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阅读议论文,首先要了解议论文的特点。议论文有论点、论据、论证三大要素。每篇议论文都有它自己的中心论点,即作者要阐明的立场、观点、态度;都有比较充分的论据,即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都有论证,即作者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只有把握住议论文的这些特点,在阅读时才知道从何处入手,怎样去“读”。一、把握论点阅读议论文,最关键的是要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大多数文章,标题只是提出  相似文献   

2.
<正>议论文写作中,为了有力地论证自己提出的论点,都要选择合适的材料,我们把这些材料称为"论据"。它一般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两类。论据和论点的关系十分密切,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议论文写作中必须举出足够的事实或正确的道理来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增强论证的效果,才能使文章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那么,选择事实论据要遵循怎样的原则呢?典型性"典型"指选择的材料能揭示  相似文献   

3.
(接2008年12期——编者注。)(四)论证的方法论点是教研论文的中心观点,论据是论证论点的材料,把论点和论据有机地组织起来,就要靠论证。所谓论证,就是用论据、论述去证明观点。从证明的角度说,论点是"要证明什么",论据是"用什么证明",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17,(21):13-14
论点、论据、论证是议论文写作必不可少的三个基本要素。论点是作者文章中所表明的自己的观点,论据是用来证明观点的事实和理论依据,而论证则是作者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是论据和论点之间的纽带桥梁。教材中有不少经典的议论文,向我们呈现了不少经典的论证方法,值得我们写作和教学的时候借鉴。  相似文献   

5.
论点、论据、论证是议论文的三要素,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依据,文章就如何合理使用论据,增强文章的论证力度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一篇完整的议论性文章,总要包含论点、论据和论证三个要素。所谓论点,是指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基本观点和主张;论据,即可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它包括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论证,就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三要素”是紧密相连、相互依存的,论点用来回答“要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解决“用什么证明”的问题,而论证则解决  相似文献   

7.
论据是用来论证文章论点的依据。要使事实论据能很好地证明论点,除了事例的选择和引述要符合要求外,必不可少的要对事例进行分析,揭示出事例论据和论点之间必然的逻辑联系,从而证明论点的正确。如果只是一大堆事例的堆砌,而不作任何分析,势必造成观点和材料的油水分离,写出来的只可能是观点机械地加材料的文章.这正是当前中学生写议论文的通病。  相似文献   

8.
谢期繁 《广东教育》2008,(12):35-38
一、文章特点 议论文是一种通过“剖析事物,论述事理,提出主张,发表见解”的文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作者的观点,也就是被证明的对象)、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依据,是说明论点的理由和材料)和论证(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议论文是一种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它通过列举一定的事实材料和运用逻辑推理,表明作者对问题的观点和态度,阐述作者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一篇议论文通常包括论点、论据和论证三个要素。论点是议论文中作者要阐述的思想观点;论据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正确的事实和根据;论证是议论文中对论点与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揭示,也就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论点、论据和论证这三者之间关系紧密,共同构成一篇议论文。  相似文献   

10.
一、教学重点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使用。二、教学方法从结构入手 ,理清思路 ,找出分论点和中心论点 ,分析证明分论点和中心论点的论证方法。三、教学程序1 .知识链接 :在上一单元 ,我们学过了阅读议论文如何找出论点的方法 ,了解了论据可以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大类 ,明确了论点要解决的是“要证明什么”的问题 ,论据要解决的是“用什么证明”的问题。在以前学过的记叙文和说明文中 ,我们知道不少文章有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或过渡段。温故而知新 ,回顾这些学过的旧知识 ,对于我们学好《怀疑与学问》有重要的意义。2 .散读课文 ,感知文章内…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