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谭春鸿 《声屏世界》2013,(10):109-111
面对近年来新媒体的兴起,传统媒体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广州广播电视台积极整合优势资源,提升媒体价值,打造优质传播平台,开创广州广电事业产业发展的新格局。广州广播电视台(以下简称"广州台")旗下共有9个电视频道、4个电台频率,广州台以强大的制作和传播实力,力争做到"更高、更强、更广州"。现有节目生产能力为每日8.5小时,其中无线电视节目日均生产6.5小时,播出18小时;有线电视节目日均生产2小时,播出72小时。无线电视节目收视人口超过三千万,覆盖全广州以及珠江三角洲广大地区,以新闻时效快  相似文献   

2.
杨康 《东南传播》2015,(12):156-159
频率气质作为构建类型化广播品牌的一项重要因素,它起到树立类型化电台频率形象、凸显频率个性和营造节目统一调性的作用。在追求碎片化传播的浅听时代,类型化广播主持人的播音创作更应做到"保质控量"——用信息化的价值语料、艺术性的口语传播,实现语意深度与表达篇幅的合理纵深,从而达到与频率气质的高度适配,构成类型化广播收听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李伟峰 《东南传播》2012,(2):153-154
厦门旅游广播是福建省首家以旅游为主题的专业电台。尤其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大力发展,海峡两岸直接"三通"的实现,两岸民间的交流互动,旅游广播的传播交流极为重要。本文以厦门旅游广播为例,从广播频率的定位、受众分析、节目设置,价值取向等角度出发,分析了三网融合+新媒体化如何开创互动新模式的传播方向,并试着从市场的构建等角度,提出了现阶段最适合旅游广播发展策略的探索之路。  相似文献   

4.
要办好地方广播,必须克服"通而不受"及"传而不通"的无效传播,必须在内容本土化、形式多样化、听众细分化、广告精品化等多方面着力,确保广播传播渠道畅通,节目为本土听众所乐意接受。  相似文献   

5.
张渤 《中国广播》2016,(7):47-51
收听率既是广播广告市场实现二次售卖的"统一货币",又是各广播媒体开展节目评估的重要参考。本文在梳理收听率调查技术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以音频传播技术加速迭代、收听终端日趋多元的媒介生态为背景,重点论述收听调查技术革新的技术图景及其为广播媒介价值提升带来的机遇。  相似文献   

6.
王生智 《新闻三昧》2003,(11):28-29
热线节目的兴起与问题广播热线直播节目是将广播与电话的自愿选择、双向交流、即时反馈的特点结合起来,使得广播这种大众媒体兼有了人际传播的功能,变传统的单向传播为双向传播的节目样态。1986年,珠江经济电台开启了我国广播热线直播节目的先河以来,至今热  相似文献   

7.
政府部门与广播合办节目的形式主要有:以解决问题为主的"民声热线"、以传播资讯为主的公益广告等方式,而广州广播电视台广播新闻部经过认真研究,探索出合办广播节目的一条新模式,并获得成功。总结新模式,可以为合办节目的发展提供一条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当下某些文艺广播娱乐节目创作中存在的"对形式的追求大过对内容的追求,对节目表面状态的追求大过对节目内涵的追求"的失衡现象,提出娱乐节目的信息意识概念,从传播理论、娱乐节目创作定位、受众接受几方面,分析、阐释节目信息意识的必要性,并以北京文艺广播《娱乐72变》节目为例,说明节目创作中如何实现"娱乐"与"信息"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9.
史宝军 《今传媒》2014,(8):146-147
新闻评论节目,是一个媒体话语权表达的重要阵地,广播电视机构的合并,为两种媒介的融合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促成一批广播电视节目的"化学合成"。本文围绕一档建立在电视节目基础上的广播新闻评论节目的成长历程、运作模式和节目影响等,就媒体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如何发挥各自特色,在统分结合的基础上,实现强强联合,扩大传播优势,加强舆论引导能力进行了充分的探讨与总结。  相似文献   

10.
随着媒体传播手段越来越丰富,如何让对农广播节目更具吸引力,也成为市级电台对农广播节目生存的根本。笔者认为,提高对农广播水平必须使节目贴近"三农"、服务"三农"。这就需要对农广播无论是在节目设置和节目内容上,还是主持人的语言组织上都应该力争口语化、通俗化、本地化,同时,还要以平民的视角与农民进行深入的交流,赋予普通农民话语权,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节目中来。只有这样,对农广播才能真正反映农民的心声,使对农广播拥有更为广泛的听众。  相似文献   

11.
广播法制节目是大众喜爱的一类节目,成为人们了解法律、学习法律的重要阵地。党的"十八大"把依法治国方略提到新高度,进一步为广播法制节目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这就要求播音主持人要根据形势的要求,熟知群众维权、弱势群体、违法犯罪等社会热点问题,在播音主持各环节,结合节目的品牌发展战略,打造法制节目主持人个性化的主持风格,发挥广播法制节目在传播法律知识、树立法治精神、促进法治建设等方面服务听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闽南文化内涵丰富,闽台一家一脉相承。因此对台广播节目如何巧妙的运用闽南乡土元素,是广播人在传播过程中的探索、研究和思考。文章以东南广播《斌斌说南音》节目为例,阐述设置此类节目对传播闽南文化,弘扬中华文化精粹,以及增强民族认同感有着积极作用。闽南文化类节目正是对台广播与台湾民众之间"越走越亲"的一剂暖心催化剂。  相似文献   

13.
姚红亮 《青年记者》2012,(30):66-67
媒体浏览类节目最早始于广播,1950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办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称得上是中国新闻传播史上最早的读报节目。如今,这档节目中的"媒体早读"栏目,将读报引申为关注所有媒体,并将媒体编辑声音引入广播,采取让媒体编辑播报的  相似文献   

14.
过去的广播,节目的来源单一,除了自办节目、广播内部交流节目,就是一些制作好的诸如歌曲、戏曲、小说等文艺作品。广播节目的传播手段单一,就是通过广播靠声音传播的方式,鉴于广播传播“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特性,有人把广播称作“耳朵媒体”或“盲媒体”,而如今,随着信息来源和传播方式的愈加多元化,广播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融媒体时代。这具体表现在:  相似文献   

15.
广播依旧是大音频时代的收听主力。这也意味着老年节目非常有可能通过"广播+"的渠道,成长为智媒时代的下一个"锦鲤"。作者从借助新技术平台、强化服务功能、扩展节目发展渠道三个方面着手,通过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三个层面,初步探索出了提升节目参与度、增强节目实用性、催生节目产业功能,从而扩大影响力、提高传播力,让老年节目成为老龄化社会传媒劲旅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6.
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展的新阶段后,对台广播也适时进行了调整,依托新的传播定位,对节目进行了全新的改革.对新闻节目进行了组合式的改造,对方言节目进行主力化提升,服务节目也依托形势予以扩容,文艺节目的娱乐化也有新的发展.这些节目改革手段,对对内广播的节目改革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
纵观2023年广播事业发展,广播业突出体现在治国理政、社会沟通、文化多样等领域的成绩和探索。比较其他年份,2023年广播治国理政类的节目设计和话语体系均有一定发展;在社会服务层面,音频特点突出;在文化多样性传播中,广播凸显出对传统文化、城市文化、本地文化的偏爱与深入参与;在经济贡献层面,广播广告虽下滑,但音频媒体的节目销售和节目制作等相关服务同比增长,长期以来广播媒体在政务服务、车展等领域的服务价值优势仍在,一些老牌的线下活动仍然焕发活力,融合传播的创新案例不断涌现。2023年是广播业自我革新、承上启下的一年。  相似文献   

18.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促使各个行业发生颠覆性的变革。广播的民生节目具有平民视角和贴近性、时效性的传播特点,众多广播媒体在黄金时段竞相播出。新媒体环境下,广播民生节目出路何在?本文尝试从构建移动传播理念、塑造民生节目的参与感、与新媒体融合三个方面探讨广播民生类节目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纪晓芹 《青年记者》2012,(30):73-74
临沂广播电台在创办和打造名牌节目"行风热线"的实践中,直面社会热点,勇于开拓创新,发挥广播的独有优势,使"行风热线"节目成为一条重要的"隆起带",在实现广播的社会价值的同时,拓展了广播媒体的生存空间,走出了一条广播跨越式发展的新路  相似文献   

20.
广播和电视的人物访谈节目有着广泛的受众群,中央电视台的《大家》、《高端访问》栏目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人物春秋》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广播电视人物访谈节目主要包括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两种传播形式,其人际传播的特点有传播者间的对称信息流动,传播者的光辉效应以及物理空间和时间的局限性等;其大众传播的价值有新闻、宣传、人文、科学价值等。文章认为,广播电视人物访谈节目在人际传播中存在不足,节目的发展前景无限广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