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雾和云》一课中有一个重要的实验,那就是“白气”形成的实验。实验是这样的:在一个大口瓶里倒入少量不冒“白气”的温水,用一块冰接近瓶口,然后再把冰移开,看有什么现象。这个实验是想通过冰接近瓶口顿现一团“白气”,把冰移开“白气”逐渐消失的现象,来揭示“白气”是水蒸气在受冷的条件下形成的。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曾多次按教材的要求指导学生分组实验,但每次当冰块靠近瓶口时,瓶内水面以上只有少量“白气”生成,有的小组连一点“白气”也看不到。最后,我只好把书中的现象告诉他们,虽然费了很大力气,可学生仍是一脸迷惑。 为何按教材要求去做却得不到教材中所说的现象呢?课后我进行了反复的思索,原来在教学这一课时,地处北方的学校季节已是深冬,特别是在无供暖设备的教  相似文献   

2.
小学自然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实践的能力。我在教《云和雾》这一课时,打破教材课程原来的编排顺序,选定在九月中旬教这节内容,因为这时气温比较高,选取实验器材方便,学生做实验现象比较明显。这样既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1了解事物的表象,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在教《云和雾》时,摆在学生面前的是“白气”现象,我启发学生谈一谈在生活中看见了哪些“白气”现象,有的同学回答说:烧开水时,水壶口里冒出的是“白气”,冬天人们说话时口里呼出的是“白气”,锅里煮饭、炒菜快熟时冒出的是“白气”。…  相似文献   

3.
一、教学目标 1.运用对比实验法了解“白气”的成因,根据白气的成因推想雾和云的成因。 2.学会做雾和云的模拟实验。 3.知道雾和云与人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 了解“白气”的成因,根据“白气”的成因推想雾和云的成因。 三、教学难点  相似文献   

4.
李兴淑 《山东教育》2005,(13):51-51
一、挑起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欲望 在教学《雾和云》一课时.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判断三种自然现象.一是“当你打开热锅的锅盖时,善到的‘白气’是什么物体?”二是:“前几天我们在大街上看到的挡住你的视线的大雾是怎么回事?”接着第三个问题“天空中的朵朵白云又是什么呢?”老师提出的这些问题看似非常简单,  相似文献   

5.
教学《水蒸气的凝结(一)》一课,学生在讨论“白气”是什么时,通过观察水沸腾时从玻璃管口喷出的“白气”,并与水蒸气比较,都认为“白气”确实不是水蒸气。但部分学生对“白气”是小水珠这一结论提出异义,其理由是:水是无色透明的,理所当然小水珠也就是无色透明的,而“白气”却不具备这些特点,所以“白气”不是小水珠。我一下子让学生弄懵了,因为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完全没料到会出现如此“怪  相似文献   

6.
收集水蒸气     
《科学课》1986,(5)
教学生形象地理解“水蒸发就是液体的水变成气体的水蒸气飞散到空中去了”这句话,既关系到对于“白气”的认识,又关系到对云和雾成因的理解;“空气中含有许多看不见的水蒸气,空气变湿了”,从而又引出关于空气湿度的概念。所以让学生亲自感知一下飞散到空气中去的水是很有好处的。据此我设计了一个“收集水蒸气的课外实验,作法是每个学生找一只不漏气的塑料袋,一个大小适当的容器(罐头盒、硬纸盒、小花盆均可),里面装上湿土。实验  相似文献   

7.
一、创设激发好奇心的问题情境 问题与疑问是探究的起点,也是探究教学的一个基本特征.开展中学物理探究教学,必须努力创设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物理问题情境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只有发现问题,才能去解决问题.例如学习《物态变化》时,教师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冬天原野里的大雾,房屋上的白霜,山上的积雪,树枝上的冰凌;展示春天到来时冰雪熔化成水的过程;展示火炉烧水时水壶上冒出白气,茶杯上的白气遇冷变成小水滴等现象.创设出:“雾、霜、雪、冰是怎样形成的?”“水为何会变成白气?”“白气到底是气体还是小水滴?”等一系列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创设物理问题情境是物理探究教学的良好开端.  相似文献   

8.
这一课主要学习在Word中“插入自选图形”和“设置自选图形颜色”两个知识点。结合生活中不少孩子不注意交通安全的情形,我想是否可以让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联手”,在教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的思想教育?于是,在教完第二册的“用Word写作文”后,我又补充了“用自选图形画交通标志”这一课。以交通标志的形式来教授自选图形的设置.不仅能让学生掌握自选图形插入与设置的操作方法.还会让学生通过认识交通标志.提高变通安全意识和安全保护能力。  相似文献   

9.
实验探讨法是以实验为基础,以物质结构和反应规律为根据,以探究性质为中心,通过逻辑推理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在此法中,探究是核心,实验是探索、研究间题的手段和方法.现以中师化学第二册<<苯酚>>一课为例,谈谈我对实验探讨法的操作应用.一、实验“激疑”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围绕重点或难点而设计实验;它起着把学生引人质疑境界的作用;通过实验,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去探求其因果关系.根据苯酚一课的知识结构,按所探求的核心内容,设置了九个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实验.让学生根据实验步骤(投影)做系列实…  相似文献   

10.
《庐山云雾》主要是通过对不同方位、不同时态的庐山云雾的形态、颜色等描写,赞美了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抒发了热爱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如何多角度地让学生感受庐山云雾之美,深刻领悟语言文字之美,使语言和精神同筑同构成了我练习设计的核心。为此,我锁定“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激发热爱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这一情感目标,采取多种方法,兼顾不同层面,从四个不同的角度设计了四次练习来反复强化学生的理解,进而来达成殊途同归之效。  相似文献   

11.
《庐山云雾》主要是通过对不同方位、不同时态的庐山云雾的形态、颜色等描写,赞美了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抒发了热爱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如何多角度地让学生感受庐山云雾之美,深刻领悟语言文字之美,使语言和精神同筑同构成了我练习设计的核心。为此,我锁定“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激发热爱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这一情感目标,采取多种方法,  相似文献   

12.
是僧!是俗?     
[案例]:教学古诗《寻隐者不遇》(苏教版国标本第九册第3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作者贾岛,我向学生介绍道:贾岛是唐代的一位诗僧,作诗字字斟酌,句句推敲,以苦吟出名。接着又让学生快速阅读了本册教材第9课《推敲》.文中这样写道:“唐朝有个诗人叫贾岛,早年因家境贫寒,出家当了和尚……”  相似文献   

13.
“两个已知条件两步应用题”说课设计□瓦房店市三堂乡中心校李登俊一、说教材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87—88页例3,并且完成做一做和练习二十二1—2题。2.教材分析:这个例题是含有两个已知条件两步应用题。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一...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第五册第九课《大气压力》一课,对三年级小学生来说,由于是初次接触这“看不见,摸不着”的大气压力,理解、接受起来有一定难度。怎样才能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感触得到,印象更深刻,理解接受起来更透彻、更容易呢?我是这样做的。 a.学生分组做覆杯实验的过程中,在讨论胶片(我们是用纸杯、胶片做的此实验)为什么掉不下来时,有部分学生认为是水吸住了胶片。怎样才能消除学生的误解呢?在其他教师的启发下,我加入了这样一个对比小实验:取一只纸杯,事先用刀片在杯底划一道缝,并用胶带粘好。实验时,当有学生认为是水吸住…  相似文献   

15.
在对高中《生物》教材“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进行课堂设计时,教材上只有观察渗透作用传统演示实验,为了让学生对“水分的渗透作用”和“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有感性认识,拟引导学生再设计两个探究实验。第一个实验是这样设计的:取两块体积大小一样的萝卜块,分别放在装有等量的清水和30%蔗糖溶液的两个烧杯中;第二个实验是教材上的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第一个探究实验的设计是自行增加的,目的是让学生有更直观的印象。这节课学生一定很感兴趣。因为要做实验,这节课安排在实验室上。学生看到那么多的实验器材非常兴奋。  相似文献   

16.
导入是教师为集中学生注意力 ,激起学生兴趣 ,引发学习动机 ,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内容的不同 ,所采取的导入方式也应该不同。   1.目标导入法。目标导入法主要适宜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某个事物、现象以及某个实验非常感兴趣 ,往往又会忽视学习的主要目的这一情况。在这种情况下 ,就应在导入部分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要求 ,否则就会让学生进入为观察而观察 ,为实验而实验的误区。例如《雾和云》一课 (第九册 ),上课前在桌上放了水瓶、冷水、不冒热气的温水、冰块 ,学生望着桌上的这些东西 ,就知道要做实验 ,但很难与天空的雾和…  相似文献   

17.
新的科学课程主要有两个教学目标:一是广泛普及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二是为培养具有科学创新和科技创新意识的一流人才打好基础。所以,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运用观察的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观察实验,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首先从感知入手,进行观察,充分利用各种感觉器官来认识物体。在教学“水蒸气的凝结”一课时,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水蒸气在空气中凝结成雾的现象,重点观察白气发生的部分,然后对白气的形成进行逻辑分析,避免  相似文献   

18.
同学们都知道,雨、雪、雾、霜等现象,都是水的物态发生变化形成的。究竟“云、雾是什么东西?”你可能会说:“是地面上蒸发到空气里的水蒸气,飘浮在高空的是云,靠近地面停留的是雾。”这个说法对不对呢?让我们先来看一件每个戴眼镜的人在冬天都感到头疼的事: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时,镜片立即变成一片模糊,蒙上了一层热“气”,这就是水蒸气。好些人这样说,在他们看来,水蒸气是看得见的东西,其实这是误解,水蒸气是看不见的,你看到的白色气体,象镜片上的“热气”,打开锅盖以后冒出来的白气等,都是由小水滴组成的。为什么呆在室内戴眼镜的…  相似文献   

19.
编辑同志: 教材中关于雾的形成和云的形成是这样讲的:“从地面到高空气温逐渐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受冷会结成许多的小水点或小冰晶,聚集在一起飘浮在空气中,在低空的是雾,在高空的是云。”从字面上去理解好像是说雾可能是小水点也可能是小冰晶,也就是说它形成的温度可能在0℃以上也可能在0℃以下。但是我在另一资料中看到这样一段话:冬天的早晨,当你走出家门时,有时会看到大街上被“白气”笼罩着,使你看不清房屋和东西,有时连离你很近的物体也看不清了,这些  相似文献   

20.
本节课“白气”来源的探究活动不仅对学生有实验探究能力的要求,更要有分析实验现象,从现象中总结归纳实验结论的能力。每一个探究环节,都是学生亲自体验操作,直观的现象与逻辑推理相结合,学生在不断观察、不断思考的过程中,寻求干冰放入水中后所产生的“白气”的来源,达成本节课的既定目标,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和发展,是对学生综合探究能力的一次挑战。通过综合实践探究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探究相结合,加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通过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增强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