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驯服     
我是一匹天生逍遥的马,平生以奔驰为乐,愉快地飞奔于天高地远的草原。我不愿有束缚,自由便是我的生命。当然,我既不是圣人,也不是傻瓜,与同类们一样,我幻想着有朝一日成为千里马,一展雄风,可古今都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唉!我虽有满腔报负,却因无人赏识而不能建功立业,实属悲哀!  相似文献   

2.
曾有心理学家说:"人类本质最殷切的需求就是渴望被赏识".做了多年的班主任工作,我认为我们应该学会赏识"后进生"、尊重"后进生"、平等宽容地对待"后进生",从而激活"后进生"的潜力,使其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3.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对于伯乐,找一匹千里马容易,但是,对于千里马,找一个伯乐似乎很难。不过,我们都应该清楚地知道,寻一个伯乐首先你得是一匹千里马。若想成为一匹千里马,应该不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让自己具有出众的才能,同时把握机遇、创造机遇,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得到伯乐的赏识。  相似文献   

4.
一直以来,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故事就被广为流传,而长久以来人们从中得到的经验之谈也不过是如韩愈《马说》中说的那样“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之类的话。照此看来,千里马非得遇上了伯乐才能“尽其材”吗?大量的事实经验告诉我们: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就如我们共同生活的这个大社会,虽然有许多优秀的人才,但是有许多人却不敢勇于尝试,去展现自己;甚至有一类人由于某种优越性,自认为高人一等,就如千里马一样“虽有千里之能”,却整日地等待着某一天伯乐来发现自己,但最后往往是坐失良机而空叹怀才不遇,有的甚至被埋没…  相似文献   

5.
近些年,学生的各种问题频发,打架、厌学、早恋、自闭、多动、沉溺网络……我们看到的是孩子身上的问题,想着要如何解决眼下我们看到的孩子身上的症状,但是效果却反反复复,好了再犯,或者根本无效. 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已两年有余,通过一些家庭的案例,我们可以概括这样一种现象:"家长有病,孩子吃药".是的,如果根源在家长身上,那么给孩子吃多少药当然都是效果不佳的.  相似文献   

6.
张丽莉  贡和法 《现代教学》2014,(Z2):147-148
<正>韩愈在《马说》中有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伯乐便被后人指为能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我们每一个人都期待自己能够遇到生命中的伯乐,赏识自己,鞭策自己,发展自己。"量才用人"案例中的戴老师对于学生小李而言称得上是一位"伯乐",他对小李的优缺点了如指掌,不拘一格量才用人。故事照理应该有一个完美而惊喜的结局。然而,事情的  相似文献   

7.
吴朝霞 《教师》2011,(34):9-10
读完著名教育学家周弘老师的《赏识你的孩子》一书,思如泉涌,周老师情文并茂的论述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忽然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是孩子生命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氧分,每个孩子都是为了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的;赏识是一种理解,是一种激励,是让孩子奋发图强、勇往直前、腾空起飞的翅膀。只要我们真正理解孩子、尊重孩子、赏识孩子,孩子心灵的苗圃就会春色满园,孩子个性的幼苗就会一派生机。周弘老师说:“父母都是教育家,捡回您遗忘的宝藏。”那么,从你自己身上挖掘出曾经拥有的宝藏,你的孩子就一定会有欢乐、美好的明天。  相似文献   

8.
每个人最大的资源就是他的独特性,而不是他的共通性,共通性是底线是及格分.人类所有出彩的人或者事,都是因为那个人活出自己的独特而来的. 遗憾的是,几乎每个孩子的独特性在家里或者学校里都不被尊重.我小时候,经常听到大人这样去说小孩:"你怎么总跟好人两样?!"所谓"好人"就是别人或者"常人".这正好颠倒过来,本来"我和好人两样"体现了我的独特,体现了我的"自我",却被这样带有指责意味地贬低和纠正.如果我们不和"好人"一样,不符合那些"标准",我们就不被接纳、不被喜爱,而这是我们作为孩子不能承受的.  相似文献   

9.
伯乐常在     
韩愈的《马说》一文脍炙人口,流传了一千二百多年。文中说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由于伯乐难得,千里马常被埋没,只能“骈死于槽枥之间”。一千多年来,大家认为韩愈已经把“千里马”的问题说透了,也就是说,只要找到了伯乐,千里马就在眼前。然而,有一点至关重要的问题韩愈却没有告诉我们:千里马该如何主动寻找伯乐?  相似文献   

10.
古今中外的教育思想、教育风格虽然各有千秋,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教育要有爱心".当教师的应该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只去教书而不去育人,对学生无益.教育学生尤其是后进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楚,不是一天两天能见成效的,需要靠教师的爱心加耐心,从一件一件小事上去感染、教育学生.如果教师能做到"可亲"可爱"平易近人",尤其对后进生来说影响是非常深的.  相似文献   

11.
在家庭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情况:孩子正在兴致勃勃地玩一件什么东西,这时家长出于某种原因把那件东西拿走了,有的孩子哭闹几声就作罢了;而有的孩子却哭闹不止,大有不把东西拿回来誓不罢休的劲头。许多家长都喜欢前一种表现的孩子,认为这样的孩子“乖”“听话”,是好孩子;而觉得后一种孩子太“犟”“不听话”,是不懂事的孩子。其实,从儿童心理学研究成果来看,通常所谓“犟”孩子的自我意识强,好胜心强,并具有一定程度的韧性。如果家长善于观察与利用孩子身上所蕴藏的“闪光点”,适时地加以诱发  相似文献   

12.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早在上个世纪前就曾深刻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赏识教育的特点就是注重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进而“小题大做”,给他们以鼓励信任、理解宽容,从而让孩子们不断完善自我。这就要求教师要因人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孩子都能在赏识的氛围中健康成长。“孩子成长的道路,犹如跑道和战场,父母应该为他们多喊‘加油‘’、冲啊’,哪怕孩子一千次跌倒,也要坚信他们能在一千零一次站起来。”一位孩子的父亲如是说。而作为孩子的老师,我们又该如何去做呢?我们认为,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教育家夸…  相似文献   

13.
我只是一个孩子的母亲,而我的孩子,正是你的学生. 我的孩子今年初中二年级,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也是个很淘气的孩子.可以说所有聪明又淘气的孩子身上的优点和弱点在他身上都有体现:反应快,好提问,上课好说好动,好接话,好提出不同观点,成绩也太不理想.于是,他成了你眼里的个别生、"差生".那次,他在课堂上对你提出了几个你无法回答的问题.据孩子回家说,你当时脸红红的,眼神里有一种愤怒的光芒.可我们无论如何想不到你竟然会在第二天把我叫到你的办公室,并当着孩子的面对我说"管你一个孩子的工作量是我管理班级工作量的一半,你们最好给他转学"!  相似文献   

14.
"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愈在《杂说》一文中如是说。其文意即:千里马之所以是千里马,是因为它遇到了伯乐。此话不假,君不见多少如"千里马"一般实力强劲的高校因为缺少"伯乐学生"的"慧眼"相识,从而导致人气与其强大实力不相匹配?那你是否愿意当一回伯乐,随我来相一相这些"千里马"高校呢?也许你会惊喜地发现,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心仪的高校却在灯火阑珊处!本期我们就挑选三所"211工程"院校介绍给大家,以方便各位考生慧眼识"好马"——  相似文献   

15.
我们总是在埋怨这埋怨那,埋怨学生"教了几遍都不会。怎么这么蠢呀","怎么会有这么令人头痛的学生"。"唉!现在的学生是一届不如一届啦!"但我们却忘了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前段时间我作为学生家长到自家孩子所在中学开家长会,听了孩子的校长关于赏识教育的报告。我听着,时而共鸣,时而汗颜,时而顿悟:赏识,其本质是爱;  相似文献   

16.
我永远不会忘记发生在我朋友女儿身上的一件事:她即将去斯坦福大学报到,但却感到困惑,她的朋友全部去了著名的“EasternSchools”,而她是把这些学校安置在第二选择上的。就在上个星期,我刚同三个十几岁男孩的父亲交谈过。这些孩子都很聪明,但是学习成绩却低于平均水平,每个孩子都觉得自己是个  相似文献   

17.
韩愈曾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在中国现阶段的教育过程中,很多孩子的所谓偏好更多地来源于父母与老师的强加,真正的自我并不受困于外界的刺激与干扰,很多孩子一开始就被迫成为父母与老师的雕塑品,在开始成长的道路上,就开始慢慢地迷失自我。  相似文献   

18.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经常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的总是那一部分学生,而更多的人懒得动脑思考问题。即使是再简单的题目,也总有那么一批学生懒得举手,他们常有明日复明日的思想,明知道这件事应该今天完成,却总期待着能够明日去做;明明这件事只要稍稍努力就可完成,却偏偏不肯做。我们姑且称他们为"欠积极"学生。一"、欠积极"学生外显表现这些学生都很聪明,只不过他们缺乏应有的引导。例如,这些学生在做当天作业时,常找出各种理由拖拖拉拉,  相似文献   

19.
王坤 《班主任》2004,(1):18-19
每个班里总有那么几个孩子,不但学习成绩不好,而且品质和纪律表现也较差.人们把这样的孩子称为"后进生".这样的孩子令很多班主任老师头痛.怎样和这些孩子交往,怎样转化这些孩子,是班主任老师必须考虑的事情.我想,对这样的孩子,班主任老师不妨每天这样做一做:  相似文献   

20.
在教育活动中,有两种孩子容易成为老师们关注的焦点:一种是人们常说的"优等生",他们成绩优秀、活泼开朗、特长突出,各方面表现都比较出色.另一种是所谓的"后进生",他们调皮闹事、不爱学习,时常给老师添麻烦.这两种孩子都与老师接触较多,往往师生关系也比较贴近.但有一种孩子却不容易引起老师的关注,甚至是"被老师遗忘的角落".这就是班里那些沉默不语,乖巧听话的孩子,其中有些孩子可能属于"退缩儿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