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霍布斯鲍姆在其《断裂的年代》序言里开宗明义地指出,这是关于一个逝去的社会和一个失去了方向的历史时代的一本书:那个“资产阶级社会”与1914年的那一代人一起,已经永远消逝在历史中,  相似文献   

2.
在哈贝马斯基于“交往理论”的共同体设想在欧盟宪法受挫后被证明是一种避视“权力”的存在的鸵鸟理论时,德国历史家温克勒出版了一本大部头历史著作——《德国走向西方的漫漫长路》,重提德国对于西方的抗拒与融入的历史过程,而这就牵涉到德国以“西方”为他者来构建自己的民族认同的文化政治学设计。  相似文献   

3.
饶圆 《山东档案》2004,(4):15-16
一、档案利用的新契机——休闲时间日增2000年9月21日第十四届国际档案大会在西班牙历史名城塞维利亚隆重召开,其中第三次全体会议主报告为《档案在休闲社会中的作用》。“档案与休闲”作为一个崭新却又熟悉的命题出现在我们面前,“档案将从保护思想所认为的具有保存信息功能的‘珍宝’演变发展为实用主义的一种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文化’,而这一文化的先决条件就是拥有更多的休闲时间”,社会的进步使得大众闲暇的时间越来越多。”1998年由北京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机构合作开展的对北京、西安、沈阳、南京、广州5座城市进行的“中…  相似文献   

4.
易中天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伟大的民族就应该具有历史感,我们中国就是个伟大的民族,几千年来我们不曾中断过对历史的记录。‘全民读史’,我想迟早会到来!”他说这段话的时候,正是中国“历史热”的时期。但据去年市场情况来看,学术文化类图书在2008年的表现乏善可陈,零售市场出现负增长趋势,许多出版机构开始感受到历史类图书不再热了。为什么曾被一些人吹捧为“全民读史”的时代只持续了短短几年就这样匆忙结束了?  相似文献   

5.
在电视剧的历史上,恐怕还没有过哪部戏,象《新闻启示录》这样,从形式到内容,带有如此深刻的时代的印记。人们被它一马当先的姿态惊住了!“新闻启示录”!单只这几个字便足以说明它和时代结合得多么紧。更何况它还在样式上有所突破。人们不禁要问,作者究竟是从什么地方获得这种“启示”的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浏览一下“电视文化”这个温床。一、电视文化的产物“电视文化”,是八十年代以后才在我国出现的一种概念。究竟出自何处,暂时还无据可查。然而,各种情况证明,这四个字  相似文献   

6.
云德 《现代传播》2005,3(5):1-9
云德先生的《论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传播》一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与方法,高屋建瓴地观察、描述、分析、概括了“文化传播”在全球化时代所面临的境地、形势,尤其是“文化传播”现实与历史进展中诸多既矛盾又统一的复杂关系,揭示了“文化传播”若干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与规则。本刊将分两期予以连载。  相似文献   

7.
明清易代与明遗民的心理氛围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公元1644年,在中国历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年代。诚如郭沫若所言:“甲申年总不失为一个值得纪念的历史年。”中国历史在这里发生巨大转捩,中华学术文化在这里出现深刻变迁。民族兴亡、家园盛衰、人生哀乐、文化嬗变,于这一年聚成焦点;两大矛盾——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四种势力——明朝、清朝、李自成和张献忠,构成这一年历史的变幻纷纭。  相似文献   

8.
致力于“精英文化”传播的电视讲坛类节目,因一直未能找到与普通大众的契合点而遭到冷遇。在多种文化形态飞速发展的今天,以易中天为代表的学者们与时俱进,他们走出象牙塔.在央视《百家讲坛》中以“高雅品位,大众口味”的学术风格打破了持续已久的坚冰.顺利地实现了“精英文化”与普通大众的融合,迎来了一个全新的电视文化传播时代。  相似文献   

9.
人类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信息、文字载体不断变化、发展的历史。我们的祖先起初只能阅读记载在甲骨、金石、竹简、帛书或羊皮纸上的信息文字,这段历史大概持续了几千年。近代人类进入阅读机械印刷在纸上的信息文字的历史不过几百年。如今,人类正在阅读出现在电视、电脑屏幕、记录在光盘,以及来自网络上的信息文字,这段历史只有短短的几十年或十几年。时下,古老的信息文字载体除了在文物与艺术品这一层面仍有保留价值之外,从信息的承载与传递这一层面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那么,在电子媒介与“无网不胜”的新媒体时代,以纸介质为信…  相似文献   

10.
世界上可以有两座馆藏相似的图书馆,但不可能产生两座馆藏相似的档案馆。读者借阅一本书,可以从不同的图书馆满足需求,但要利用一份档案,在非网络化的环境里,大多只能在一个相应的档案馆里得到解决。这是因为档案是历史的原始记录,具有唯一性的特点。档案是文化的积淀,它承载文化,具有记载、延续人类文化的功能,所以,保存档案的档案馆是社会文化的宝库。尼日利亚国家档案馆馆长埃思说:“每个国家都需要一个档案馆作为记忆的仓库,  相似文献   

11.
休闲时代:档案馆何去何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饶圆 《山西档案》2004,(2):13-14
2000年9月21日第十四届国际档案大会在西班牙历史名城塞维利亚隆重召开,其中第三次全体会议主报告为《档案在休闲社会中的作用》。“档案与休闲”作为一个崭新却又熟悉的命题出现在我们面前,“档案将从保护思想所认为的具有保存信息功能的‘珍宝’演变发展为实用主义的一种提供化产品和服务的‘  相似文献   

12.
读过《解放军报》1993年11月27日二版的社会新闻《于水情的鱼水情》,心中激动不已,尽管时下的北国已是冰封雪锁的严冬,也会觉得这篇报道泛起的融融深情催人奋进、暖人心窝。“于水情”这位秀气女青年的名字,记下了一段令人难忘的历史,留下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这段历史之所以难忘,这个故事之所以感人,主要并不在于当于水情在唐山大震后第五天呱呱坠地之时,是解放军战士们向她们母女伸出了援救之手,救人于危难之中;同时更重要的是寄托着全连100多名官兵一个崇高的愿望:要“红星向党”、“长大接好革命的班”,作品正是以此为主…  相似文献   

13.
彭爌 《新闻界》2005,(2):45-46
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自1983年创办以来,至今已有22年的历史,作为一个官方主流权威媒体督创的电视文化节目,“央视春晚”逐渐超越了单纯的娱乐节目性质,而成为全球华人在传统的特定时域中“想象中国”的一个盛大狂欢仪式。  相似文献   

14.
和而不同:全球化时代的中西方文化传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 ,经济资源的最佳配置 ,促使文化产业和中西方文化传播交流迅速发展 ;网络媒体的兴起 ,促使全球信息化的步伐加快。在中西方文化传播与交流中 ,由于各国各民族的地理位置、生活习惯、历史积淀和价值观念的不同 ,会产生文化的差异和矛盾 ,由此形成隔阂和冲突。中国在与世界特别是与西方的文化交流与沟通中 ,弘扬和保持中国的特色文化 ,学习和吸收世界的优秀文化 ,摒弃和反对西方的腐朽、霸权文化 ,以“和而不同”的理念为准则 ,为实现“一个世界 ,多种文化”的互通互利、相得益彰的文化交往 ,做出中国人自己的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5.
有关档案鉴定必要性的探讨在数字时代以别样的形式受到关注。已有的三类代表性鉴定观可综合为“档案鉴定非必要论”,三者的实质内容与最终导向存在密切关联。“档案鉴定非必要论”的产生有历史与现实双重背景。“档案鉴定非必要论”忽视了鉴定在人类社会中不可避免的现实,也未发现档案与历史、记忆并不等同,以未经实证的技术构想为立论依据,很可能造成另一种形式的责任转移。但其中重视档案工作历史使命、正视档案鉴定的主客观局限具有合理性。故而,数字时代科学档案鉴定观的培育应关注档案实存状态的演变,拓展档案鉴定空间,明确档案馆在数字文化传承中的责任,吸纳参与式鉴定的合理要素,并辩证看待智能鉴定。  相似文献   

16.
度过了1960年代中后期的喧嚣,整个70年代,中国进入一个相对郁闷的年代。折腾了五六年后,“文化大革命”虽然没有按照毛泽东的意思“搞两三年”就及时刹车,但“文革”初期热情或不热情的投入者,开始被政府有意识地发配各地:那些在党和国家身居高位的人因林彪的“一号令”被遣散外地一文化界的“牛鬼蛇神”被发到“五七干校”劳动改造;而十七八岁的最热情的投入者,则被一场“上山下乡”  相似文献   

17.
进入21世纪,社会进入了读图时代。虽然摄影已有近200年的历史,为记录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被推崇到如此高的地位,则表明了一个事实:人类对于影像,恰如日常生活的一个方面,常规而离不得。于是,“读图”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需求之一,成为“时代”对摄影记  相似文献   

18.
论画报的时代使命■王步贵画报的出现,同其他大众传播媒介的报纸、杂志一样,是历史进步、社会发展以及经济文化生活的需要。1920年6月,报界前辈戈云振先生在上海时报《图画周刊》发刊词中指出:“世界愈进步、事愈繁颐,有非言语所能形容者,必藉图画以明之”,于...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近20年来,广告行业已经成为中国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根据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广告业年均增长速度接近40%,中国成为全球广告业增长最为迅速的国家之一。毫无疑问,广告业的迅速发展壮大对社会经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是广告这一新兴的“文化符号”在文化传播领域却没有得到人们相应的重视。广告早巳不再仅仅是一种商品促销的工具,而且还是一种文化形态、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和文化传播意义,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正确认识这一点,不仅有利于“感性消费时代”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0.
由于近代以来的文化弱势地位,中国成了欧美文化的输入国,因而也成为了翻译大国。“五四”与“文革”的结束,分别造就了中国百年来两次图书翻译出版的高峰,而后一次的译著繁荣,则一直延至今日,成为中国出版业的常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