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新媒体时代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崛起为广播技术的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传统广播技术如何在新媒体时代发挥其优势,成为一个严峻的课题.本文阐述了新媒体时代广播技术发展的形势和发展趋势,分析了网络广播技术的优势,并提出新媒体时代广播电台发展策略,旨在促进广播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张超  王悦之 《青年记者》2007,(16):89-89
近年来,随着国际局势、各国国家利益取向的变化和新媒体技术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作为长期以来国际传播的基本和重要组成部分的国际广播在信息传播全球化的过程中对其发展战略进行了调整,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耿涛 《青年记者》2016,(23):113-114
互联网正改变着世界,也影响和改变着广播媒体.近年来,面对利用微信传播的媒体数量的增长,以声音传播信息的广播人不得不进行认真的思考:广播只能听,不能读、不能看;广播内容一听而过、稍纵即逝;广播已经沦为旧媒体.广播媒体以节目为王,节目和主持人是广播发展的总抓手,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要毫不松懈地抓住广播电视主业,守住我们的阵地,同时积极发展新媒体,运用新媒体,着力发展网站、微信、手机客户端.  相似文献   

4.
李森  沈月娥 《青年记者》2017,(32):56-57
英国广播公司(BBC)克里斯·韦斯科特在其《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曾说:“广播不会因为互联网的出现而死亡,但是会改变.”随着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以移动互联网和自媒体的快速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新媒体时代逐步到来.移动互联网具有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形态多样化、传播互动性强等传播特征,这使得传统媒体环境下的广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创新广播节目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成为当前广播行业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提升,我国迅速进入了信息化社会,新媒体领域得到了飞速发展,这就对广播电视台的编辑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通过对新媒体时代下广播电视台新闻编辑转型的必要原因和影响进行分析,重点阐述了影响广播电视台新闻编辑转型的因素和措施.广播电视台要想在激烈的众多媒体竞争中生存,新闻编辑就必须更新传统的陈旧的观念,与新媒体形式相互融合,对其内容和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并充分利用好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传播渠道,以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下广播电视台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新媒体的诞生和普及给传统的传播理念造成了极大的颠覆。新媒体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信息的传播和获取途径,也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变得更加简单和便捷。在全新的媒体传播趋势下,必须要加强对新媒体的研究和应用,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和价值,提升对台广播效果。文章就新媒体在对台广播中的应用及实践展开了分析和探讨,提出新媒体发展形势下对台广播的策略,并就新媒体与对台广播的协同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以期增强对台广播的实际效果,并对相关方面的研究起到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7.
“三网”融合促进了图书馆信息服务变革,建设新媒体信息资源体系、开展新媒体信息服务,还必然引发著作权最重要的权能——传播权的整合,即重新界定广播权、调整表演权的内涵、增设信息网络传播权.面对新一轮传播权整合,公益性图书馆主张“有限的”信息网络传播权、表演权和广播权,将有利于其“适当”分享著作权利益.  相似文献   

8.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本文从我国公共信息传播研究切入,发现利用数字新技术催生的网络电视、楼宇电视、流媒体、网络游戏、CMMB、移动电视、手机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等新媒体,在为传播信息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信息传播反作用于新媒体,又推动了新媒体的三大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9.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让当下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变得更加方便快捷,这无疑对传统的广播产生了一定影响,会导致其收听率降低,传播力和影响力下降.为了让广播更好地生存下来,需要加强其与融媒体平台的融合,充分发挥广播的优势,提高其传播力.基于此,本文以广播节目《教育面对面》为案例,对新媒体视域下广播和融媒体平台的融合发展路径展开一系列...  相似文献   

10.
新媒体的发展壮大,对广播新闻的传播模式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新媒体时代下广播新闻传播创新模式的现状和策略的研究,希望对新媒体时代下广播新闻传播行业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推进与发展,我们的国家全面进入新媒体信息时代.人们从传统的广播、电视式的阅读习惯逐渐转向以移动客户端为主要媒介的平台阅读,并已将其作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就对广播电视新闻的发展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如何在"全民皆记者"的网络环境中脱离信息传播困境,并开辟出一片开阔的空间,获得充足的发展,是当前广播电视新闻工作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而作为新闻的灵魂,记者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新媒体背景下阻碍广播电视领域发展的因素分析入手,探讨其写作诉求,为受众传播有效信息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相似文献   

12.
文春英  隋欣 《当代传播》2012,(6):106-108
数字技术与网络激发了一场信息储存与传播方式的革命。广播行业借助新媒体技术,不同程度上实现了传播渠道的数字化、网络化、接收终端的多样化等变革。我国广播业如何突破技术层面的简单嫁接,实现内容生产与社会服务的良性"化学反应",就需要发挥广播特有的媒介优势——非视觉传播,加以新媒体技术为广播带来的良性变革,实现广播的"适度视觉化"传播。  相似文献   

13.
靳珂 《青年记者》2017,(20):68-69
移动互联网时代,广播媒体的传播模式发生着改变.互联网广播即网络音频,是融媒体时代网络传播的多媒体形态之一,主要是指通过互联网传播数字化音频信息的一种形态,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实时收听节目.①随着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环境中,互联网广播将传统广播的音频信息资源和网络传播的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节目的内容和形式更加多元化.  相似文献   

14.
在新媒体时代,随着各种新媒体平台的异军突起,新媒体凭借其独特的优势迅速在媒介市场抢占了一席之地,也让信息传播的渠道和受众接收信息的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广播媒体受到新媒体带来的冲击越来越大,广播节目的整体收听率普遍下降,尤其地市级广播媒体的生存发展处境更加堪忧。因此,广播媒体必须寻求创新,利用媒介融合发展潮流带来的各种利好,加快广播节目的转型升级,切实提升广播节目的质量,重新树立广播媒体的行业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新媒体时代的今天,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等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媒体传播已经打破传统模式,通过网络渠道传播,越来越少的人进行广播收听。这使得广播节目受到很大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广播行业的发展。基于此,应当基于新媒体特点,积极进行广播内容创新,增强广播节目的趣味性、吸引力,吸引更多的听众,如此才能使广播行业持续健康的发展。本文将以新媒体时代的视角,深入分析目前广播行业所受到的冲击,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广播内容创新途径,希望可以改变广播行业现状,促进广播行业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强势影响百姓生活,广播的新闻传播也面临着更多的冲击,传统的广播新闻传播其自身优势已然不够明显。在新媒体环境背景下,广播要想谋求更加稳定长远的发展和进步,新闻编辑相关的工作人员就需要不断努力,并积极创新,让广播的编辑工作向着多元化的方向不断发展。文章首先就新媒体环境给广播新闻事业带来的影响进行叙述,再对多样化的新闻编辑工作的必要性进行探讨和分析,最后提出如何开展多样化的新闻编辑工作。  相似文献   

17.
由于经济、科技的发展以及网络媒体技术的更新换代为广播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好、更高的平台。在新媒体时代下,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进步更是成为广播技术发展的一大挑战,将广播技术的发展推向了新的高度。本文围绕新媒体时代广播技术的发展展开讨论,先阐述了新媒体时代广播技术发展的形势,深入探究传统广播技术向网络化广播技术的演化发展,了解网络广播的特征和优势,并提出网络化广播发展的策略,为新媒体广播技术的发展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它是依靠科技发展,以数据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数据网络作为传播媒介的媒体形态,是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利用数字网络技术和移动网络技术发展起来的媒体,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无线网络以及有线网络等渠道,手机、电脑、电视机等终端,向观众提供新闻信息或其他信息的传播载体.新媒体传播具有互动性、及时性、不受空间影响等特点.新媒体传播方式有:网络媒体、移动媒体、数字电视、数字报纸、数字杂志、数字电影等等.  相似文献   

19.
周严 《青年记者》2017,(23):92-93
新媒体是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形成的媒体形态,相对于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而言,具有以下特点:一,实现了高科技、多媒介和多技术的结合;二,使信息的传播更加高效及时;三,深刻地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传播形式和传播状态.在新媒体环境下,摄影技术与图片处理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使摄影作品的真实性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并引起了人们对图片信息的质疑.因此,如何促使摄影艺术在新媒体环境下更健康地发展,以发挥其在媒体传播中的重要作用,成为新时期摄影艺术领域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传统媒体中,广播新闻作为人们获取外界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其本身的生存空间受到了新媒体一定程度的威胁,其原本的一些传统优势也在网络信息面前荡然无存,反而还呈现出了一些影响广播新闻发展的劣势。广播新闻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须要努力地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