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节话春联     
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因多在春节时使用而得名。每当春节来临在门前贴上一幅得意的春联,会增添新年佳节的喜庆气氛,因此,春联很受人们的欢迎,一直沿用至今。 春联古称“桃符”,或叫“仙木”。清代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春联》云:“春联者,即桃符也。”据《山海经》等书载称,上古时代,传说神茶、郁垒为兄弟俩,都是神人,家住度朔山上的  相似文献   

2.
温得位 《农村教育》2005,(1):127-127
春联又叫“对联”、“门联”,源于古代的“桃符”。史书载:“度朔山桃树蔽日.内有神萘、郁垒二神,能食百鬼。”所以古代老百姓就有在除夕时画二神在桃木之上,悬挂于大门之外,用于驱鬼辟邪。当时这种桃木片是没有字的,王安石诗中说的“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指的这种“桃符”。后来,后蜀国君孟永在除夕时令人作词写在桃符上面,他还亲自在桃木条上写了一幅对联语:“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的第一幅春联。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从各地的中考试题看,对联的考查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对联的内容博大精深,是一部浓缩了的文化史,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在学习时,了解对联的有关知识,现就有关对联知识介绍如下。一、对联的起源对联将汉语特有的节奏韵律与书法艺术结合在一起表情达意,具有独特的美质。对联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一种艺术形式。对联最早用于庆祝春节,叫春联。春联由古代的“桃符”演变而来,据《淮南子》记载,桃符是用两块长约七、八寸,宽一寸多的桃木片做成的,上面书写除祸祈福的话,悬挂在门旁以避鬼驱邪。最早的一副春联,据说是五代后蜀主孟昶写的。…  相似文献   

4.
春联史话     
1981年2月5日,是我国辛酉年春节。这一天,城乡人民都将在门上张贴大红春联,并燃放鞭炮,以庆祝这个传统佳节。我国从何时开始有春联的? 远在汉代以前,我国就有了春节贴“门神”的风俗。那时,每年“正月初一”,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从汉代开始,又出现了正月初一在门上悬挂“桃符”的风俗。据西汉淮南王刘安等人所著《淮南子》记载,这种“桃符”是用一寸多宽、七八寸长的桃木做的,一共两块,上面分别写了“神荼”、“郁垒”二神  相似文献   

5.
元日:正月初一,有祭神贴桃符的习俗。相传东海度朔山大桃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古人用桃木画二神像,悬挂在门口来驱鬼。后来开始在符上写联语,由此演变成春联。王安石有《元日》诗:“干门万户瞳疃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3,(A5):14-15
<正>中国人非常注重传统节日,尤其看重春节。在春节的习俗中,贴春联是不可缺少的节目。那么春联是怎么产生和发展的呢?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就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  相似文献   

7.
巧联拾趣     
对联,又称楹联、楹帖。它最初题在“桃符板”上,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就曾写道:“千门万户瞳疃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桃符板”上刻的是两尊门神像,名字叫做神荼和郁垒,神话传说中说是能够驱妖辟邪。据(《蜀椿杌》载,有一年的除夕,后蜀主孟昶命学士辛寅逊题“桃符板”挂干寝门,“以其词不工”,  相似文献   

8.
最早的春节相传我国原始社会就有“腊祭”之说,夏朝建后,此俗流传下来。《尔雅》一书说春节:“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最早的春联据史书记载,五代后蜀皇帝孟昶(918-956年)于934年除夕,命翰林学上辛寅逊题词于门上“桃符”板,孟昶嫌做得不好,就亲自在“桃符”上题联:“新年纳余庆,嘉书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的春联。最早的年画年画起源于古时门神画。东汉蔡备《独断》中记载,汉代民间已有在门上贴“神茶”、“郁垒”神像,到宋代演变为木版年画。我国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图》。最早的贺年片贺年片…  相似文献   

9.
春联小史     
战国时,中原老百姓把用桃木刻的木偶,挂在门旁,称为“桃梗”,据说可以驱邪恶,保平安。后来渐渐变成挂“桃符”,即用桃木板刻上“神荼”、“郁垒”的字样,相传这是两个能降伏恶鬼的神。 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皇帝孟昶写下“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句,被公认是最早的一副春联。 到了明代,朱元璋在南京建都后,在除夕传下圣旨“公卿士庶家,须加春联一副”,要各家各户贴上春联,自此,春联之风便在民间流行起来。 春联小史  相似文献   

10.
写春联给人带来的是一种快意,毛笔饱蘸浓墨,红纸闪烁金光,挥毫泼墨,新春的美好徐徐展开。写春联这么传统的项目,能否添加创新元素?在"轩舍迎元日,桃符写院情"特色春联征集活动中,北京大学各院系同学将自己的专业知识融入春联之中。经过老师的专业评审及同学们的人气投票,评选结果出炉。  相似文献   

11.
"两姊妹,一般长;同打扮,各梳妆;满脸红光,年年报吉祥。"这则谜语的谜底是"春联"。此谜既写出了春联的对称特点,也写出了春联的祝颂内容,堪称佳谜。春联亦有"桃符""门对""春贴""对联""对子"之称。它是我国独有的一种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  相似文献   

12.
春节贴春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但是,历史上的第一副春联是怎么来的,你可能不知道吧?春联的历史很悠久,它的前身叫作“桃符”。即用暗红色的桃术削成长方形的木板,在木板上画上两个神像——神荼(tu)和郁垒(lei)画像,钉在大门两旁,用来驱鬼避邪,以求吉利。  相似文献   

13.
体闲广场     
春节话春联春节是炎黄子孙一年中最隆重、历史最悠久的节日。每当春节一到,不管城里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在大门外贴上一副春联。春节贴春联这一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早在两千多年的春秋战国时代,每逢过年,人们用桃木板刻上传说中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  相似文献   

14.
<正>桃符是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古时候人们认为它是百鬼畏惧的东西。五代时,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这便是春联。到了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  相似文献   

15.
日积月累     
《小学生》2014,(1):23
从2014年开始,"快乐写作课"每月送大家一个小"积累",帮助大家建造起国学知识的大厦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幼学琼林》译文:爆竹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干家万户都换上了新的门联。知识链接——桃符:桃树为五木之精,能压邪气,所以鬼畏桃木。古人在辞旧迎新之际,在桃木板上分别画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图像,悬挂于门首,意在祈福灭祸。后来,人们为了图省事儿就直接在桃木  相似文献   

16.
春联、门神是春节文化符号中源远流长、寓意丰富的民俗事项。过年贴春联、门神在我国已经是一项历史悠久且必不可少的仪式。春联也叫对联,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春联源于桃符,桃符上的门神是用来驱鬼辟邪的,门神和春联配套使用。随着时代的发展,春联、门神主要用于营造喜庆祈年的氛围。春联、门神不仅记录着中华民族生活的状况,而且还蕴含着民族精神发展历程,同时在有意无意间成为当代人们亲近传统文化的纽带。春联、门神作为春节仪式中民俗事项的典型表征,相辅相成、寓意丰富,构成一道亮丽的中国民俗文化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17.
诗里小知识     
<正>春节挂的桃符是什么?桃符是周代悬(xuan)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古时候人们认为它是百鬼畏惧(wei ju)的东西。五代时,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这便是春联。到了宋(song)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  相似文献   

18.
秦牧的《花城》,文情并茂,颇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风采,这与中国年节风俗的入文,不无关系。今略作小介。贴春联:相传五代以前,古人对某些自然灾害或自然现象不理解,误认神鬼作祟,过年时多削桃木制成一寸多宽,七八寸长的朱条,分列左右门户,以驱鬼怪。这种桃木条便是“桃符”。《燕京岁时记》有述:“春联者,即桃符也。”五代时,后蜀  相似文献   

19.
《初中生必读》2012,(Z1):48
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新桃"和"旧符"是什么意思?用现代语说就是春联。春联是对联的一种,我国的春联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  相似文献   

20.
对于春联和对联,人们是比较熟悉的,但对于桃人和桃符,则比较陌生。其实这四者之间的关系却相当密切,从桃人到春联、对联之间,有一个发展过程,今略说如下。初民以为鬼畏桃,以为桃茢、桃弧、桃弓、桃梗、桃人等可以除凶邪,御不祥。先秦文献对此记叙颇详:《周礼·夏官·戎右》:“赞牛耳,桃茢。”郑玄注:“桃,鬼听畏也;茢,苕帚,所以扫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