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4 毫秒
1.
陈满玉 《福建教育》2022,(20):35-37
<正>闽南童谣是以闽南方言进行创作和传唱的儿童歌谣,内容生动有趣,展现了闽南风情和儿童生活情趣,且朗朗上口,备受幼儿喜爱。在幼儿园里,时不时就能听到幼儿唱起童谣。他们一边游戏一边唱,十分惬意。但有些童谣内容单薄、变化不大,幼儿反复唱几遍后也就索然无趣;还有些童谣的个别词句幼儿不易理解,且多数幼儿发音不正确。那么,如何让幼儿喜爱的童谣有更多不同的演绎,以丰富幼儿的游戏形式、增进游戏乐趣?如何通过闽南童谣了解闽南文化,引导幼儿感受闽南方言独特的魅力?为此,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2.
<正>童谣是幼儿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教学形式,既可以培养幼儿对童谣的兴趣,又能培养幼儿口头语言、记忆、理解等能力,还能体验童谣所表达的情感。苏州存有大量的传统童谣,通过传唱童谣,既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能力,又培养了幼儿对苏州地方方言的热爱,从而上升到热爱家乡和家乡文化的情感。苏州的童谣更是非常有趣,也蕴含着苏州的语言特色,但是现在很多人都喜欢说普通话,导致苏州话都不太会讲了。我们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开展了一系列的童谣活动,接下来我结合本学期对此课题的主要工作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3.
幼儿音乐表现的培养是现代幼儿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也越来越被幼儿教育工作者们为之重视。区域活动作为幼儿一日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幼儿音乐表现的良好时机。以苏州方言为基础进行提炼创作与传唱的苏州童谣极富童趣,为幼儿所喜爱。通过在区域活动中用各类苏州童谣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兴趣及能力,有意识地利用苏州童谣在区域活动中对幼儿音乐表现进行培养,将情境、情趣、情感三方面紧密结合,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在充分欣赏学习和表现苏州童谣的同时也积极促进幼儿在音乐体验和表现的多方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施丽云 《亚太教育》2019,(8):191-192
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人口的大融合,人们开始注重普通话的普及,福建的本土语言闽南语开始出现被角落化的倾向。普通话的普遍化与现代社会的科技化带来的是幼儿难以理解闽南童谣里所描述的农耕时代的器物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教师要为幼儿创设一个充满闽南童谣氛围的游戏环境,为传承本土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幼儿更好地在区域活动中感受闽南童谣的魅力,在增强民族自豪感的同时发展幼儿的多种能力。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21,(51):9-10
在"古韵今风——苏州园林"的专题美术活动中,幼儿通过美术这一形式了解苏州、认识苏州,感受苏州的古韵之美。笔者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结合课题内容,充分挖掘苏州地域资源,寻找"古韵今风"文化资源,引导幼儿使用生活中不起眼的蛋壳、树叶、各种豆类等物品大胆地表现与创造,感受自然物粘贴活动带来的乐趣,让幼儿了解苏州园林,从多方面感受苏州园林的古韵。  相似文献   

6.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苏州依山傍水,是吴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流布于当地胜浦“三宝”,即胜浦宣卷、胜浦山歌、胜浦水乡传统妇女服饰,堪称“尚未发掘的巨大艺术宝藏”,已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在苏州乃至全省广大的乡镇中并不多见。其中,“胜浦山歌”是“胜浦三宝”中的一宝,是胜浦人周围边哼边唱的歌谣,韵律优美,朗朗上口,深受当地人们的喜爱,内容丰富,具有浓烈的生活气息、劳动情趣以及游戏语言魅力,积淀了深厚的吴地文化底蕴。然而,“吴地童谣”以其清新活泼、风趣幽默、朴实直白的特点,显然已成为吴文化中的一支奇葩。很显然,这里丰富的自然环境资源、生活社区资源以及得天独厚的地方文化资源,给我们提供了广博的教育素材,是我园课程建设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7.
<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师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童谣是中国千百年历史传承中,经过了一代代人润色加工而形成的特殊文学形式,摇篮曲、游戏歌、问答歌、绕口令、谜语歌等,都属于童谣的范畴,深受儿童的喜爱。童谣来源于生活,语言明快,富有节奏感,能很好地提升幼儿的语言能力,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童谣辅助教学,让幼儿在欣赏童谣、感受童谣魅力的同时,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3,(A2):183-184
闽南童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幼儿园开展闽南童谣教学,培育文化传人,要精心挖掘闽南童谣素材,依据幼儿生活经验、兴趣、主题活动选择童谣。以游戏说唱形式增强学习趣味,多感官通道教学方法,营造学习童谣氛围,让幼儿体会童谣的魅力。因此,挖掘家长资源,调动家长共同参与是很重要的。丰富多彩的闽南童谣是很多闽南人小时候美好的回忆。它扎根于闽南文化的沃土,承载着厚重的人文底蕴,是孩子们成长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通过闽童谣的恰当渗透,可以事半功倍地发展幼儿的情感智慧,让他们学会做人、快乐生活、愉快学习,使幼儿的情感教育既生动有趣,又影响深远,催开幼儿情感发展的绚丽之花,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郑宇航 《早期教育》2011,(10):36-37
苏州是吴文化的发源地,是享誉海内外的历史文化名城。其文化积淀深厚,文化内涵丰富,为幼儿园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走特色发展之路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资源。为了让幼儿从小对家乡的传统文化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我们将本土文化的精髓融合到各领域的教学之中,不仅开拓了幼儿园的教育资源,美化了幼儿园的教育环境,更培养了师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相似文献   

10.
蒋萍娟 《教师》2013,(19):118-118
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地方差异,在选材过程中,我翻阅了部分资料,发动家长和我们一起寻找素材,选择了一些浅显易懂,贴近儿童生活的民间童谣,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学到知识,得到乐趣,受到教育,调动幼儿对民间童谣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幼儿对家乡的热爱。  相似文献   

11.
客家童谣是流传在客家文化中的歌谣,客家人从牙牙学语时就开始听童谣、念童谣,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着客家文化。以铜鼓县为例,铜鼓是客家县,为了让客家童谣走进孩子们的生活,幼儿园教师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对客家童谣进行搜集、整理,另一方面借鉴选取一些经典的客家童谣进行创新,编写图文并茂、地方特色浓厚的园本课程,从而将客家传统文化传递给孩子,让孩子们去感受客家童谣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2.
民间艺术是中国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的,用来反映人民大众生活、思想情感与愿望的一种艺术形式。让民间艺术走进幼儿园,有利于幼儿了解民间艺术,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我们要培养幼儿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和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在感受民间艺术,体验、创造民间艺术的同时,激发孩子内心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和热情。  相似文献   

13.
苏州是吴文化的中心地带,而丰厚的文化底蕴往往对教育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幼儿来说,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使其在吴文化的滋润下成长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吴文化作为一种看得见的文化形式,具有丰富多彩的节日篇、民间工艺篇和美食篇等文化底蕴特色,而将这些地方文化魅力展现在幼儿教学中,让孩子通过听、说、唱、学等多种方式实现与吴文化的近距离接触,可以有效地给予孩子心灵的启迪,促进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通过对吴文化的基本认识和让孩子在其浸润中成长为研究要点,梳理幼儿在吴文化下的成长之路。  相似文献   

14.
<正>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同样,一地风物也孕育了一地童谣。童谣是一种以念唱声音为主的,还伴有动作、表情、情趣等因素的民间口头艺术。它犹如有韵的母乳,几乎每个人受过她的滋养,且深深地烙印在人生的年轮里,成为一道永远无法抹去的亮丽风景。太湖流域的同里童谣都是用同里方言念唱的,念唱起来不仅富有浓郁的音乐感,还能体现吴方言的"吴侬软语"、抑扬顿挫的节奏旋律,以及同里古镇的生活风貌、地域特色。《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中班幼儿其语言发展  相似文献   

15.
徐嘉敏 《教师》2020,(6):120-12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认为,幼儿园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吴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可以成为构建幼儿园园本特色课程的素材。文章以苏州外国语学校附属幼儿园为例,对弘扬吴文化的意义、开发策略和启示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6.
<正>"生活即教育"是我国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主要教育思想。每个幼儿都生长在各自的生活环境之中,他们的发展无时无刻不深受着周围环境耳濡目染的影响。我园地处苏州,深受吴文化环境的熏陶和感染,在园所吴文化特色品牌建设基础上,根据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教育"的理念,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依托生活化教育理论将吴文化的内涵生活化、具体化、践行化,让生活化的吴文化内容根植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中,积极优化育人环境,让幼儿在潜移  相似文献   

17.
方言主要是指某地区或区域具有的区别于非本地区或区域的语言交流方式,是地方文化最主要的、最基本的元素,而童谣又是方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以童谣为载体,通过日常生活随机教育、民间游戏、主题教育、环境创设、家园合作等途径,对幼儿开展方言教育,使幼儿会听会说家乡话,引导幼儿感受本土文化的特色,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  相似文献   

18.
吴静怡 《考试周刊》2015,(46):183-184
具有农村特色和乡土气息的民间童谣就来自于人们的生活,并为儿时生活带来无穷乐趣,常常让我们追忆,让我们难以忘怀。当今社会,教育西方化给中华民族教育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将民间童谣带入幼儿教育中,把民间童谣与游戏、与学习结合起来,能开启幼儿的语言智慧,培养幼儿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幼儿们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幼教工作者必须将童谣渗透进幼儿教育课程体系中,不断挖掘童谣资源,更新教学方式,家园合力,让民间童谣伴随着幼儿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9.
苏州拥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这对教育有着良好的促进意义,从幼儿的角度,用适合的方式,在吴文化这个大环境中,滋润幼儿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以及意义。吴文化包括丰富的节日、工艺、美食等等特色,如何将这些文化特色呈现在幼儿教学的过程中,让吴文化走进幼儿的生活,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以此推动幼儿成长。本文通过对吴文化概念的描述,叙述出建设特色幼儿园的重要性,并且提出参考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幼儿对童谣有特殊情结,教师从更多方向展开教学行动,搜集整理适合的童谣内容,组织童谣诵读演绎活动,鼓励幼儿参与童谣创编行动,都能够为幼儿提供良好学习机会,也能够增加幼儿体验,提升其快乐学习指数。童谣与幼儿表达、生活、思维、品德等学习有直接关联,教师科学设计童谣教程,组织更多创意学习活动,自然渗透童谣内容,可以大幅度提升幼儿的学习效率。童谣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教师围绕童谣展开教育设计,势必会丰富幼儿的学习体验,促进其身心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