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汪永亮 《新高考》2011,(1):13-14
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诗歌语言密切相关,如修辞手法就是语言美化的技巧。《考试说明》把它和语言并列,正是为了突出在塑造形象、抒发情感、表现主旨等方面手法和技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诗歌的表达技巧,一般可以分为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技巧和构思立意四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互文是《诗经》中比较重要的语言现象。前人研究《诗经》的重点在诗旨的阐发和字词的训诂上,有关《诗经》互文为数不多的说解零星地散见于各书;今人给《诗经》作注,一般不提修辞手法。所以,把《诗经》互文的种类和作用梳理一番很有必要,因为这将有利于我们发现和理解该书诗句中的互文,也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原诗的意思。  相似文献   

3.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创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具有高度的艺术水平,给我国后代的文学以巨大的影响。本文是在拙作《(诗经)修辞手法举隅》的基础上,继续分析了《诗经》中若干种修辞格,并各举例说明。目的在使读者对《诗经》的艺术特色,能够有进一步的了解。 一、呼告 话中撇开了对话的听者或读者,突然直呼话中的人或物来说话的,叫做呼告。它产生于情感剧烈时,不知不觉对不在面前的人或物以呼号告语的口气和它讲话。往往采取将第三人称变为第二人称的形式。《诗经》中有些篇章,运用了这种修辞手法。如下例:  相似文献   

4.
从艺术表现手法的角度总结历代学对《诗经》“比”法的理解;又从修辞学的角度分析“比”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在《诗经》中的类型;最后讨论“比”在《诗经》中灵活运用的情况。  相似文献   

5.
《诗经》意象在观念内容上可以划分为原始兴象、比德育象和审美意象。这三种意象既代表了《诗经》意象在观念内容上的历时发展,也构成了《诗经》意象在观念内容方面的共时结构。《诗经》意象在艺术表现上可以划分为描述型、比喻型和象征型三大类。这三类意象鼎足而立,各自具有艺术表现的功能和特色,又密切配合,相辅助相成地建构出一篇篇富于艺术表现的力的诗作。  相似文献   

6.
《诗经》对张玉娘的诗歌创作陶染极深。张玉娘巧用《诗经》的内容题材,妙用《诗经》的艺术表现技巧,化用《诗经》语句,诗意深邃,笔韵敏捷。明清之前的女作家中尚无与之颉颃者。  相似文献   

7.
诗歌的手法即表现手法或称艺术技巧,它是诗人运用语言的各种具体技巧和方法。主要有:①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如朱熹的《观书有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就分别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②描摹手段,如比兴、象征、衬托、渲染、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众多关于《诗经》的译注本中,程俊英先生的《诗经注析》以其鲜明的特色独树一帜。.这主要表现在题解和注释两个方面。题解部分解题贴切,艺术分析精湛,坚持用文学标准鉴赏诗篇,并援证说明部分诗篇在后世的流变,内容非常丰富;注释部分用训诂方法释词,寓评于注,将字词释义与艺术技巧的分析结合起来,并标明韵读,思路新颖。《诗经注析》的注释与主题分析俱见功力,是很值得学《诗》者与治《诗》者阅读的一个注本。  相似文献   

9.
比喻是《诗经》采用的主要修辞手法之一,比喻的运用增强了《诗经》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和感染力。借代和比喻作为两种修辞手法,在本质上有着根本的区别。现就分析“狐”使用的文化现象和借代的形成与比喻的特点,看《诗经·卫风·有狐》采用的借代用法。  相似文献   

10.
比喻是《诗经》采用的主要修辞手法之一,它的运用增强了《诗经》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和感染力,而《诗经》比喻的运用多数是通过使用喻词"如"来实现的。本文通过研究《诗经》中"如"字使用的情况,来分析"如"字的古今义变化,以便把握《诗经》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相似文献   

11.
杨景龙 《集宁师专学报》2001,23(2):17-24,,35,
本文认为,《诗经》中占相当比重的作品是有意境的,正是这些作品标志着这部古老诗集的最高思想艺术成就,使其焕发出永久的艺术生命力。本文对《诗经》的意境作出分类并进行具体论析,从正面较为完整地展《诗经》意境的客观风貌,进而论及《诗经》意境的一般特征和对后世诗歌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诗经稗疏》是王船山研究《诗经》的代表作。《诗经稗疏》的学术成就,主要在名物训诂的辩正上,纠正了朱熹《诗经集传》中不少错误。这与他的学识渊博、考证详审和明察事理、格于物理、审于文理等多种方法的运用有关。它的成就在《诗经》研究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但由于思想方法的局限,在思想内容的阐释上,一味尊古而显得“卫道”,比朱熹保守、落后,影响了他对《诗经》研究的总体成就。  相似文献   

13.
重章叠沓是《诗经》重要的抒情体式之一。塑成《诗经》这一复沓艺术的质素有三,即民间性、表演性以及场合性。这三个方面不仅共同塑成了《诗经》中叠咏复沓艺术的反复使用,而且也决定了《风》诗与《小雅》重章叠沓,但《颂》诗与《大雅》中却很少运用。  相似文献   

14.
屈骚对我国诗歌艺术表现方法的发展和贡献是多方面的,一般论者大都局限在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方面,笔者认为,屈骚对《诗经》比兴手法最大的创新与发展则主要表现在比兴象征上,特别是在比兴象征形象、比兴象征构思、比兴象征范围和比兴象征传统等方面都作了突出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诗经民歌和乐府民歌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两朵奇葩 ,作为诗歌鼻祖的“诗三百”,在形式、内容、思想、艺术技巧等方面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特别是其后的两汉乐府叙事性民歌 ,不仅继承了《诗经》现实主义创作手法 ,并且对其叙事艺术技巧加以继承和发展 ,在矛盾冲突、结构布局、人物刻画、语言艺术等方面表现出了一些类似后世戏剧艺术手法的特色 ,汉乐府中这些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也可以说是后世戏剧艺术表现手法的滥殇。  相似文献   

16.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产生在距今二千五百多年以前。其中大部分篇章是“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汉书·食货志》)而收集来的人民口头文学创作。《诗经》所表现出的口头文学特点要比后来任何作品都明显得多。口头文学和书写文学在创作方法和技巧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如果把二者混同起来,用书写文学的标准来研究和评论口头文学的创作,不但不利于对口头文学的研究,而且还会遇到一些无法解释的现象。我们应该从《诗经》三百零五首诗歌本身所表现出来的口头文学特征着手,去探讨它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方超群 《学语文》2013,(6):48-50
现在一般把《氓》看作是一首弃妇诗。《诗经》中的“弃妇诗”有不少,如《邶风·谷风》、《邶风·日月》、《王风·中谷有蕹》等等。但就知名度而言,《氓》的名声最大,是《诗经》选本必选之篇目。这首诗甚至被人誉为“《诗经》中弃妇诗最优秀的篇章”。《氓》与其他弃妇诗之间有何不同,何以《氓》被后人如此广泛的接受?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不妨看看前贤是怎么解读《氓》的。  相似文献   

18.
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无论是在形式体裁、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其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关于赋、比、兴的含义,历来学者说法众多,而尤以“兴”义最为复杂,这也给《诗经》作品的赏鉴增添了无穷的韵味。  相似文献   

19.
随着现代流行歌曲的流行,《诗经》,特别是其中的爱情诗,便受到越来越多词曲作者的关注而走进流行歌坛。这些词曲作者一般对《诗经》有着深厚的积淀,在创作中出于主题或艺术的需要,对其多有吸收和借鉴。有些流行歌曲由《诗经》直接谱以现代流行曲调而成,有些化用了其成句或意象,有些则借鉴了其以时间推移或地点转移以递进抒情的抒情方法和创作构思。词曲作者以《诗经》入歌主要是为了弘扬《诗经》国学文化、提升流行歌曲审美品位、追求流行歌曲陌生化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20.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集,历代都有人做过多种研究。本文欲独辟蹊径,从象征角度作新的探索。《诗经》“六义”中的赋、比、兴是艺术表现方法,比、兴则与象征艺术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诗经》带有浓厚的象征色彩,其根源在于人与自然的同构关系、心理积淀、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等多个方面。王齐洲同志认为,“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是导致《诗经》象征艺术的根本原因,这一观点是偏颇的,本文与之作了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