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巴尔扎克在他的小说总集《人间喜剧》前言中说,一个作家如果只会“严格摹写现实”,只能成为一个或多或少忠实的画家,“可是,为了得到凡是艺术家都渴望的赞词,不是应该进一步研究产生这些社会表现的多种原因,寻出隐藏在广大的人物、热情和故事里面的意义么?”巴尔扎克所说的“意义”是指作品的思想感情、教育功能、审美感受,类推以后,我们发现它也“隐藏”在诗歌《氓》与《采薇》中的“人物、热情和故事里面”,读者透过“典型化”的真实的生活感受到美。  相似文献   

2.
《妻妾成群》是一部凭着“古怪的激情”完成的完全虚构的作品。苏童以意象渲染的手法形成小说的基调和旋律,其意象(人物的和环境的)作为人物原型的载体和中介成为作品构成的基本要素。小说的叙事原型结构属两性关系与家庭生活模式,是一种更复杂、更多变化的三元三维结构。一定的叙事结构先在地规定了处于该结构中个人的角色定位。《妻妾成群》的魅力在于其原型再生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寒夜》是巴金继《家》之后又一部有代表性的作品,它以鲜明的思想倾向和圆熟的艺术技巧,形成了巴金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寒夜》旨在“控诉那个一天天腐烂下去的使善良人受苦的制度”。①“让人看见蒋介石国民党统治下的社会是个什么样子。”②这是作品的主题思想,也是作者艺术构思的基点。从这一基点出发,在艺术表现上,作者不仅着力构置一系列的矛盾冲突,诸如人物与环境的冲突,人物相互之间的冲突,人物自身思想和行为的冲突,用以塑造人物,揭示主题;同时还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杨林》、《枕中记》和《邯郸记》的比较来考察“枕中一梦”故事情节、人物、主旨的嬗变情况以及作品间的承继因袭,从而挖掘体味作品流传嬗变后其价值和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滑铁卢》是雨果作品《悲惨世界》的出色序幕,不是“败笔”和“赘疣”。雨果在此巧妙地布置了人物活动的背景,设置了整部巨制的伏线,奠定了作品的风格,显示了长篇小说深广的社会内容。  相似文献   

6.
《围城》主旨是写人生及婚姻如“围城”吗?否。《围城》主要意义是对造成作品人物命运社会环境的辛辣讽刺?有之,但不尽然。本文从作品独特的结构分析入手,以与作品研究历史相对话方式展开论证,对《围城》的主题及其表现方式提出了新的认识——《围城》以社会历史时空与人物心理时空矛盾组合的艺术结构,塑造了中西文化合流中所产生的蜕变人格,表现了这种人格在现实生活中与民族时代精神的龃龉。  相似文献   

7.
《竞选州长》是美国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的一篇政治讽刺小说。不具有一般小说所具备的故事性,也不具有一般小说所具有的典型环境和场面,而是大量摘引报纸和信件中的内容,构成小说的故事情节,成为作品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这些引文也是情节发展的标志。小说的大量“引文”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下面从三个角度进行具体解读:一、妙用引文,组织故事情节小说的情节是指作品中人物活动的过程,它是由一系列能显示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具体事件组成。但这篇作品与一般小说不同它既没有写竞选的过程,也没有写竞选活…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滑铁卢》是雨果作品《悲渗世界》的出色序幕,不是“败笔”和“赘疣”。雨果在此巧妙地布置了人物活动的背景,设置了整部巨制的伏线,奠定了作品的风格,显示了长篇小说深广的社会内容。  相似文献   

9.
《百合花》的细节描写对“我”这个人物的塑造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表现人物感情、思想性格的有效载体.但在教学中,有不少学生认为《百合花》是矫揉造作之作,一是作者对人物感情处理不当,二是细节不真实.有的教师也持这种看法.这是个老问题.笔者认为,作品受到“左”的思想的影响是昭然的,但作家对人物感情进行非适度处理也是显而易见的.读《红楼梦》,谁也没有提出作品中哪处哪处细节不真实,什么什么地方人物感情的表现有失分寸.因为,从总体上看,《红楼梦》作者没有用尽美的生活现象去表现美的本质,也没有用尽丑的生活现象去表现丑的本质.《红楼梦》所展示的生活画面,是真善美与假恶丑纷坛杂陈的.而《百合花》作者用“尽美”的生活现象来表现美的本质,并且有所强化.如果说《红楼梦》的艺术表现是适度的,那么《百合花》的艺术表现则是非适度的.《红楼梦》以其适度的艺术表现,展示生活的原貌,成为永垂史册的艺术珍品,《百合花》则以其非适度的处理方式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恒久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
蒲松龄在《娇娜》中大胆运用“画家三染”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作者着意点染人物的生活环境,以工笔勾勒人物的肖像,深入开掘人物的内涵。作品一反传统小说大团圆结局的模式,这样不但深化了人物形象,而且还使整个作品具有了耐人寻味的魅力。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杨林》、《枕中记》和《邯郸记》的比较来考察“枕中一梦”故事情节、人物、主旨的嬗变情况以及作品间的承继因袭,从而挖掘体味作品流传嬗变后其价值和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小说分析往往扣住环境、情节、人物来展开,这诚然是不错的。但是,小说这种体裁并非一个模式,如果统统按固有套路去解析,有时就会有削足适履之嫌,很难发掘作品深厚意蕴。事实上,作者在设置人物时大费匠心,在安排人物关系上也用心良苦,顾及这两点,对作者的创作意图才可能了解得更透彻更全面些。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艺术性、思想性都很高。茅盾曾这样赞叹说:“三个月来的创作,我最佩服的是鲁迅的《故乡》。”(《小说月报》“评四五六月的创作”)即使对鲁迅小说批评最激烈的成仿吾也承认说:“《故乡》实不可多得的作品。”(《〈呐喊〉的评论》)那么《故乡》究竟好在哪里?一般论者多注意到了作品中的主要人物,而忽视了次要人物宏儿和水生,忽视了作者安排这两个小人物的艺术匠心。我们认为,宏儿和水生这两个小人物,就作品思想容量和艺术结构而论,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者创作意图的流露以及对人生的深沉思考,正是  相似文献   

13.
严静  肖锦龙 《甘肃教育》2005,(12):31-31
19世纪的《伊》评较之前一阶段有了很大的发展.无论从作家出发.还是从作品当中的人物出发.评论者都是“人为开掘的基点。评论者开始通过对荷马作品的系统分析来总结作家个人的艺术风格和创作规律。“阿喀琉斯”、“海伦”等主要的人物形象成为评论的重点。批评者从人物的性格入手,表现人物对情节的推动,寻找行为的内有动因,在思想、性格、  相似文献   

14.
在《红楼梦》里,曹雪芹以打破“传统的思想和写法”的艺术胆略,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自觉地成功地使居住环境典型化,使居住环境成为整个典型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通过这些典型化的居住环境反映人物思想,渲染人物个性,烘托人物心理。从而使居住环境描写成为典型人物造型的十分精彩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苦雪》是青年作家关仁山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品之一,无论从作品意蕴的角度看,还是从形式意味的角度看,这篇小说都与他的那些使他成为坛“三驾马车”之一的现实主义创造有着明显的差异,这差异主要体现为小说叙事的隐喻特征。小说故事的表意性、环境背景的寓意以及人物形象的内蕴诸方面都体现出这篇小说叙事的隐喻性。作品摆脱了在生活表面的艰难匍匐,在学与哲学的交汇点上实现了深度与力度。  相似文献   

16.
叶老的短篇小说《夜》是第一篇反映“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力作,虽是五十多年前的作品,但因其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完美地结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与鉴赏能力方面,的确是一篇理想的课文。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要素,自然也应是教学小说时应抓住的主要方面。《夜》的情节并不复杂。同学们不易准确把握的是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变化与性格发展,容易疏忽的是环境描写所起的烘托作用。因此,分析人物形象与环境描写应为教学的重点。 《夜》作为课文是比较长的,如果逐段串讲,很可能会因教学的拖沓而不能使人物  相似文献   

17.
《最后的遗言》是英国当代小说家格雷厄姆·斯威夫特的第六部小说,其丰富的内涵使之成为当代英国文学研究中的热点。借助20世纪著名心理学家荣格的原型论原理对这部作品进行解读,分析小说中主要人物的一次心灵之旅。通过分析小说人物在旅程中逐步撕破“人格面具”,展示内心;走出“阴影”,净化灵魂;最后找到“自我”的过程,探索作品的现实意义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8.
《倩女离魂》和《牡丹亭》分属于元明时期两部戏剧名作,也是两部以“离魂”为主要情节的作品,通过观照两者在人物塑造和主旨思想方面的异同,便于我们深刻理解作品的审美价值及作家的审美理想,进一步把握文学尤其是戏剧作品发展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9.
文学即人学,经典的文学作品之所以经典,最根本的原因便是作品对“人”之灵魂深度的挖掘,对“人”之心灵的持久震撼。《作品与争鸣》2009年第1期转发的傅爱毛的《天堂门》便是这样一部作品。《天堂门》带给读者的震撼源自对人世间真诚、真情、真爱的呼唤,源自对重构人间真善美的呐喊和希冀,更是源自对小说中人物和情节的悖反构思。  相似文献   

20.
《韩熙载夜宴图》是一幅描写我国五代时期的现实生活,根据真实事件而作的艺术性极高的绘画作品。作者顾宏中,是五代享有盛誉的人物画家。江南人,南唐中主、后主时入画院为“待诏”。他的作品多以贵族生活为主要表现对象,善于把握生动的富有表现力的情节,捕捉在特定的环境下和情节中的人物心理情感,揭示社会的本质,作品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丰富内容。《韩熙载夜宴图》正是顾宏中体现这一创作思想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画中主人公“韩熙载”投顺南唐后,深受南唐中主李的宠信。后主李煜继位后,因对北方籍官员的猜忌,屡借故毒杀不少北方籍大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