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保存在云南省档案馆的有关抗战时期南洋华侨机工支援抗战运输的档案文献,是当时中央驻昆运输机关——西南运输总处与南洋华侨领袖组织华侨机工回国参加抗战运输的有关电、函等公文。该档案文献反映了1937年国民政府成立西南运输总经理处之后,南洋华侨积极投身当时唯一的国际运输线——滇缅公路的具体情况,人物涉及著名侨领陈嘉庚先生,以及国民政府的一些显赫人物,如何应钦、宋子良、余鹏飞等。该文献是抗战史料的组成部分,对研究战时交通及战时物资运输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2011年8月20日,《中华古籍总目·山东卷》编纂暨宋刻本《文选》装帧形式专家论证会在我馆召开。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张志清,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副主任李翠薇,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秘书洪琰,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专家杜伟生、张平,古籍修复专家潘美娣,天津图书馆古籍部主任李国庆,山东省文化厅社文处副处长冯庆东,  相似文献   

3.
《文萃》事件李杨《文萃》周刊与丛书,是解放战争时期在国民党统治区的上海,由我党直接领导的一个重要的时事性政治性刊物。它创刊于1945年10月9日,初为周刊,16开本。以文摘方式大量选载重庆、昆明等地《新华日报》及进步报刊的文章,并设有“本刊特稿”,公...  相似文献   

4.
1940年10月底,重庆《新华日报》派我到昆明采访,主要目的是访问云南地方实力派龙云将军,并走一趟重新开放的滇缅公路。国际新闻社(简称国新社)社长范长江同志和我结伴同行。龙云在连年军阀混战中以武力统一了云南。抗战以前,他已培植了一支完全由他指挥、给养由地方自给的正规滇军三万多人。在政治上他对国民党中央政权保持“若即若离”的态度,形成“半独立”的地方实力派。抗战爆发后,国民党中央与云南地方当局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日益加剧。  相似文献   

5.
<正>抗日是龙云一生的重要功绩。他始终坚持抗日立场,先后派出40万大军参与前线抗战,部署滇南抗战,支持滇西抗战,修筑滇缅公路,加紧支援前线等,有力地支援了全国抗战;还支持抗日救亡运动和民主运动,秘密加入民主同盟,促成了昆明民主堡垒的形成。抗战时期,龙云作为爱国将领是当之无愧的。我曾在一篇论文《龙云与云南抗战》中,明确提出,抗战时期,龙云作为爱国将领是当之无愧的;在汪精卫经昆明出逃叛国过程中,龙云是清  相似文献   

6.
姚瑾 《新闻导刊》2005,(6):53-54
重庆《商务日报》原称《商务报》,创办于1914年,因抗议袁世凯称帝曾一度停刊。1916年重新出版,改称重庆《商务日报》。这份报纸生存期之长,发行量之大,在当时的重庆报界都是很突出的。翻检抗战前的重庆《商务日报》,深感这份报纸定位清晰,特色鲜明,确有其可贵之处。  相似文献   

7.
文化老照片     
1947年6月,生活书店香港分店在皇后大道中开业,总经理徐伯昕邀请曹吾(曹辛之)为韬奋先叶三画一肖像,挂在门市,读者进门,一抬头就见到韬奋先生的肖像。抗战时期.曹辛之去重庆生活书店担任《全民抗战》周刊的美术工作,曾经与主编《全民抗战》的韬奋先生朝夕相处。这幅肖像画.他生动地刻画出韬奋先生的外貌特征.又能表达其内在的坚  相似文献   

8.
贾林东 《云南档案》2010,(10):38-41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浩劫、巨大灾难的同时,客观上也给战时中国大后方——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南带来了发展契机。昆明在一定程度上即得益于抗战的推动而获得了发展。现拟从交通、经济、文化、市政等方面论述抗战对昆明城市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一)1945年3月初,我经刘尊棋同志介绍,从重庆到昆明,担任昆明《扫荡报》的总编辑。决定之前,我和一些同志商量,大家都认为昆明民主运动形势较好,蒋介石和云南地方势力龙云之间的矛盾是一个有利条件,在那里可以为抗日民主运动做些事情。我到了昆明,先同扫荡报社长李诚毅见了面,然后就去找昆明地下党的刘浩同志。他给我分析了昆明民主运动和蒋、龙之间矛盾的发展,介绍了昆明新闻界和一些进步朋友的情况,从此建立了经常的联系。他在解放后告诉我说,我到昆明,是  相似文献   

10.
(一) 1945年3月初,我经刘尊棋同志介绍,从重庆到昆明,担任昆明《扫荡报》的总编辑。决定之前,我和一些同志商量,人家都认为昆明民主运动形势较好,蒋介石和云南地方势力龙云之间的矛盾是一个有利条件,在那里可以为抗日民主运动做些事情。我到了昆明,先同扫荡报社长李诚毅见了面,然后就去找昆明地下党的刘浩同志。他给我分析了昆明民主运动和蒋、龙之间矛盾的发展,介绍了昆明新闻界和一些进步朋友的情况,  相似文献   

11.
宋楠 《青年记者》2005,(7):17-18
抗日战争期间的抗战代表刊物——《抗战》三日刊,是由邹韬奋先生于1937年8月19日在上海创办的,该刊由抗战三日刊社发行,每三日发行一期,16开本,第1号为每份两张,零售1分;第2号起改为每份3张,零售2分。从第7号起,由于受上海租界当局的压制,曾被迫改名为《抵抗》,到第28号起,又恢复了《抗战》。该刊在上海沦陷后从第30期迁往汉口,及至次年7月3日,《抗战》三日刊共出版86期,随即它与《全民》周刊合并为《全民抗战》,后迁往重庆,到1941年2月被迫停刊。  相似文献   

12.
我是在抗战胜利后,1946年认识张资平的。“△”是指“三角恋爱”,这是鲁迅在抗战前就给张资平专写“△”小说的雅号。当时我在报社当编辑,张写稿拿稿费。后来熟悉了,常到我家喝酒闲谈,一聊就二、三个小时。张谈了他的不少往事。现在就回忆所得,记述如下。一、替《大众在报》写槁当时我在《大众夜报》编辑副刊。这是一张挂着国民党招牌,实际是由进步人士掌握的带有红色的报纸。1946年秋,《立报》采访主任鲍定一,同了一个脸孔黑黑,身材矮胖的人到我家来,介绍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张资平。只见他衣履不整,满面憔淬。谈开以后,我才知…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关心媒体、关怀记 1949年10月间,中央提出解放西南的各项战略措施时,小平同志提出山城重庆恢复出刊周总理曾亲自领导的《新华日报》,意义深远而重大,中共中央宣传部考虑南京已出版了《新华日报》,为避免重名建议改报名为《新西南报》。小平复电说解放前在重庆出版的《新华日报》在读中印象很深,因此不宜改名。命名《新华日报》是向毛主席提出并经毛主席同意的,报头四个字由毛主席写的,中宣部随即回电同意。1949年12月10日,《新华日报》在重庆创刊。报社领导班子的主要成员来自《晋绥日报》。  相似文献   

14.
<正>1938年9月28日至1944年12月,日军为截断中国西南的国际交通线,包抄中国抗战后方,达到迅速灭亡中国的目的,对云南省各军事、交通、工业目标及各城市区域狂轰滥炸,其中云南省会昆明因其特殊的战略地位,受到轰炸的次数最多,投弹也最多,仅次于当时的陪都重庆,居全国各省之前列。昆明遭受大轰炸时间长达6年之久,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和损  相似文献   

15.
《中央日报》是国民党中央的机关报,1938年9月由长沙迁来重庆时,正值抗战初期,在团结抗日的旗帜下,国共两党尚能合作。随着抗战的深入开展,国民党一味制造摩擦,《中央日报》与中国共产党在重庆发行的机关报《新华口报》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从1939年到1943年的四年期间,《中  相似文献   

16.
一王文彬先生是我国新闻界的前辈,陕西蒲城人,生于1907年,今年88岁。我初见王老,是1949年7月,在重庆大公报馆。那一年我20岁,刚从重庆南泉新闻专科学校毕业,经学校安排,在大公报实习。王老是重庆《大公报》的发行人、经理兼社评委员,因编辑主任顾建平5月被捕,他被迫暂代编辑主任,审稿件、写社评,天天上夜班。无论是编辑、记者,还是工人,上夜班,都有一顿免费夜餐,我们在夜班实习的学生也不例外。在一次吃夜餐时,我见到王者拿着碗筷,和大家一样排队打饭菜。他40开外年纪,个子高高的,头发黑黑的,戴一副黑边眼镜,北方口音…  相似文献   

17.
袁隆平,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主任、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科协副主席.2006年4月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袁隆平1930年9月1日出生于北京协和医院,祖父曾任海南文昌县县长,父亲袁兴烈毕业于东南大学(今南京大学)中文系,母亲华静自幼在英国教会学校读书.袁隆平走进的第一所学堂是汉口的扶轮小学,抗战爆发后随父母到重庆读书,抗战胜利后随父亲迁回汉口到博学中学(现武汉第四中学)上高中.1949年考入了重庆相辉学院,院系调整后就读西南农学院农学系.  相似文献   

18.
今年是西南联大建校七十周年。她的校庆日是11月1日。 西南联合大学是与中国抗战共始终的一所著名大学。1937年平津沦陷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联合在长沙组成临时大学(即后来的西南联大),到第二年2月南下昆明,到抗战胜利后复员北上,前后共计9年(1937年11月1日~1946年7月31日)。[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简讯     
△泌阳县教育体育局建立通讯组,表彰并培训通讯员,局领导孙宝林、李春录和杨永福都支持通讯工作。今年前4个月已发稿30多篇。康进业陈传辛△民权县工商银行领导张明礼、王效中带头写稿,办公室主任张红亚、韩崇文热心支持大家写稿,全行已有20多人在报刊或电台上发过稿子。楚自寅△河南油田运输处各大队重视发动通讯员写稿,去年以来,组织稿件近千篇,除本处广播外,《河南石油报》和油田广播电视用稿250多篇,地  相似文献   

20.
清晨,低的哀乐声里传来一个噩耗:我们敬爱的邓小平同志与世长辞了!这些天来,我沉浸在无比悲痛之中。往事又一幕幕清晰地呈现在我面前。1949年秋,我从《晋绥日报》抽调出来,随刘邓大军挺进西南。重庆解放后,我作为《新华日报》城市组的负责人,曾在小平同志的住处大溪别墅多次参加过由他主持的会议,聆听过他的教诲和对一些大事的决策。我深深地感到,作为一代伟人,小平同志治国平天下的才能,在解放大西南,建设大西南的最初岁月就有了十分出色的表现。油盐柴米和第一架飞机1949年12月底的一天,我按照通知,来到大溪别墅的一间小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