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学德育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将解决人们的实际问题与思想问题有机统一起来,无疑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中学德育的效益。在德育目标普适化、道德价值取向多样化和德育内容生活化等趋向的指引下,通过加强人文关怀,重视德育主体参与;积极开展心理疏导、素质拓展等活动,以网络道德教育为突破点,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并举,来提升中学德育的效益。  相似文献   

2.
王啸 《山东教育科研》2010,(14):11-13,16
作为人之生活的根本目的,幸福是人永远无法回避的关涉自身命运的永恒主题,也是道德教育必须予以关注的重大主题。道德教育的幸福功能要求我们充分尊重人的独立人格和自由尊严,正确理解幸福与道德、幸福与权利、幸福与自由、幸福与关怀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是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培养社会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受到社会和学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然而,当前大学生的道德现状折射出道德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在人文关怀的视阈下对大学生道德教育进行探讨,能对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当前中国学校道德教育存在着弱化、外在化和冲突问题,需要进行系统的重构.从实践的角度看,需要从目的、内容、情感、认知与行为五个方面进行系统的反思,以达到行为禁止和行为提倡相统一,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关联,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相结合,底线规范与美德提升有机统一,把公正和关怀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价值核心.反思与建构必须在教育对话中才能最终实现,完善教育对话机制是学校道德教育系统重建的保证.  相似文献   

5.
任何对道德教育目的的确定,都与人们对道德、道德的本质以及道德的发展等基本问题的看法有关。由于人们的看法不同,因此对道德教育的目的也众说纷纭。传统道德教育的弊端就是脱离生活实践去构建人的道德生活。实际上,道德教育的根本是要引导人在生活实践中通过实践创造幸福美好生活。因此道德教育必须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6.
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使人成为完整的人本身,必然包含对人的终极关怀及同人文精神的契合。当代教育中的人文精神面临着失落的危险,教育必须抛弃将人文教育非人化的倾向并真正地通过对话、理解与包容重寻人文精神的基础,最终导向对学生生命的关怀和道德家园的重构建。  相似文献   

7.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最根本的追求以及最突出的特征在于它的人文性。教师结合2017年江苏省初中道德与法治优质课,通过直面学生真问题、设计思辨性问题、借力有效追问等方式,对教学问题的设计与引导进行探究,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更多浸润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8.
任何对道德教育目的的确定,都与人们对道德、道德的本质以及道德的发展等基本问题的看法有关。由于人们的看法不同,因此对道德教育的目的也众说纷纭。传统道德教育的弊端就是脱离生活实践去构建人的道德生活。实际上,道德教育的根本是要引导人在生活实践中通过实践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因此道德教育必须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9.
论基于关怀式道德教育的道德学习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当前道德教育低效性的种种表征揭示出儿童的道德成长同时需要有效的道德教育和有效的道德学习。关怀式的道德教育注重实践、尊重学生的生命与感受、强调师生关系以及教师以身作则的道德意义,是一种能够切实推动道德学习的道德教育。儿童基于此,通过师生关系、生活世界、课堂交往、文本叙事、圈层叙事和自我叙事进行道德学习,则可望完成不断获得道德成长的内在的、根本的环节。  相似文献   

10.
社会转型期需要重视道德冲突研究。这是由于当代社会变革冲击了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念,而且道德冲突是道德教育不可避免的议题,漠视道德冲突还导致了道德教育的低效;同时,道德冲突的研究有助于明晰道德教育的目标,有助于反思道德教育实践,道德冲突的研究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成人”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