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莫言,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对其创作虽然存在不少质疑,但是谁也无法否认他的作品确有其独特之处。紧扣文本来看,莫言的小说颠覆了传统小说以情节制胜的模式,没有特意渲染战火纷飞、神经紧绷的时代背景,也没有故意编造硝烟弥漫、随时爆发的矛盾冲突。而是在相对平淡的情节之下,灵活地转换叙述视角,信手拈来地勾画乡间的风景、人情,使得小说看似流离主题之外。然而,散漫行文的背后则潜藏着作家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与洞见,极大地加深了作品的思想内蕴,也加大了作品成为经典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莫言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时,评委会给他的颁奖词是"将虚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融合,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其实虚幻现实主义一直以来就是莫言小说中最突出的特点。莫言善于用虚幻的叙事与真实情节之间的关系来对小说进行同构,将现实放在虚拟的氛围之中,以看似怪诞的故事来揭露社会现状,这种虚幻现实主义的作品对中国文学创作以及文学批判的发展起了推进的作用,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经验以及对莫言相关小说的理解,对莫言小说的虚幻现实主义展开论述,不足之处还望大家批评纠正。  相似文献   

3.
自我的缺失     
在众多汉语写作者当中,莫言有自己的“个性”的声音。如小说《红高粱》是一部“个人化”的战争史;备受争议的《丰乳肥臀》是作家自己非常推崇的作品,莫言说:“你可以不看我的其他作品,但你一定要看我的《丰乳肥臀》”。小说对历史进行了解构和重建;《檀香刑》可以称为“通俗小说”,其叙事方式、情节设  相似文献   

4.
李传忠 《现代语文》2006,(7):116-117
《四十一炮》,是莫言新近的作品,事实上,《四十一炮》中的一部分情节、内容已作为中篇小说《野骡子》发表过,莫言说:“这部小说中的部分情节,曾经作为一部中篇发表过。但这丝毫不影响这部小说的‘新’,因为那三万字,相对于这三十万字,也是一块酵母。当我准备了足够的面粉水分,提供了合适的温度之后,它便猛烈的膨胀开来。”《四十一炮》在莫言的一系列作品中,是一个特殊的存在。说它特殊、与众不同,是因为它通过极致“弱智化”的叙述,集中展现了中国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风尚、道德伦理、精神观念所遭遇的巨大冲击,集中体现了当下的时代特征和时代病症,在莫言以往的作品中,是难以找到的。说得简练一点,它就是一篇关于当今的肉的、欲望的故事。  相似文献   

5.
伍丹  朱渝 《文教资料》2010,(26):20-21
莫言,中国20世纪80年代极具活力的作家之一,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写作风格素以大胆见称,在文学界掀起了轩然大波。而莫言小说受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较多.作品中充满神秘、诡异、朦胧、空灵的氛围。本文从莫言小说的语言风格、故事情节、叙事手法三方面出发.对魔幻现实主义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作一个简要的解读.  相似文献   

6.
莫言是一位富于实验精神的作家,他在每一部作品的写作中都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色彩。他的小说对人生、对历史的洞察以及对人性的剖析独标高格。对莫言作品中"我"之视角的心理分析是贴近作家的文本进行的分类,没有先入为主地用既定成说的文艺理论术语去研究和评价莫言,这应该是一个全新的、具有创造性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李晓琴 《英语广场》2020,(23):20-22
自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来,国际文坛对其小说越来越感兴趣,因此,国内对于英译莫言小说的研究逐渐深入。在英译莫言作品并使其走向国际的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之一就是葛浩文。国内学者对于葛浩文英译莫言小说的研究更多在其翻译语言等方面。本文对葛浩文翻译莫言小说的策略进行深度研究。  相似文献   

8.
莫言是为数不多的能够天马行空地叙述民间、并且不简单地批判民间落后和愚昧,来完成对现代性的反思的作家。民间写作贯穿了莫言三十年的创作历程,他将自己的写作说成是"作为老百姓的写作",而不是"为老百姓写作",在模仿川端康成的《雪国》后,莫言创作出了《白狗秋千架》,举起了"高密东北乡"这面旗帜,也开始了其民间写作的道路。在本文中,我们针对其作品对莫言的民间性视野是否具有现代性意义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莫言小说对现代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9.
不同时期,我国的文学作品表达的内容有较大的差异,但对社会文化领域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西方象征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等不同表现方式作品的影响下,我国的作家在作品创作中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为人们带来了丰富多样的文学作品。结合目前我国文学领域整体的发展形势,可知莫言的文学作品对很多作家的创作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莫言的小说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不同的作品中有着浓厚的魔幻主义及意识流色彩。这些表现手法主要来源于加西亚·马尔克斯及威廉·福克纳的相关作品。但是,莫言在深入了解这些作品文化内涵及表达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经历及我国传统文学的相关理念,创造了具有鲜明特点的魔幻现实主义。读者在阅读他的作品的过程中,既能感受到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魔幻表现方式,也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学对于各种奇异故事的特有表达方式。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影响,国内外的不同专家学者对于莫言的作品标上了各种标签,如"幻觉现实主义""寻根文学"等。这些标签的出现,对于人们更好地理解莫言小说带来了一定的作用,影响着莫言文学作品思想的良好表达。基于此,在比较文学视域下对莫言小说的独创性进行必要的探析,以期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莫言的小说,从而拓宽读者在阅读中西作品过程中的视野。  相似文献   

10.
莫言是当代中国最著名的的作家,他深受南美魔幻小说影响。在他的作品中,经常以中国传统魔幻因素与现实生活内容相结合,这使他的作品充满了神秘、诡异、空灵特性。《生死疲劳》是莫言魔幻现实小说中的代表作,以生死轮回展示不同人与动物的视角体会。从莫言小说的魔幻元素形成,独特的语言叙述,魔幻色彩与现实生活三方面解析,有益于理解魔幻现实主义对莫言小说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莫言的新作《生死疲劳》,读来令人失望。一部小说的形式足够花哨,但内容却很苍白、浅薄,让人读后感觉并无新意,或者并没有多大意思,这应该是致命伤。《生死疲劳》采用了一些传统的手法,比如章回体,比如驴、牛、猪、狗、猴的六道轮回,有人称之为“向我们伟大的古典小说传统致敬的作品”,但这只是表面上的东西,并不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新的理解与把握世界的方式。同样,小说以蓝解放、大头儿和莫言三个人来叙述,在叙述中拼贴小说中“莫言”的一些作品,以及“莫言”作为小说人物的出现,也为新潮的批评家提供了理论阐释的广阔空间,但也仅此而已。  相似文献   

12.
边存金 《山东教育》2013,(Z2):28-29
生活有时候真的会像小说一样,让人猜不透情节。当大家对诺贝尔文学奖早已放弃想象的时候,这份大奖却冷不防地从天而降,砸在了中国作家莫言的头上。央视的记者青涩地问莫言,你幸福吗?莫言在心里冷笑着面对这样好玩的问题,他在独自平静地享用着用牛皮纸包裹着的天大幸福,却回答说什么也不知道。而喜欢给教育找毛病的人却早耐不住性子责问起来: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莫言小说艺术风格的探讨,结合莫言的成长背景,对小说《与大师的约会》进行了其艺术魅力的分析。其艺术魅力主要在于作品的形象思维、语言的乖张生动、风格的夸张荒诞,在思想上更是从反映农民劣根性、展现人物原生态欲望等多个方面着手,在可读性、艺术性、思想性上均达到相当的高度,也吸引众多学者投入该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4.
对创作心理的探究是解读作家作品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通过对莫言的成长经历,代表作品的分析.去探究其小说的创作心理,从而更深层地去挖掘贯穿其小说创作的情绪基调。  相似文献   

15.
莫言是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的作品在获奖之后受到了越来越多影视圈人士的关注,如何改编莫言小说成为摆在电影人面前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小说文本的选择、改编风格的追求以及改编方法的适用三个方面总结了以往莫言小说电影改编的经验,希望这对中国电影人开发"莫言小说"这座文学宝库有一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分析莫言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长篇、短篇小说,从叙事视角、历史情怀和个体生命三个层面可以发现其小说的独特魅力。评论界给了莫言很多称谓,但莫言本人始终坚持着自我创作,通过他的小说,可以看到一个作家正在努力地实践着自我的艺术追求、努力地去探寻生命价值和意义,以实现自我的超越,这是莫言小说的内在生命,也是作家自我精神不断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依凭对"高密东北乡"的独特叙事,莫言不仅获得了国内文坛主流作家的崇高地位,也赢得了国际文坛重要作家的充分认同。在葛浩文已译介的20多位中国现当代作家的近50部作品中,莫言的小说翻译最多。《红高粱家族》是莫言的标识性小说,其英文版充分表征了葛浩文以"直译式意译"或"异化式归化"为原则的翻译伦理。  相似文献   

18.
"小说写我"的叙事狂欢、长篇小说思想上的"众声喧哗"与"模糊地带"的存在、"诉说就是一切"的创作定位,这些独特的"言说策略"呈现出了莫言小说创作的个性。它们的存在,既体现了莫言对既定成规的反叛、对创作自由和小说文本价值多元化的追求,又显示出他在创作思想上的矛盾与冲突。莫言在政治、民众、自我与艺术之间的取舍与平衡,既让其作品充满了艺术张力,又给其小说写作带来了种种难以弥合的裂缝。  相似文献   

19.
莫言是最富创造力和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在海内外均享有很高的声誉。2012年,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国内外各大媒体的焦点。在法国,莫言作品被广泛地翻译出版并屡次获奖,客观地反映了国外读者大众对其作品的喜爱,从而说明了莫言作品在海外的接受度。本文通过对莫言作品法译本的传播进行梳理,探讨并分析其传播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莫言对于民间叙事一直是比较执着的;当描写乡村题材的作品越来越多,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写作上的雷同倾向,如何使乡村题材小说更具有艺术性,无疑是作家们所要寻觅的.本文试图对莫言的小说<生死疲劳>进行分析,来探索对于乡村题材小说的另一种形式的叙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