹先生请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拜读了詹丹先生的文章《作文教学的“这一课”与“下一课”》,深受启发。文章对郑桂华老师的作文指导课《类比性作文构思》作了深刻细致的分析,既有实践探索,又有理论深度,切中肯綮.是一篇难得的教学评论佳作。作者在文中提出,他期待着郑老师在讲授了类比构思的课程之后,能够再有“下一课”,可以让学生“从人生像什么出发.经由人生不像什么的比较而进一步通向对人生是什么的无限接近的理解”。构想是很好的.只是对于这个说法。我还存在着一些困惑。特提出来,请教詹君。  相似文献   

13.
富裕年代的学校很特别,不片面追求升学率,而是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早上第一节是“新闻课”,全校师生一起观看“焦点早晨”,以了解社会。  相似文献   

14.
一、勤学记得是1986年秋,我当时教五六两个年级8个班的自然课。一位班主任在班上组织“你最喜欢上什么课”、“最不喜欢上什么课”的问卷调查,结果学生最不喜欢上的课居然是我这个副校长上的自然课。  相似文献   

15.
王林 《小学语文》2011,(11):8-10
忘了第一次听说“同课异构”这个词是什么时候了,也参加过几次“同课异构”的教学活动,没有留下太深刻的印象,反而对“同课异构”这个词有了深深的质疑。  相似文献   

16.
教例教学目标:1.学会生率新词,理解词句意思。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增强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在码头上、海港里、大海中看到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体会作者感情变化;理解课文中讲到的大海两次“唱歌”的含义,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让学生反复读课文,理解课文基本内容,自学生字及同语,质疑问难。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理解课文基本内容1.小朋友,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讲什么?(作者乘船出海的所见…  相似文献   

17.
怎样进行半命题作文的审题?具体步骤是:第一,对提供的半个作文题目加以分析理解,了解题目中有哪些规定,需要补充填写的是哪方面内容。例如:《我最喜欢上____课》这道作文题,要求写我的事,写作的对象是课,而且是喜欢的课中之最。但是什么课呢?由作者自己通过分析比较来决定。像这类题  相似文献   

18.
[教学说明] 《大海的歌》主要讲了作者在随船出海时看到的景物和由此产生的喜悦心情,歌颂了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在码头上、海港里、大海中看到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教学难点为理解“欢乐的歌”、“一曲新歌”的含义。  相似文献   

19.
王春燕老师的《猴王出世》是一节颇令我难忘的课。之所以难忘,主要是因为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作者是怎么写的。可以说,当下许多阅读教学只停留在关注作者“写了什么”上,而这节课却浓墨重彩地强调文章是“怎么写的”。把落脚点放在语言上,引导学生关注作者表达的方法,不能不说是一节有思想、有创意的课。然而,  相似文献   

20.
关于课文:五年制第九册30课《别了,我爱的中国》是篇讲读课文。课文写了作者在解放前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大屠杀惨案后,被迫赴西欧前的离别情景。作者郑振铎通过即将离开祖国时的所见所闻,抒发了自己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愿为建立新中国而战斗的决心。全文可分为三段,课文的第一、二段是叙事写景抒情,第三段是作者的联想。课文提示的第一题,是让学生理解作者抒发了什么感情,是怎样借事抒情,借景抒情的;第二题是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