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明代以后,瓷器、紫砂器大兴于世,锡壶造型仿而行之,获得大发展。特别是入清后,一方面,文人锡壶承明代余绪,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另一方面,民间日用锡制品造型也获得充分的自由。清代初期至中期,文人锡器备受士绅阶层青睐,涌现出不少具有高度艺术修养的锡器工艺大师和锡作高手。他们在锡壶制作工艺、材料、装饰等方面都有一些崭新的突破,制作了一批独具创意的锡器精品。  相似文献   

2.
王志军 《收藏》2007,(4):48-49
红绿彩瓷器是指在已烧成的瓷器釉上以红、绿诸种低温色釉绘成装饰图案的瓷器,后来它衍生出在白釉以外的其他釉色上饰以各种纹饰的彩瓷。  相似文献   

3.
耿宝昌 《收藏》2013,(2):42-47
中国古代漆器其工艺与技术不断发展进步、精益求精。在战国、秦汉之际。漆器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东汉时期.大量质优价廉的瓷器烧造使漆器造作渐减;隋唐以来,瓷器已取代陶器、青铜器、漆器等成为日用器血,  相似文献   

4.
李慧净 《收藏》2009,(11):38-43
康熙末期出现了一种低温釉上彩瓷器——粉彩。雍正时期,御窑厂开始大量烧造粉彩瓷器,并逐步影响到民窑。官窑粉彩大多以白釉为底,胎体轻薄剔透,纹饰绘画精妙入微。乾隆粉彩工艺。开始改变以往的渲染手法,花朵绘画大多勾勒茎部,总体风格更加趋向繁缛和绚丽。粉彩瓷器以其丰富的色彩装饰和人们喜闻乐见的题材在乾隆朝以后普及到民间窑场。  相似文献   

5.
付春玲 《收藏》2016,(11):40-47
20世纪70年代,故宫博物院向耀州窑博物馆调拨了一批明清景德镇官窑瓷器,这些瓷器原属清官旧藏.是研究明清景德镇瓷器的重要资料。现择其有代表性的做一简介。  相似文献   

6.
党小娟 《收藏》2006,(11):125-126
春秋战国时期的瓷器应属早期瓷器的范畴,这一时期的瓷器制造业虽较后期瓷器有一定的“原始性”,但其工艺已达到“早期瓷器”发展的顶峰。随着近几年新的考古发现不断增加,春秋战国时期的瓷器越来越为广大的瓷器研究者和爱好者所关注。  相似文献   

7.
《收藏》2011,(9):175
洋彩之冠,被博物馆列为"瓷中极品"洋彩被誉为"彩瓷之冠",这一工艺的出现,将我国的瓷器艺术上升到极精妙的境界。清宫洋彩的名贵,不仅在于宫廷御制的身份,更在于它存世极少。据史料记载,洋彩瓷器用料珍贵,工艺要求极高,与本品器形和图案类似的洋彩瓷器,全世界目前  相似文献   

8.
李采莲 《收藏》2020,(2):112-115
仿青铜尊造型瓷器,是指仿照青铜尊造型烧制的瓷器,其中一部分瓷器在仿青铜器造型的基础上,也注重模仿青铜器的工艺和纹饰;另一部分则结合传统瓷器的经典纹饰,运用当时流行釉色。仿青铜尊造型瓷器最早兴起于宋代,元、明进一步发展,在清乾隆时期发展至顶峰。目前,对于仿青铜器瓷器的研究,多集中于整体的祭祀瓷礼器,而少有对某一类仿青铜器瓷器进行的梳理和研究。本文以乾隆朝仿青铜尊造型瓷器为研究对象,结合时代背景,从器型、工艺、纹饰三方面分析总结其特点。  相似文献   

9.
空谷 《收藏界》2011,(2):41-46
人们普遍认为,中国的瓷器制作发展到晚清民国阶段,在工艺上似乎已经走到了尽头。这也难怪,经过漫长的探索和积累,瓷器制作工艺已经趋于成熟,再也没有多少创新的空间了,所以中国瓷器史写到清晚期、民国,于制作工艺上乏善可陈,也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0.
陈树群 《收藏界》2011,(9):64-67
在晚清浅绛彩瓷器中,有一种形状各异的盘子。关于她的名称,专家和学者们各有不同的说法。《浅绛彩瓷画》的作者陈建欣先生称之为"什锦盘",《谦益堂藏瓷》的作者熊中荣先生则称之为"博古器",但更多的大众收藏者称之为供盘。而安徽黄山的晨欣先生则称之为画盘。本文依晨欣先生之说,  相似文献   

11.
一件瓷器可以美到令人惊叹,那是工艺之美,艺术之美,在浩淼的中国瓷器海洋中,这样的美器并不鲜见。而如果同时,它又是一件珍贵的历史文物,它可以与众多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相联系,在历代瓷器中却是极为罕见的。  相似文献   

12.
作者通过排查大量清代官窑瓷器实物,首次完整揭示了八种开光节令膳碗的面貌;并依据清宫瓷器档案研究其烧造情况,考证其名称含义,分析其工艺特点,实现了档案与实物的名物对应。  相似文献   

13.
李萍 《收藏》2019,(1):72-79
乾隆一朝60年,是清代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瓷器生产也取得了空前的繁荣,粉彩瓷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景德镇御窑厂规模庞大,且荟萃了一批名师名匠,在督陶官唐英的管理下,每年烧造各种瓷器数十万件,烧出的瓷器无论是工艺技巧还是装饰艺术都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相似文献   

14.
刘昕 《收藏界》2010,(3):71-73
民国时期流行一种贴花瓷器.其画面丰富、色彩鲜明,图案多富于寓意.表达吉祥喜庆之意,如松鹊延年,富贵牡丹等,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陶瓷彩绘艺术中的一个独立品种。  相似文献   

15.
刘昕 《收藏界》2011,(1):59-63
精美的刷花瓷是民国瓷器中的一个重要品种,其工艺有着手工绘画达不到的细腻效果,主要特征就是,在艺术表现上色彩由浓到淡颜色渐变均匀,两种和两种以上颜色的过渡与对接淡雅柔和,不同色彩雾状粉末匀称的细微齿状联接,表现出一种人为晕散的艺术效果,这种其他手绘工艺技法所无法达到的清新亮丽的艺术效果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相似文献   

16.
2000年第7期第8页《釉上彩与釉下彩》一文的内容不完全正确,除这两种釉彩外,还有一种既采用釉上彩又采用釉下彩烧制的复合瓷器,称为“逗彩”或“斗彩”。“青花加彩”意为釉上的加彩和釉下的青花互逗(斗),称釉上彩不妥,应称为逗彩。“黄釉青花”亦属斗彩。 上海辞书出版社《简明陶瓷词典》:“南京三国(吴)墓中出土的一件青釉褐彩盖罐是我国最早的釉  相似文献   

17.
《收藏》2013,(10):74-77
旧时唐代陶瓷器的收藏,以唐三彩最为人称道;越窑与邢窑瓷器较常见,绞胎瓷器的数量较少;而最容易被人忽视的是长沙窑即铜官窑瓷器,这与它被发现的时间较晚,且又属一个地域性较强的窑场有着很大的关系。长沙窑——一个未见于文献著录的古代瓷器窑址,经过近年来多次的考古发掘,证明当时的长沙窑瓷器在烧制时已能在釉中和釉下成熟地运用包括铜红色在内的各种颜色。这一工艺开创了中国釉下和釉中彩的先河,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尽管近年来有人提出四川的邛窑瓷器在铜红色的运用上要早于长沙窑,但邛窑瓷器的地域性更强,  相似文献   

18.
彭明瀚 《收藏》2008,(8):84-87
剪纸是我国颇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民间工艺美术,吉州窑剪纸贴花工艺将民间的剪纸用于瓷器装饰,是剪纸艺术与陶瓷装饰工艺相结合的一个典范,是吉州窑一项前所未有的独创。  相似文献   

19.
杨俊艳 《收藏》2020,(2):16-23
蝙蝠属翼手目,头面似鼠,双耳大而突出,四肢和尾之间覆盖着薄而坚韧的皮质膜,是具有飞翔能力的哺乳动物。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蝙蝠是飞随钟馗左右,可以识鬼除魔、驱邪避凶的祥瑞之物。另外,因蝙蝠的"蝠"谐音幸福的"福",故人们常以其寓意福运与福气到来。明代晚期,随着"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装饰艺术发展,蝙蝠成为瓷器上广为运用的吉祥图案。北京艺术博物馆藏带有蝙蝠纹的瓷器有近200件,其中以景德镇官窑制品为大宗,不仅工艺技法精湛,且图案题材丰富,构成元素纷繁,表达了深厚的福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正>相比于瓷器、漆器、玉器等,玻璃当年在清宫也算得上是一种新鲜玩意儿,被用于宫廷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用途“日常”,但它们在宫中受到的重视却有增无减,造办处的匠人们绞尽脑汁,使其符合皇家审美。因此,在纹饰方面,清代宫廷玻璃突破工艺壁垒,力图与御窑瓷器比肩。龙纹、螭纹等御用题材自不在话下,花鸟、折枝花卉等文人气息浓郁的图案也同样工整清丽。瓷器之外,漆器、铜胎珐琅器也是玻璃器效仿的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