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辩课”是在说课、评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辩课”的倡导者认为,“辩课,就是教师在备课、上课或者说课的基础上,就某一主题或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疑点等方面,提出问题,展开辩论,以加深理解,真正促进上课教师与听课教师的共同提高”…。笔者拟结合有关实例阐明“辩课”的特点及其实施途径,期望广大教师认同“辩课”形式。  相似文献   

2.
辩课是时下小语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一时间风生水起.掀起了一股热潮。辩课摒弃了以往评课中“3+1”的原则,(即三大亮点加一小建议)改变了“我说你听”的单向活动形式.通过教师双方充分地交流和互动,真正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成败得失,给我们带来的是双赢,加深了对教学重点、难点及热点问题的理解,真正促进了上课教师与听课教师的共同提高。辩课带我们走进了充满活力的教研,我认为实效的辩课要经历“三部曲”——  相似文献   

3.
教师教育校本培训与同事互助观课浅论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观课分为三种类型:作为研究方法的观课、作为考评的观课和同事互助观课,其中“同事互助观课”可以作为校本培训的一种机制。同事互助观课有助于培养教师实际解决课程教学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水平,改进教学行为;有利于鼓励教师审视提升自己的经验,整合教育教学中那些“不确定性”的知识,有效解决从理论到实践的转移问题。为提高观课质量和效果,要在观课的态度、目的、内容和观后的讨论技巧等方面进行培训,注意消除教师的观课心理压力,适当引进专业指导。  相似文献   

4.
观课与教师专业成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本培训越来越受到教育专家们的重视,“同事互助观课”是校本培训的一种基本形式。观课有助于培养教师实际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的能力;有利于鼓励教师提升自己的经验,整合教育教学中那些“不确定性”的知识,有效解决从理论到实践的转移问题;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改进教学行为。为提高观课质量和效果,要对教师在观课的态度、目的、内容和观后的讨论技巧等方面进行培训,要注意消除观课教师的心理压力,适当引进专业指导。学校应该注意观课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一次偶然的机会,有幸在成都七中嘉祥学校聆听了王崧舟老师执教的《两小儿辩日》一课.在课上,不仅领略了王崧舟老师独特的教学风格,更见识了其摒弃浮华,坚持返璞归真的语文态度.观王崧舟老师执教的《两小儿辩日》,给人的第一感觉是一扫语文课堂的浮华,整节课没有精美的课件,没有动听的音乐,更没有教师凸显个人的表演,语言平平实实,教学环节简简单单,仅通过“读文”、“辩斗”、“写话”三个简单的教学环节,就把语文课该有的东西都蕴含其中,“听、说、读、写”样样落实,处处均见语文真功夫.语文课该有的“味”洋溢其中,值得人品味、思考和学习.  相似文献   

6.
知识的传递还是经验的改造 --关于课堂教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学生配合教师”说,体现了知识传递的教学观,认为上课就是学生配合教师传授既定的知识内容。另一种“是学生逼教师”说,体现了经验改造式的教学观,认为上课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经验的改造。一个教师的成长之路就是从知识传递的教学观发展到经验改造的教学观。最近常常在中小学校,和教师们生活在一起,听了不少公开课和家常课,也参与了教研组的评课和部分教师的教案设计,感受颇多。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教师们经常和我“说学生不配合”或者“这节课学生很配合”。这是我听得最多的话。下课后,如果…  相似文献   

7.
辩课是在说课、评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辩课的倡导者认为,辩课,就是教师在备课、上课或者说课的基础上,就某一主题或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疑点等方面,提出问题,展开辩论,以加深理解,真正促进上课教师与听课教师的共同提高〔1〕。笔者拟结合有关实例阐明辩课的特点及其实施途径,期望广大教师认同辩课形式。〔教学实录〕诸向阳老师执教过《特殊的葬礼》一课,以下是组织因为……所以……训练的教学片段〔2〕:师:课文哪一段讲昔日的塞特凯达斯瀑布?昔日的瀑布  相似文献   

8.
观课评课是教学常规工作内容,也是教师提升教学水平、促进专业成长的有效路径之一。当前,我们观课评课更多的是关注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学”的行为,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笔者以为,应从学生的视角去观课评课,才能回到教研活动的本源,助推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小学数学教师》2012,(7):15-23
“辩课进校园”第四站走进了浙江省海盐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辩课”全程用时90分钟,围绕中心辩题,大家各抒己见。蔡宏圣老师“认识负数”一课,我刊将择机介绍;下面结合“三角形的面积”一课的教学,对辩课要点作简要整理,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基于目前基础教育教研活动模式的枯燥与低效,全国多数地区兴起了"辩课"的大潮。所谓辩课,即教师在备课上课或者说课的基础上,就某一主题或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疑点等当面提出问题,展开辩论,以加深理解,真正促进上课教师与听课教师的共同提高。[1]辩课是从我国教育实践自发需求中应运而生,它是对传统教研模式的范式突围。然而辩课之后,参与人员的思维是不是在结束的那一刻立即静止了?是不是激烈辩课的告一段落,就意味着教师教学收获的结束?如何将辩课教研体系  相似文献   

11.
谈幼儿园的“说课”□安西县第一幼儿园雷月英“说课”是近几年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和幼儿园教学中的一种新形式的学科教研活动。在幼儿园开展“说课”,有利于促使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正确理解并树立现代的儿童观、广义的课程观和科学的整体观,对提高幼儿园的教学质...  相似文献   

12.
《小学数学教师》2013,(1):F0002-F0002
2012年5月15日,由我刊编辑部和深圳福田区教育研究中心合办的“辩课”第七站走进了深圳福田区百花小学。著名特级教师黄爱华和四川绵竹天河小学刘文明老师,对“百分数的认识”进行了同课异构。刘老师的课细腻、精致,腱觋了一位年轻教师良好的教学素养和发展潜力;黄老师的课大气、丰富,展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深厚的底蕴。  相似文献   

13.
长治县柳林小学是一所农村小学。2010年以来,我们立足常规教学管理,开展以"上课""观课""说课""议课""辩课"和"教后反思"为基本内容的校本教研,探索出"五课一反思"的校本教研模式,在有效提高教师驾驭课堂能力的同时,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也有了较大提升。  相似文献   

14.
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主阵地、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有效课堂教学涉及教师的教学理念与策略,包括教学观、教材观、学生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等等。高中新课程实验启动以来,校本教研活动重视开展“课例研究”,即重视分析、解决和反思课堂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故“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后反思”成为“课例研究”的基本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15.
《小学数学教师》2012,(7):F0002-F0002
2011年12月9日,“辩课”第四站走进了浙江省海盐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三堂课,两次辩论,一天的时间,和“嘉兴名师教学风采展示”活动结合起来的“辩课”更显厚实。  相似文献   

16.
观课是教师的一门基本功,是教师走上专业成长的一条重要路径。观课是一种最为直接有效的学习方式,能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遗憾的是,尽管当下学校的观课活动如火如荼,但是效果并不好,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主要与教师的观课态度和观课方法不当有关。笔者以为,教师有效观课要做到“三心二意”,就是精心、用心、重心,以及培养两种意识。  相似文献   

17.
开篇:一次“平民式”辩课 周二傍晚,学校多媒体教室又开始了一场辩论会,这里没有专家,也没有权威,有的只是一群对思想品德课有着一颗执着之心的普通教师。今天的辩课围绕着吴小平老师执教的“天有不测风云”一课展开。  相似文献   

18.
吴、蒋二位老师的课例,体现了新课程的教材观、教学观,全面落实了《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一个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学生数学素养,体现教者和学生创造性智慧的典型案例.下面笔者从两方面谈一谈对这节课的看法.1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了新课程的教材观传统的教材观是“教材即为知识”,教师和学生都把教材“绝对化”、“权威化”和“神圣化”.而本节课中,教者打破了这一陈腐的教材观,全面贯彻了“教材是范例”的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教材观,体现了教师是课  相似文献   

19.
观课是教师的一门基本功,是教师走上专业成长的一条重要路径。观课是一种最为直接有效的学习方式,能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遗憾的是,尽管当下学校的观课活动如火如荼,但是效果并不好,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主要与教师的观课态度和观课方法不当有关。笔者以为,教师有效观课要做到“三心二意”,就是精心、用心、重心,以及培养两种意识。一、准备要精心笔者注意到一种现象:上课铃声响了,老师才抓  相似文献   

20.
当下数学教育,存在这样的逻辑链:共识与愿景—教育理念—课程目标—国标教材—教材单元—单一课时。不少教师在教学时容易聚焦“教教材”,进而只关注本课时内容的重、难点。笔者认为,作为教师,在用好教材的同时,眼光应该更宽广一些,可以通过审视教育逻辑链,回到源头去思考和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在一次观摩课活动中,笔者与一位台湾来的老师同课异构。课后,一位观课老师问:“你们二人的教学目标分别是什么?”同课异构,两课的设计与观感虽大相径庭,但所用教材相同,理应教学目标一致,观课教师发此疑问是我始料未及的,但又合乎情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