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社会生活的日趋丰富和文化的逐渐发展,各民族审美心理也在逐渐发生变化。我们从乌玛尔阿孜.艾坦的诗歌创作中可以看到,他对本民族审美心理既有认同与回归,也有批判与超越。诗人既通过对野性力的呼唤、图腾意象的再现和游牧意象的展示表现了对民族传统的执著守望,也通过对跨文化意象、走出意象的选择表达了对民族文化的诗意超越。  相似文献   

2.
在南永前的图腾诗中,诗人将民族的图腾文化与自己创作的民族文化心理相融合,借图腾来言说民族志向,表达民族情感,形成一种独特的审美表达。诗中展示出一幅又一幅瑰丽美妙的"图腾"文化画卷,其深蕴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内涵,正是诗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审美追寻的体现。在诗人看来图腾文化所内具的亲族关系,可以帮助走入困境的现代人重拾往日的美好,这是诗人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审美感受的真实流露。南永前的图腾诗大都从特定的现代视角反思现代人的行为,深化了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体现着诗人关爱自然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3.
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播出后,争议颇大。部分观众对该剧基本持否定态度,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该剧挑战了一般观众的文化心理,且与一般电视剧带给观赏者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具体表现在:结局与大众的"圆满"心理期待异趣;人物塑造有悖于大众的审美习惯;情节松弛、缺少戏剧冲突、频繁运用画外音消解了大众的观赏欲望。同时该剧受到部分观众的热烈追捧,说明民族文化心理发生着微妙的分化。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中国书画一脉相承的中华精神、文化品格、审美价值、人文理念、艺术状态、时空意义等的表述,从而对中国书画所涵有的文化渊源、艺术品性、审美情愫、格调水准、价值意义、民族精神等原创性、学术性、审美性、价值性的标准进行确认,最终形成"古代书画"品评、"书画同源"新解、"中国书画"之内涵、"中国书画"之创作、"中国书画"之评判、"中国书画"之展望等六方面的语论。由此,充分展现中国书画多元、独特的文化艺术精神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5.
宋词中"阑干"意象层出不穷、俯拾皆是。由于其审美意蕴与词体一致,"阑干"这一中国古代庭院、楼阁等建筑物的附属部分,逐渐成为了积淀着民族文化心理的特殊审美意象,并能够承载相思闺怨、忆旧伤别、思乡念远、怀古抒愤等主题。  相似文献   

6.
抗战爆发后,政治便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具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纷纷投入到民族救亡的洪流中。曹禺在抗战期间创作了许多与政治救亡紧密相关的抗日救亡宣传剧。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整个民族文化心理发生了重要的转变,曹禺也再次回归到了自己的审美天地。本文试图从历史文化和时代政治环境的视角来挖掘曹禺抗战期间话剧《北京人》创作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质以及它在抗战文学史中彰显出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作家的创作中 ,沈从文独树一帜精心构筑他的理想王国———湘西世界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乡村文化与都市文明的冲突 ,领略了异地景观与乡俗风情 ,明白了他力求审美心理的完善和执着的寻找价值回归。由此 ,我们不难发现 ,在他创作中所显现的理性与理想 ,智慧与执着是如何完美地合而为一 ,这也许正是他对文学的真正贡献  相似文献   

8.
在今天这个多元文化与价值观念并存的时代,中国的当代书法批评如何摆脱审美与功利这对冤家的纠缠,回归到中国传统文化中书法批评应占有的位置,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审美文化心态和文化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9.
金晔 《文教资料》2011,(11):19-22
老舍不仅是描绘市民生活的艺术大师,而且是一位杰出的满族作家。尽管老舍在建国前的创作中从不明确人物的民族身份,也从不指明小说的民族定位,但是,小说里多处展现满族文化,也隐藏着许多旗人形象,具有鲜明的满文化色彩。在清末民初激烈的反满情绪下,老舍依旧难以割舍民族情结,怀着"头朝下"的心理,创作出"隐式满族文学",以追寻和反思满族文化的盛衰得失。  相似文献   

10.
四川当代彝族诗人们接受和借鉴大量的中外文学艺术成就,从而拓宽了艺术视野,升华了审美境界,丰富了审美内涵;同时在创作中也更深入到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底部,重新体味民族文化精神实质,以全新的感觉方式去领悟传统民族文化的精神底蕴。他们的文学创作,必然地逐步走向了多元同构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