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婚姻一语大约起于周时,周代以前称嫁娶,不称婚姻。婚姻是以嫁娶为主要内容,嫁娶用语早于婚姻,当母系社会婚制衰落以后,嫁娶婚以前。关于婚嫁有许多不同的称呼,《尔雅·释诂》谓嫁,如也、适也、之也、徂也、往也。《易》“蒙卦”、“咸卦”中多处讲到取女即表示嫁娶...  相似文献   

2.
媒妁在我国历史上由来已久,可以说无媒不婚。而所谓“媒”,则指谋合:二姓之义;妁,则指斟酌二姓之义。《中国婚姻史》认为“媒妁具有居问人:之性质,在买卖婚时代当即有之;殆买卖婚演变而为聘娶婚,买妻卖女之居间人亦演变而为媒妁,遂以合姓为难,  相似文献   

3.
提起“入赘”,人们并不陌生,都知道它是旧时民间的一种特殊的婚姻方式,即“入赘婚”,俗语叫“倒插门”,是指男子到与之订婚的女方家结婚并成为女方的家庭成员。可是,很多人却不知道,“入赘”原本与婚姻并无关系;“入赘”一词当初也并非婚姻方面的用语。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中国诗学传统初期的诗乐分体现象,主要以《诗经》为研究对象,分析各朝各家对《诗经》音乐关系的见解并探隐发微,考证“南”乃风之一体、“雅夏”为王畿之音、“风”非为徒诗、“颂”分歌诗舞诗诸论,辨析《诗经》实为唱本志的渊源。  相似文献   

5.
李金坤 《寻根》2003,(6):40-41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古代,人们以《诗经》作为教化人的范本,称为“诗教”。《诗经》内容丰富,自古迄今人们多喜欢从《诗经》文本中取名。人们取名于《诗经》,一般有这样几种方式:一是直接采用句中之成词。如:诸葛亮,字孔明。“孔明”,见《小雅·信南山》:“祀事孔明。”孔明,意谓完备周详也,此正是诸葛亮为人处事的性格特征的体现。我国原外交部部长钱其琛,其名出自《鲁颂·泮水》:“憬彼淮夷,来献其琛。”琛,珍宝。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主任吴邦国,名字出于《鲁颂·宫》:“宜大夫庶士,邦国是有。”邦国,即国家。当代著名诗人贺…  相似文献   

6.
古琴无疑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积淀中最灿烂的组成部分之一,以其幽雅的意象、悠久的历史、丰厚的内涵受人珍视。《尚书》有“搏拊琴瑟以咏”,“舜弹五弦之琴,歌南国之诗,而天下治”的记载,《诗经》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的诗句。  相似文献   

7.
酒事趣谈     
古来人们爱酒,对酒的美称很多,而且还有谑称和代名词。《诗经》上有:“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之句。“春酒”就是指冬天酿造的酒,春天时饮用,后来人们把“春酒”作为新年酒的代名词,《诗经》中还有“清酒百壶”的句子,“清酒”是指质地澄清的好酒,还有指美酒为“旨酒”的。酒中有“家酿”一词,是指自己家里酿造的酒,白居易有诗“更待菊黄...  相似文献   

8.
经筵是宋代确立的一项为帝王讲解经史的规范性御前讲席活动,北宋《诗经》经筵在“帝学”的指导下展开。由于经筵授受双方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诗经》经筵体现出来的特质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宋代《诗经》学的发展:这一方面体现在北宋经筵讲《诗》仍然处于《诗序》阐释框架内,辅弼时政与“帝学”目的使得其《诗》学阐释难以超脱传统《诗》学;另一方面,北宋《诗经》经筵在《诗经》阐释的文本形式与理路格局等方面又对宋代《诗经》发展脉络产生深远影响,从多个维度呈现出特殊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先秦时期,《诗经》很少被称作《诗经》,当然,我们在《礼记.经解》、《庄子.天运》等中发现渐渐有了变化;当时称作《诗》,或《诗三百》。除过六首笙诗,共三百零五首。这三百多首诗的编辑整理,还是一个难以索解的问题,但大体上人们认为和鲁国的乐师有些关系。作为后来儒家的主要经典文献,《诗经》往往被认为是孔子删削整理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提出的说法,认为诗原有三千,经过孔子的筛汰,留下了十分之一,人们称作“删诗说”。平心而论,司马迁的说法夸张了一些,通过对《国语》、《左传》等历史散文和诸子散…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的尚蝉习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蝉在古代中国备受青睐,成为生活和文化的一部分。在《诗经》中,“螓首蛾眉”形容卫国硕人的美貌;“如螗如蜩,如沸如羹”,喻商末政治的混乱;“菀彼柳斯,鸣蜩”,那是恋人的好去处。在《月令》中,“仲夏之月,蝉始鸣”,“仲秋之月,寒蝉鸣”。蝉是季节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1.
“义赈”一词生于近代仅百二十年前,而“义”之举,“赈”之行,则自古有之且频见于史籍。“义”者,善也。《诗经·大雅·文王》:“宣昭义问,有虞殷自天”;《老子》第十九章之:“绝仁弃义,民复孝慈”句;再如《淮南子·齐俗》有:“为义者布施而德”,其“义”皆“...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靳勇《诗经》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部诗歌总集,为五经之首、儒家“六艺”之一,在清朝灭亡前二千多年间,一直被当作教科书,是科举时代必读之物,即使今天,其中一些篇章仍列入教科书中。可以说,在中国文学史上,没有哪一位诗人未曾受过《...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礼仪”一词先秦时期已见,如《诗经·小雅·楚茨》:“献酬交错,礼仪卒度。”《周礼·春官·肆师》:“凡国之大事,治其礼仪,以佐宗伯。”从古至今,“礼仪”二字经常一起使用,似乎“礼”就是“仪”,“仪”相当于“礼”。其实“礼”与“仪”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14.
一定历史时期的民俗活动是人们社会行为和民族心理的客观反映,是祖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人们的婚姻问题是关系到社会生活和社会生产的一件大事,婚姻文化也自然在民俗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拟对北宋东京的婚姻文化进行些探讨,以便促进民俗文化资源的多方面开发,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我国古代的婚俗,各地不同,各民族更不同。但其共同点是都对婚程礼仪极为重视。俗语云:“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北宋时期,全国各地的婚俗也是异彩纷呈,各有特色。但随着当时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5.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西周春秋时期的婚姻礼仪的一道程序。用当时的话来说 ,就是“娶妻如之何 ,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 ,非媒不得。”(《诗·齐风·南山》)在人们的印象中 ,媒人是沟通男女双方的唯一媒介 ,“男女双方非媒不知名”(《礼记·曲礼下》) ,为中国古代的通例。在先秦的史书及典籍中 ,就有大量与此有关的记载 : “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礼记·曲礼》) “男女无媒不交。” (《坊记》) “处女无媒 ,老且不嫁。” (《战国策·燕策》) “匪我愆期 ,子无良媒。” (《氓》) “媒氏掌万民之判。凡男女成名以上皆书年、月…  相似文献   

16.
《诗经》不仅是中国韵文的源头,诗歌的起点,而且是西周和春秋时代的人们给后人留下的一部全面反映当时社会情景的伟大史诗.它形式多样,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统治与制度,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而且,有许多诗文还与法律制度有关,以下对《诗经》中有关周代法制方面的内容试作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17.
鸠鸟及其文化蕴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鸠是十分重要的鸟。鸠鸟的种类很多,《左传》中记载有祝鸠、睢鸠、鹅鸠、鸠、鹘鸠、牖鸠这“五鸠”,是“鸠民者也”。其中的牖鸠,杜预注:“牖鸠平均,故为司空。”《诗经·曹风·牖鸠》:“牖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毛传》云:“牖鸠之养其子。  相似文献   

18.
午马奔腾     
刘桂云 《寻根》2014,(1):4-6
《诗经·小雅·吉日》中有这样一句:“吉日庚午,既差我马。”唐代孔颖达的解说是:“必用午日者,盖于辰,午为马故也。”意为选择午日为“既差我马”的吉日,只是由于十二生肖午属马的缘故。宋代王应麟将此举为“午马之证”。  相似文献   

19.
刘燕歌 《寻根》2009,(5):39-42
亘古至今,对家族兴旺的期盼,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标志之一。我们读《诗经》时,便可以感受到这种强烈的企盼心理,如“干禄百福,子孙千亿”(“大雅·假乐》)、“克诬克祀,以弗无子”(《大雅·生民》)等,都是希求子孙昌盛、瓜瓞绵绵的祈祝之词。古代隆重热闹的诞子礼俗便是这一文化心理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20.
先秦时期是我国刑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刑不上大夫”作为一条重要原则是当时法律的一个显著特点。荀子云:“由士以上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必以法数制之。”①刑不上大夫,是因为春秋以前,社会教育属于官学,只有贵族士大夫才有权享受,所以他们知礼仪,如果违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