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辛弃疾《永遇乐》词:“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佛狸祠”之“佛”,教学中存在两种读音。多数教师读“佛(fó)狸祠”,亦有读“佛(bì)狸祠”的。“佛狸祠”,地名,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南侵时建于六合瓜步山之行宫。  相似文献   

2.
"佛狸祠"作为辛弃疾晚年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一个重要典故,到目前为止仍有许多地方有待商榷。词作中所提及的"佛狸祠",其确切位置并非大家一贯认为的江苏六合瓜步山,而是位于镇江对岸的瓜洲镇。词人选用这个典故,一方面是由于其所在瓜洲镇重要的战略位置,另一方面是将其作为外族入侵的象征,并以此来警醒当时的统治者及南宋军民勿忘家仇国恨,恢复中原故土。  相似文献   

3.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三句该如何理解,众说纷纭。归纳起来,有如下两点争议:一,佛狸祠下神鸦社鼓的景象发生在宋辖区还是金占区;二,这一景象是辛弃疾当时亲眼所见还是在回忆旧事。对此,笔者曾经在《语文园地》(南宁版)一九八四年五期上发表了《如何理解辛词“可堪”三句》一文,认为佛狸祠位于宋境,“神鸦社鼓”是词人忆旧语今,而并非他当时目击的事实。此后,这方面文字,时有所见。《中学语文教学》(北京版)一九八五年第四期彭树文的《也谈佛狸祠的归属》一文也采“宋疆”说,但在意译三句时则说这种景象“真叫人不忍回头看上一眼”,却是持“可见”说。  相似文献   

4.
<正>辛弃疾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中"佛狸祠下"之"佛",目前读音较为混乱。在网上搜索发现:有按古音读为bì的;有按今音读为fó或fú的……公开发表的讨论文章也如此,有人主张按古音读为bì①;有人主张按今音读为fó或fú②……主张按古音读为bì的主要理由是:1.古无f说——上古没有f一类轻唇音,"佛"读如"弼";2.古音通假说——"佛狸祠"名称来源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  相似文献   

5.
《语文之友》(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编)1995年第19期发表了王学澥老师的文章《“佛狸祠”的“佛”字读音考》,王老师认为“佛狸祠”的“佛”字应念 fó;《读写月报》(综合版)1997年第11期发表了侯文君老师的文章《常见古音异读字辨正》,文中认为“佛”音 fú,不  相似文献   

6.
请看下面三个句子: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第四册)  相似文献   

7.
辛弃疚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其豪放词的代表作。此词“用事多”(岳珂浯),上片感怀孙权、刘俗的英雄事迹;下片用典更甚: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佛(bi)狸,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  相似文献   

8.
<正>一、是谁在“神鸦社鼓”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有“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之句,读者对“一片神鸦社鼓”的主语有三种理解:(1)敌人;(2)沦陷区的原宋朝百姓;(3)因辛弃疾写此词时佛狸祠在南宋控制版图内,故又有人说这里的主语应是南宋的军民。三种理解表现了不同的主题。第一,如果认为主语是“敌人”,则这句应是写敌人肆无忌惮地在昔日大宋的领土上祭祀庆典。那么,该词突出了祖国疆土已沦为敌手之痛。我们说因人识文,联想词人辛弃疾是从金人统治地区南归的志士,他对国土沦入敌手的痛切之感应是非常强烈的。  相似文献   

9.
北固亭边,佛狸祠下,一群乌鸦在开会。会议的主题是:如何提升乌鸦形象?针对这个问题,乌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乌鸦A:"当今社会,凡事都得讲究包装,价值5分钱一瓶的河沟水贴上‘健大师’的牌子就能卖8元,所以我们应当把功夫下在包装上。我提议:明天我们全体去  相似文献   

10.
2015年11月上旬,江苏省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的最后一天,两位教师代表对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进行同课异构。两位教师的风格完全不同,却有一处错误相同。在探讨"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这个典故时,第一位教师对学生循循善诱:"社鼓是什么啊?"学生回答:"社日祭神所鸣奏的鼓乐。"教师说:"老百姓演奏社鼓说明他们生活怎么样啊?"看到学生几个不满意的回答后,又说:  相似文献   

11.
辛弃疾的剑     
醉里挑灯,长剑泛着幽蓝的光;轻弹剑身,化作慷慨悲歌。要拭干扬州路上苦难的泪,要饮尽佛狸祠下胡虏的血。那确是一把好剑。当年你学成之后,驾骏马疾奔南下,匡扶宋室时,腰中佩的就是这把剑吧?当年你和耿京大哥意  相似文献   

1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相似文献   

13.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相似文献   

14.
祠,是古代祭祠祈求的场所。《诗经·小雅·天保》便有“(礻龠)祠蒸尝”。所以。《周礼》的《春官·小宗伯》有注:“求福曰祷,得求曰祠”。可知,祠的建立,与祭祖有关。至今各地的宗祠及其派生的支祠仍有遗迹。如“陇西李氏宗祠”,“陇西李氏莲峰支祠”之类。在农村一姓聚居的村庄,还有祠在,俗称“祠堂”,“支祠”。这与《汉书·张安世传》所述:“赐茔杜东,将作穿复土,起冢祠堂,”的祭祀祖宗先人或贤能的庙堂一致。  相似文献   

15.
佛教是前六世纪至前五世纪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附近)王子悉达多·乔答摩所创立的宗教,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号。西汉末年佛教开始传人我国。《三国志·魏志》卷三十注引《魏略·西戎传》说:“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支王使伊存口授浮屠(佛)经”。东汉光武帝的儿子,楚王刘英信奉佛教,《后汉书·楚王英传》说他“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佛)之仁祠”。与沙门和佛徒们共作斋戒祭祀。相传明帝刘庄也曾派遣使臣前往西域求取佛经,佛教徒称之为“汉明求法”。  相似文献   

16.
正明宣宗朱瞻基业余时间喜欢养蟋蟀、斗蟋蟀,某些臣民便在背地里给他起了个外号叫"蛐蛐皇帝"。其实,朱瞻基还有其他许多高雅的爱好,比如诗词、书画、工艺品制作、鉴赏等等。尤其在绘画艺术方面,朱瞻基天赋极高,造诣也相当深。从其传世的《武侯高卧图》《瓜鼠图》《双犬图》《花下狸奴图》《戏猿图》《三羊开泰图》等作品来  相似文献   

17.
《次韵陈海州书怀》、《次韵孙职方苍梧山》是苏轼咏苍梧山的名作。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与王安石政  相似文献   

18.
《房中祠乐》向来被认为是后妃房中乐,同时又是宗庙祭祀乐。验诸史籍发现,《房中祠乐》既无后妃房中的因素,亦无宗庙祭祀乐的内容。后妃房中乐的看法主要是受到了郑玄房中即后妃房中说的影响,这种看法大可怀疑:调查从先秦到《房中祠乐》产生之前的相关史料,就会发现"房中"一词并无女性闺房的用例,大多的房中是指宗庙或朝堂的东西厢房,这足以证明《房中祠乐》定性为后妃房中祭祀乐是错误的。由此产生的另一个疑问是《房中祠乐》为宗庙祭祀乐的说法。回到最初记载《房中祠乐》的《汉书》,又会发现《房中祠乐》不是作为宗庙祭祀乐记载的。再结合《淮南子》等文献,可以明白《房中祠乐》有着宗庙食举乐应有的内容,在时间、顺序、地点上与宗庙食举乐的特征完全吻合,因而应该是宗庙食举乐,而不是宗庙祭祀乐。了解《房中祠乐》的性质与雅乐一乐多用的使用方法,对于了解乐府题意不合的现象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典故是古代诗文中常出现的历史故事和有出处的词语。古代诗歌创作中经常使用典故。准确的用典能增强作品的表现力,比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连用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五个典故表达了自己为国效力、恢复中原的强烈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了  相似文献   

20.
朱元璋及其政权的转化时间,是目前史学界分歧很大的一个问题。但是,凡把转化时间定在吴元午(1367年)以前的,都有两个共同论据:其一是至正二十六年十二月,朱元璋授意廖永忠在瓜步沉舟杀死小明王韩林儿,史谓“瓜步沉舟”。其二是吴宽《平吴录》所载朱氏讨周檄文。笔者在学习明初历史时,阅读了有关史料,以为这两条史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