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诗歌是否可译以及怎样翻译诗歌 ,这是译界长期争论而未达共识的问题。文章坚持“诗歌是可译的”主张。在诗歌翻译中 ,我们应奉行“诗人译诗 ,以诗译诗” ;“形可变而神不可失”等原则  相似文献   

2.
王宏印将汪榕培英译中国古典诗歌实践识解与认定为“新格律派”。本文通过梳理汪榕培英译本《诗经》中“典故淡化”“主题革新”属性的译介实务,具体探析王宏印关于汪榕培英译中国古代经典诗歌具有“新格律派”翻译特质的研究观点,以期深度体会汪榕培在英译中国古典诗歌实务中,超越阅读认知理性、变通解读行为规范的跨文化译介与交际的核心视点与对应方法。  相似文献   

3.
王佐良是研究英国文学的著名学者和优秀的翻译家。他的翻译作品主要是诗歌,其诗歌译作乃名家之笔,其所论乃学者之见,具体体现在:独特的选材观;知“义”论世的诗义理解;变通的“神似”译诗方法;译诗的文化意识;译诗的主体是诗人;坚定的“诗歌是可译的”信念等方面。其译作和译论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郭沫若的“风韵译”在诗歌翻译界自有其分量。“风韵译”以诗传韵,不仅传递出原诗的内蕴,译诗还韵味十足;凭借译者之能,采用“归化”策略,意译创造,利用民族文化为读者服务;但同时,译诗忠实欠缺,美译常见,忽视原诗特点,让人分不清是译诗还是原创。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诗歌"形在其中,意在言外"的传统诗性,引无数中外译者竞相译。英译者汪榕培教授考辨他译,践行"非常译"的翻译追求,其译诗"形神兼备"之间,形态物化而出,神态造化而入,演绎着"情感与理智"的审美取向与特质,成为本土中古诗歌英译颇具代表性的类型化译诗。这种类型化译诗对于贯通中英各自的文学资源,对于拓展中英彼此的文化渠道,无疑是一种切实可行的交流媒介。  相似文献   

6.
蔡华 《大连大学学报》2009,30(4):138-140
神与意作为中国传统诗学的主体诗性要素,被翻译家汪榕培运用于其翻译实践,成为汪榕培英译汉语典籍诗歌的翻译追求和翻译表现。汪榕培所译陶渊明组诗《形影神》神韵和意境清晰可辨,反映出汪榕培传神达意翻译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在文学翻译方面,我国本土翻译家们结合切实的翻译实践提出了一些翻译理论,对中国翻译理论体系的形成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汪榕培先生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总集《诗经》时提出了传神达意,翻译时做到了"以诗译诗,形神皆似",在传达原作的音韵美方面堪称模范。  相似文献   

8.
本文提出诗歌难译,非不可译,而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衍译”。本论文从东西方的角度阐述了“衍译”的由来,界定了“衍译”的性质,根据诗歌翻译具有的种种不确定性,提出诗歌翻译的最佳途径是衍译。衍译不是归化,而是最大程度地追求互文性,让译诗保持原文的精神和形式,让译者真正做到“一仆两主”。作者以所教学生的诗歌翻译为例,以说明“衍译”是如何在诗歌翻译教学中得到实践的。  相似文献   

9.
该文通过学习许渊冲使用多样性的韵法对古诗词进行的翻译,从许渊冲译诗的“三美”角度,通过实例证明了诗词翻译除了“意美”之外,还应尽可能再现原诗的“音美”和“形美”。其做法就是要善用“多样性”的韵法,利用变通的形式和手段来实现“三美”的宗旨。翻译家许渊冲展示了使用“多样性”韵法译出的最佳译作,为我们学习诗歌翻译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及其具实效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杨德豫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诗歌作家,也是英国诗歌翻译家中的佼佼者。汉语诗歌讲究的是“情思合一”“节奏倚顿”和“声韵有力”。基于诗歌的“情、顿、韵”三要素对杨德豫的译诗进行探讨,进而得出杨德豫的译诗风格为:情感饱满却不显造作,“以顿代步”却不为生硬,忠于原作却不实本体。他独特创新的翻译风格,不仅将英文诗和汉语诗之间不可磨合的尴尬化解至恰到好处,而且也给译文赋予了生命和诗意。  相似文献   

11.
中外学者之所以共认译诗之所以难,主要在于诗歌独立的文体特征;如果对于诗歌没有基本的了解与认识,到位的译诗是不可能出现的。“以诗译诗”作为一种新的译诗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前一个“诗”是指对本我民族里诗之共识;后一个“诗”,是指所译对象的美质与美形。只有当两个“诗”相生相融的时候,绝佳的译诗也就产生了。在当代中国文学翻译界,如果有一批译者能够长期践行“以诗译诗”,则是中国诗坛之幸,世界诗坛之幸!  相似文献   

12.
朱湘推崇浪漫主义与唯美主义诗学,讲究诗歌形式的独立与完美,想象的瑰丽与新奇,抒情的自然与真实。他的这种诗学倾向影响了他的翻译选材。在朱译一百二十多首诗歌中,具有浪漫主义倾向的译诗占全部译诗的三分之一左右,具有唯美主义倾向的译诗约占全部译诗的六分之一,两者合计占了全部译诗的二分之一强,体现朱湘在诗歌翻译选材上的浪漫主义与唯美主义倾向。朱湘在翻译选材上的这种倾向反映了他的诗学观对其译诗活动的操控。  相似文献   

13.
覃军 《海外英语》2012,(7):144-146
有关诗歌可译性的争论至今仍然众说纷纭,达不成一致的看法。文章首先从理论与实践方面肯定了诗歌的可译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作者之心灵与原诗之意境是诗的灵魂,原诗之诗味是诗的精髓。故翻译诗歌要译诗之灵魂与精髓,即要译心、译意、译味。然后,结合实例讨论了诗歌翻译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卞之琳是中国现代诗歌的积极开拓者和实践者,“汉园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集《十年诗草》已成为20世纪三十年代诗歌创作走向的典型代表,其诗文风淳朴,意境深远,立足于现实,却超越现实,紧扣现实,又不拘泥于现实,不露声色中阐明蕴含的哲理,理性描写中抒发深层的情感。其创作的最大特征在于将诗歌意象分散镶嵌在众多现实事物之中,进而通过所描写事物的关联形成整体印象,不求直抒胸襟,情感炽烈,但求寓意于物,情理兼蓄。在进行文学创作的同时,他也是一位颇有建树的翻译家,其译作不仅涉及英文经典,也包括对本人诗歌的自译,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信,似,译”翻译理念,并提出了“诗人译诗,以诗译诗;格律译诗,以顿代步”的翻译主张。本文以卞之琳《十年诗草》中自译诗为例,通过分析意象的明晰化翻译,以期对他译现代诗歌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论译诗     
程前 《远距离教育》1997,2(2):37-39,44
本文针对某些名家提出的诗不可译的观点,阐述了这一观点形成的一些原因,提出了译诗与文学欣赏联系的观点,与不同语言诗歌形成的同一意境的观点,进而与“动态对等”翻译理论联系起来,由此引出诗可译,但极难译及相对性评价译诗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古诗英译总体来讲分为两大派,韵体派与散体派。韵体派代表许渊冲先生主张以诗体译诗,传递原诗的音美,意美,形美;而翁显良先生则是散体译诗的大手笔,主张抛却诗的韵律和形式的束缚,再现原诗的意象。本文以《春晓》的两个英译本为例,分析对比“诗体译诗”与“散体译诗”各自的得与失,提出由于翻译的目的不同,一诗可以多译,不必拘泥于“形意”之争。  相似文献   

17.
诗译与译诗     
本文论述了诗歌翻译的文体音律、语汇词藻及情致意蕴等三个问题。通过翻译理论的探讨和实例的讲解,推断出如下结论:诗译须讲音律,但音律可以改创;诗歌用语涵盖了“信”和“达”两方面的要求,同时,在文字上对原作的取舍增减是正常的;诗的神韵最关紧要,它难以捕捉,但意译可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18.
古诗是中国的艺术瑰宝,古诗英译是传播中国文学的重要手段.许渊冲和翁显良是古诗英译的极大成者,二者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留下了大量的经典译作,形成了各自的翻译风格,提出了不同的翻译主张.许渊冲先生主张诗体译诗,并将“三美齐备”作为诗歌翻译的实践原则和评价标准;翁显良先生主张散体译诗,认为译诗的关键是“再现意象”.两种主张孰优孰劣,众翻译家各执一词.该文试从两位英译《登鹳雀楼》和《登幽州台歌》入手,对他们的翻译风格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9.
意义的阐释与重建——论诗的可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诗歌的可译性进行探讨,表明诗歌是可译的,诗歌翻译离不开对原文意义的阐释与重建。译诗的存在本身就证明了诗歌的可译性。诗不仅是有意义的,而且其意义也是可以移译的,虽然完美的译诗不是人的能力所能企及的,但通过对原诗意义的再创造,译诗完全可以成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意义的多元性和不确定性不是给翻译设置了障碍,而正是给翻译开了绿灯。诗的可译性是以意义的确定性为基础,又是以其不确定性为旨妇的。  相似文献   

20.
从“语言公差”的概念来研究汉诗英译的效度问题, 以“夜雨寄北”的英译为例, 认为“以诗译诗”翻译出诗歌的决定性结构, 是汉诗英译本可以接受的最大公差, 而在此基础上呈现的各种文本的审美差异则是诗歌翻译的再创造, 且只能在最大程度上缩小公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