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地方高校学报在当前期刊评价体系下面临的困境,并提出解决的建议。【方法】通过查阅CNKI论文数据库,以数据对比的方法验证了地方高校学报特色化之路的艰难,并通过实例分析了地方高校学报突破困境的现实选择。【结果】期刊体制改革背景下,地方高校学报对自身生存之路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地方特色和学科特色上。但无论是地方特色或学科特色在当前的“影响力”评价体系中都无益于地方高校学报排名的靠前,地方高校学报面临着妥协于期刊评价体系还是坚持对地方特色和学科特色探索的两难选择。【结论】地方高校学报应该辩证地看待期刊评价体系,找准自身定位,强化特色,并坚守学术质量这一生命线,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的栏目设置特点,揭示了栏目设置对吸引校内外读者和作者、反映学报报道特色、体现期刊学术水平的积极意义,指出了栏目设置对学报建设的促进作用,提出编辑部应切合本校实际,根据其专业设置、学科发展和期刊总体发展思路制定自身有特色的栏目。  相似文献   

3.
根据新形势下高校学报如何保证发展的必需条件,分析了影响民族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发展的不利因素,并就构建学报特色的前提条件、体现方式和实现途径几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提高高校学报学术竞争力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引证指标和核心期刊评定两种期刊评价体系的评价结果,分析高校学报学术竞争力的总体情况。结果表明:高校学报平均学术竞争力较低,但仍有部分学报具有较强的学术竞争力。由此提出具有不同竞争力的学报应实施不同的竞争策略和定位。讨论提高学报学术竞争力的有关对策,包括创建高校学报网上开放阅读系统,同类学报合作整合稿源并培养学报特色,以及加强学报改革的可操作性问题。  相似文献   

5.
高职学报综合版办刊模式的利弊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职院校创办综合版学报有利亦有弊,它在一定时期内有利于学报的健康成长,对本院的高职教育、科研发展和行业的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弊是读者对象不明确,一些相对优势的学科得不到凸显,学术特色不突出。因此,高职学报综合类期刊必需调整发展战略,利用高职院校自身的优势重点突出应用技术性的论文,或与高职院校之间进行强强联合创办新的意义上的综合版学报,以保证高职学报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公安高校学报要创名牌,必须面对新形势,面对“中国期刊方阵”和“核心期刊”的选择,争取入围。通过分析公安高校学报的现状,指出最根本的出路就是要明确自身定位,强化特色意识,强化名牌意识。利用本校的学科优势、利用本地区的特定条件,采取适当对策,展示学报内在品质、鲜明的办刊风格与优良的装帧。不断地赢得读者,树立公安高校学报的名牌。  相似文献   

7.
高校学报品牌与特色的创建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当前学校学报缺乏名牌、特色的原因,指出今后高校学报工作的战略任务是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创品牌、创特色。认为高校学报创建品牌特色的途径是加大选题策划力度,开拓稿源,创建特色栏目,建立严格的审稿制度。  相似文献   

8.
高校学报特色与创新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进程中,高校学报承担着重要责任.特色与创新有密切联系,"特色与创新相排斥"说值得质疑.特色与创新是高校学报生存、发展的两大主题.高校学报应当努力避免同质化的倾向,立足特色,致力创新,在特色中孕育创新,以创新来提升特色,在特色办刊和自主创新中提高学术质量和学术技术水平,出人才、出成果,不断开拓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打造具有专业特色的精品科技期刊,提出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应依据自身的学科优势和品牌价值,对学报内容进行再开发。【方法】通过介绍高校学报基本现况,并与技术类、科普类期刊的出版经营方式进行比较,分析了学报存在的同质化现象、受众面窄等问题,探讨了高校学报专业内容再开发的社会意义。【结果】 提出增设具有实用功能的栏目、发挥新媒体的传播优势、调动编辑的主观能动性和发挥学术群体的重要作用等举措,以实现高校学报专业实用功能的开发。【结论】学报专业内容的再开发有益于提高高校学报的影响力,拓展学报的社会效益,同时促进其经济效益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通过回顾《摩擦学学报》创刊20年来的发展历程,从伉件质量、审稿制度、期刊信息量和时效性以及编排质量等四个方面,论述了提高《摩擦学学报》学术质量的途径,指出保证期刊的学术质量是办刊的根本;同时《摩擦学学报》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