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对兰州理工大学中长跑运动员张宝强,徐夫才,那旭昇等优秀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参加第2届全国大学生越野锦标赛校中长跑运动员的准备期训练,强化期训练,比赛期训练进行跟踪,为大学生中长跑运动员更合理地安排训练量与强度提供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现代中长跑训练发展趋势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训练理论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中长跑训练技术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现代中长跑训练由传统的训练量、负荷量、负荷强度、训练时间及次数组数,都会对训练结构产生影响,故中长跑训练出现新的动向。1.趋势一:强调无氧能力和加强速度的提高80年代初教练员都认识到了发展速度的重要性,在训练中突出了速度训练,由于对中长跑的特征认识不够,曾有不少教练员对中长跑运动员按短跑的训练方式进行训练,运动员100米成绩虽然有所提高,但对中长跑运动成绩的提高起的作用不大。我国著名中长跑教练员马俊仁提出中长跑项目是高速度的耐力项目,中长跑运动员既要…  相似文献   

3.
前言随着运动成绩的不断提高,现代训练和比赛的负荷也逐渐加大。例如:现在滑冰运动员一年的平均体力消耗要比六十年代初期高4—5倍;高级游泳运动员的年训练量达到3500公里,有时每天可达20公里以上;长跑运动员的周训练量达到150—200公里;自行车运动员一年的训练量平均达到30000~35000公里;划船运动员的年训练量为7000~8000公里。这样大的负荷,向运动员提出了特殊的体力要求。大运动量训练必然要造成机体的疲劳,  相似文献   

4.
如何安排青少年中长跑选手的赛前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安徽省体育运动学校男子中长跑运动员近几年参加全国少年田径赛的成绩统计,以及赛前8周训练量和强度安排的分析,提出男子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在赛前的训练安排所选用的手段,对他们的最佳竞技状态的出现,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一、关于训练过度问题训练量和训练强度的不断增加,其目的在于提高运动成绩。不少运动员往往想模仿与高水平运动员有关的训练内容、训练时间以及其它一些指标,而忽视了并非所有运动员都能承受同样训练负荷这一事实。在不考虑先天素质和增加训练量前提的情况下,肌体是很容易超负荷的。  相似文献   

6.
“一二三四”中长跑训练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我曾是湖南省中长跑运动员,后来一直在高校体育系科任教。八六年和今年又两次任湖南省参加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第二、三届)体育代表团中长跑组教练。“一二三四,训练法,是我在多年高校业余训练的亲身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现介绍出来。供读者参考。一是,一小时跑完一项长跑距离。即每天训练一小时,长跑运动员在一小时训练中,跑的总距离要达到一项长跑距离,是对长跑运动员训练量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通过对世界优秀中长跑运动员创造世界纪录前2—3年的训练分析,可以看出运动员的训练方法和手段、训练负荷量和强度、身体素质训练、心理训练等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变革。其中,身体素质训练的变革最大、最突出。多年来,耐力项目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一直困扰着教练员。  相似文献   

8.
在中长跑训练过程中,教练员往往更多地注意增加训练量和运用大强度剌激,而忽视了运动员训练后的能量再生,把恢复和训练分割开来,从而导致过度疲劳的出现,影响运动成绩的提高。中长跑运动员训练过程中的恢复,已经成为训练负荷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恢复是提高训练质...  相似文献   

9.
当今高水平长跑运动员的训练是在训练量和训练强度逐阶段不断增加的条件下,以合理的训练课结构为保证的。训练课包括将各种训练方法与恢复手段作为一个整体有目的地结合运用。我们在20名高水平长跑运动员中进行了按训练方法的目的运用不同恢复手段的研究。我们发现,进行有氧训练时用长时间持续跑,慢跑与蒸汽浴,淋浴、游泳,碳水化合物一矿泉  相似文献   

10.
从生理应激谈大强度训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体育科学的迅猛发展,必然导致训练方法上的改变。当前在世界高水平的运动员训练中,人们在训练方法和手段上,越来越重视坚持大强度训练了。 在世界体育运动发展史上,60年代和70年代是大运动量时期。统计数字表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国际上高水平运动员所完成的运动量总数已达到和接近极限水平,以80年代和60年代相比,不少周期性项目的年训练量几乎翻了一番。例如中跑训练量从3000~5000公里增至6500~7500公里,训练次数从200~220次增至500~550次。我国的竞走和中长跑的训练量更是达到了周训练量220~240公里的令人惊异的地步。根据这些数字指标,人们要想再进一步提高训练量的可能性已不太大。所以,在数量指标基本稳定的基础上,为了促使运动成绩的继续提高,很自然,人们就把矛盾的焦点对准了如何进行系统  相似文献   

11.
长跑和马拉松的特点是持续时间长、能量消耗大、能量主要来自运员机体的有氧氧化。因此提高运动员有氧代谢能力,对于长跑马拉松运动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对高原训练在发展运动员有氧代谢能力和提高运动员成绩进行了探索和试验,试图摸索什么训练量和强度的安排有利于高原训练的效果和更好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能力。 1987年1月我们为了使中国水电体协长跑队8名队员在短期内运动成绩有一个较大提高进行了高原训练,这8名队员分别来自沈阳、江苏、山东、北京等海拔不超过41米的地区,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的力量训练首先应该发展速度力量、相对力量和力量耐力,而不是单纯的力量和绝对力量,因为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不需要粗厚的肌肉力量,而是象梅花鹿一样的肌肉力量。鹿的肌纤维长,横断面小,收缩力强、弹性好、快速耐力强。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阶段,应遵循青少年解剖、生理、心理等特征合理地安排快速力量手段、训练量和强度。根据中长跑项目特点和运动员个人特点,科学合理地保证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3.
国外优秀长跑运动员的训练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借鉴这些好的训练方法手段时,遇到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如何为不同年龄、不同训练水平和不同特点的运动员寻找适宜的负荷量和强度,需要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依据。在一些国家中,许  相似文献   

14.
以朱晓琳备战伦敦奥运会赛前训练安排和训练内容及负荷结构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马拉松训练特点,探索马拉松训练规律.结果表明:1)朱晓琳伦敦奥运会赛前63天的训练,包括平原基础阶段28天,高原训练阶段40天.2)平原准备阶段的总训练量为1 028km,总课次为54次,日平均训练量38.1 km,80%无氧阈强度以下训练课次安排最多,占总课次的61%,训练量占总训练量的48%;其次,安排多的为85%~90%和90%~95%无氧阈负荷强度的训练安排,分别占总课次的17%和15%,训练量占总训练量的24%和21%,没有安排100%无氧阈强度以上训练课.3)高原阶段的总训练量为1 271 km,总课次为80次,日平均训练量31.8km,80%~85%无氧阈强度区域训练课次安排最多,占总课次的51%,训练量占总训练量的45%;其次,安排多的为80%无氧阈强度以下负荷的训练安排,占总课次的19%和训练量占总训练量的17%;85%~90%,90%~95%无氧阈强度区域训练课次分别占总课次的10%和8%,训练量占总训练量的14%和12%; 95%~100%及100%无氧阈强度以上训练课次的安排分别占总课次的8%和5%,训练量占总训练量的11%和2%.  相似文献   

15.
近一、二十年来,随着训练量和训练强度的不断提高,世界中长跑纪录也不断被突破。生理学阐朋了植物器官在取得优异成绩方面的价值,由于它的成功,使得中长跑运动员的技术训练在教练员眼里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有所降低。然而实践证明,早  相似文献   

16.
本通过献资料法,对我国田径优势项目男女跳高、女子铅球和中长跑运动员的训练特征进行分析比较得出:他们从突出负荷量到负荷强度、再到大运动量训练下配舍营养恢复、以及不同时期创新技术动作等手段的实施,打破了世界纪录或取得世界冠军,显示了我国从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田径运动训练思路不断发展和不断创新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男子长跑运动员如何在比赛中处于最佳状态(美)蒂姆·迈克尔迈克尔的这篇文章具有独特性。文章强调了训练的密度及进行大强度有氧代谢时必须的条件。更重要的,作者认为在制订训练量和按照周详的训练计划,使运动员在预定的时间内达到身体和心理素质上的最佳状态时,必须...  相似文献   

18.
只要运动员坚定信念,任何一个合理的长跑训练计划可以在各种挑战下完成。这里有10条原则能够让运动员更好地进行长跑训练。1 合理调整负荷量的转换  相似文献   

19.
男、女短跑运动员的训练手段和方法都是相同的。但关于量、强度、周期分配问题的意见是不一样的。一些专家认为,女运动员在训练中采用的负荷量和强度应低于男运动员15—30%(主要指负重练习和强度为96—100%的跑量)。近几年来,苏联和国外资料常有这样的说法:如果15~20年以前男  相似文献   

20.
核心力量训练对大学生长跑运动员长跑技术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尤其在增强长跑技术的稳定性及技术动作的高效性上有明显作用;核心力量的增强改善了大学生长跑运动员后蹬力量的传导及其身体协调性。同时,核心力量的增强能够达到提高专项运动成绩的效果,核心力量稳定性的提升能够起到降低运动损伤的作用。在大学生运动员训练过程中加入核心力量训练,是使学生肢体协调发展、提升运动水平、降低运动损伤风险及贯彻终身体育的有效途径,应该在今后的日常训练中提高核心力量训练在总训练量中所占的比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