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愤怒的葡萄》是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的作家约翰.斯坦贝克的杰作。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借用《圣经》中的某些情节和人物原型形象来达到借古论今、阐释自己思想情感的目的。本文通过作品中三个主要人物的描述来探讨其中的圣经元素。  相似文献   

2.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那么,这个神话人物是作者凭空杜撰的呢,还是确有其人?多少年来一直众说纷纭.事实上,《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在现实生活中确有其人物原型,这个人就是生于陕西省泾阳县的悟空和尚.  相似文献   

3.
詹姆斯·乔伊斯是后现代主义作家的代表。《伊芙琳》是他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的其中一篇。在《伊芙琳》中,乔伊斯通过使用圣经戏仿以及反讽的手法,展示了现代西方人扭曲空虚的心态。本文主要以原型批评理论为研究视角,对小说《伊芙琳》中的场景、人物进行探究分析,解读其中的圣经原型。  相似文献   

4.
《看不见的人》是美国非裔黑人小说家拉尔夫·埃里森一部现代意义的长篇小说,拉尔夫·埃里森也因该小说而名声大噪。《看不见的人》在1952年已经出版之后,当即被誉为经典之作,文学评论界还将其视为二战以来美国最为重要的小说之一[1]。该小说的大获成功为拉尔夫·埃里森本人赢得了至高无上的文学荣誉——美国国家图书奖,从此也奠定了作者在美国文学史上大家的地位。埃里森在该部作品中运用了广泛而丰富的文学、民俗及神话故事,这就使得原型批评理论已经成为众多评论家关注的一个方面。论文从原型的角度出发,解读作品中多重原型,引导读者透视现象中的本质,进而表现人物特征。  相似文献   

5.
关于英雄史诗《格萨尔》中的主人公格萨尔王是否有原型的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且众说纷纭。笔者在对已有的主要观点进行归纳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观点:即《格萨尔》不仅仅是一部藏族民间文学的巨著,而且还是由藏族人民自己创作的一部反映本民族古代社会历史文化的伟大史诗。史诗中的主人公格萨尔王,是有其原型人物的。这个原型人物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在多元的原型人物中,又是以一个原型人物为主,其他原型人物为辅的。  相似文献   

6.
荣格的原型理论是精神分析的主要内容,通过运用原型理论对福克纳作品《我弥留之际》中的三个主要人物埃斯、朱艾尔和艾迪进行解析,揭示出其人格特征中存在的两种主要原型:阴影和人格面具。这两种原型在分别诠释了故事中不同人物的狭隘、自抑、扭曲的心路历程的同时,也为本德仑一家在艰难的送葬历程中表现出的种种荒诞行为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7.
涂沙丽 《文教资料》2006,(32):58-59
本文采用原型批评的角度,以基督教神话为着眼点,从人物原型和主题原型两方面出发来解读奥尼尔的悲剧作品《送冰的人来了》。通过分析,笔者认为:该剧主要人物的原型为基督教神话中的亚当和夏娃;而该剧的主题则围绕着基督教神话中堕落与探寻这一主题原型展开。  相似文献   

8.
《邻居罗西基》是美国女作家薇拉·凯瑟创作的拓荒者题材的代表作之一。作品对拓荒者的描写,体现了美国梦的精髓。本文从原型批评的角度解读《邻居罗西基》中的叙事原型、人物原型,并试图以此来揭示作者在该部作品中所要传达的主题。  相似文献   

9.
佐拉·尼尔·赫斯顿是美国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最为重要的女作家。她的代表作《他们眼望上苍》在国内外评论界都受到极大的关注并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迄今为止,国内还没有人对《他们眼望上苍》中的埃及神话原型进行分析,本篇论文研究了《他们眼望上苍》中源自古代埃及神话的"伊西斯与奥里西斯"的人物原型,为读者理解这一文本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威廉·福克纳是二十世纪美国最重要的小说家,其代表作《喧哗与骚动》中大量运用了神话原型模式,从而使整部小说充满了反讽色彩,揭示了美国南方精神文化的衰落。从结构、人物、意象等方面分析《喧哗与骚动》中的神话原型,能深度揭示福克纳对美国南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批判以及对人性和人类命运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家》与《四世同堂》都是与家族有关的小说,中心人物都是由作家们身边的亲人作为原型来创作。《家》中的觉新与《四世同堂》中的祁瑞宣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他们又是完全不同类型的人物,这是因为取材的原型人物本就是不同类的人,因此写在小说中也不同,又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家中的角色、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心理与理想冲突等原因,使觉新和瑞宣看似相同的两个人却存在巨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弗莱作为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的创始人,认为文学产生于神话,神话是最基本的文学原型。英国作家托尔金的《魔戒》中的人物个性鲜明,与许多原型相呼应,是对亘古存在的神话原型的继承与发展。针对目前对《魔戒》进行原型研究文献较少的问题,应用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对《魔戒》中人物的原型进行研究分析,寻找《魔戒》与原型之间的关系,在探讨托尔金的写作意图的同时,也可使人们更透彻地理解小说中的人物,以及更好地理解《魔戒》的深意,探索其自然内涵,并为人们带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作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美国犹太作家辛格,从小深受犹太文化的熏陶,一直坚持用意第绪语写作,其作品大多植根于犹太传统。因此在辛格的作品中,总会有意无意地体现其对于《圣经》的思考,从圣经人物原型的角度分析小说《童爱》中的主要人物,从而探寻辛格对于犹太传统的态度。  相似文献   

14.
《儿子与情人》有着深厚的圣经文化内涵。从原型批评的视角出发可以看出,《圣经》中的主要人物耶酥、玛利亚、夏娃等及伊甸园场景都成了《儿子与情人》人物塑造、场景描绘的原型。  相似文献   

15.
福克纳作为著名的美国南方作家,深受希腊文化以及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在他的作品中《八月之光》有着充分的体现。主人公乔不知自己身份而不断寻找自我,最终导致了自己悲剧命运的人物。本文采用原型批评理论,以古希腊悲剧英雄和基督教中的耶稣基督为原型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乔,披露了美国南方的种种罪恶,挖掘出《八月之光》中散发的人性光辉。  相似文献   

16.
《圣经》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源远流长。当代美国南方文学的重要代表凯瑟琳·安·波特深受《圣经》神话的影响,其小说征引了丰富的《圣经》原型、典故、意象和象征。文章依据诺斯洛普·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从原型场景、原型人物、原型结构与主题、原型意象和象征等方面分析出现在波特多部中短篇小说中的《圣经》原型,指出她对《圣经》原型有直接引用和间接的创造性"置换变形"或"魔幻变调",说明她借助如此多的原型旨在清晰地透视她笔下人物的精神现状和心灵世界,描绘精神生活的多样图景,从而表现她作为小说家对人性、对社会、对个体生命的精神生态乃至整个人类命运的哲理思考。  相似文献   

17.
郑成英  黄泽火 《海外英语》2013,(5X):220-222
该文主要阐述了《圣经》和西方文学的关系,分析并比较了《红字》与《圣经》的对应之处,找出了《红字》人物在《圣经》中的人物原型,得出了《红字》是霍桑根据自己宗教观对圣经故事的诠释之结论。  相似文献   

18.
失乐园故事的变体:《弗兰肯斯坦》的另一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玛丽.雪莱的代表作《弗兰肯斯坦》中的主要人物及其所扮演的故事是失乐园故事的变体。从这一原型视角可以进一步理解该小说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9.
《家》与《四世同堂》都是与家族有关的小说,中心人物都是由作家们身边的亲人作为原型来创作。《家》中的觉新与《四世同堂》中的祁瑞宣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他们又是完全不同类型的人物,这是因为取材的原型人物本就是不同类的人,因此写在小说中也不同,又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家中的角色、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心理与理想冲突等原因,使觉新和瑞宣看似相同的两个人却存在巨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福克纳作为著名的美国南方作家,深受希腊文化以及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在他的作品中《八月之光》有着充分的体现。主人公乔不知自己身份而不断寻找自我,最终导致了自己悲剧命运的人物。本文采用原型批评理论,以古希腊悲剧英雄和基督教中的耶稣基督为原型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乔,披露了美国南方的种种罪恶,挖掘出《八月之光》中散发的人性光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