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优秀的诗人,其不仅创立了田园诗,开拓了一种朴实、淳厚的艺术风格,还摆脱了社会世俗名利的羁绊烦忧,走出了由官场到乡村的"归隐"之路,在精神上真正达到了委运任化、与自然泯一的境界,千百年来,陶渊明已成为有特定意向的文化符号。陶渊明是个性自由与文化自觉的行为者,崇尚自然、热爱自然是其作为文化符号的美学核心,此外,陶渊明的诗歌高扬着一种"诗意"文化人格与人生理想,田园生活是陶渊明文化符号意义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2.
著名的山左诗人谢重辉是清初诗坛影响一时的"金台十子"之一,他对陶渊明的接受可谓是全方位的,由仕而隐的生活经历,傲岸不与俗伍的个性,使得谢重辉自觉接受了陶渊明的生存方式与生活态度,同时,他也自觉接受了陶渊明的诗文,在诗歌艺术风格上有明显的效陶痕迹。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是诗人,也是哲人,他的诗文创作真切朴实,是其生命体验的结晶。用第一人称绾联其文本,以"自然坚守"为主题,再现陶渊明对自然的追求与坚守,展示他丰富深邃的心灵世界。并引用"文学是一种生命体验"和"文学三重世界"的学术观点,提出陶渊明的人品与作品是这种新识的个案典型,具有启人睿智和常读常新的独特"元素",而他的人文精神能够薪尽火传,代代相承。  相似文献   

4.
葫芦丝文化与葫芦丝音乐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已由"族群"向"全民族"、由"地域"向"大中华"转变,在中国民族音乐中独树一帜。但受诸多因素制约,葫芦丝文化及葫芦丝音乐在理论研究、作品创作、传播方式和资源配置等方面还远远跟不上快速发展的需要。试从理论研究、音乐创作、传播方式等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思路,以推动葫芦丝文化在历史新时期的健康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5.
杜鹏  李桐 《焦作大学学报》2010,24(3):124-126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是大家所熟悉的,但这里的五斗米究竟是指什么,却一直众说纷纭.在对"俸禄说"、"五斗米教说"、"食量说"、 "引用说"等观点进行评述的基础上,笔者从史料推算与考古实测计算入手,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介绍了陶渊明俸禄情况及五斗米的真正含义.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美学思想核心在于一个"真"字,陶渊明美学思想核心的形成有着厚实的现实基础和深刻的哲学基础,他把人格之"真"与艺术之"真"完美的融为一体,陶渊明"真"美显示出来的境界主要表现在他对诗意乡土生活的营构和死亡意识的超然解脱以及其"自然化迁"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的《闲情赋》,历来解说纷纭。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整个诗文创作可以看出,《闲情赋》中的"美人"有象征意义,她寄托了陶渊明少年的"猛志"和对田园生活的留恋,以及在晚年的生活潦倒中,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力守田园的努力。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具有极为强烈的自由思想,他始终把个体"己"放在基础性的地位,从生命本然的角度肯定个体"己";但是,陶渊明同时还有自觉的德性意识,这使得他的自由思想表现出与时流异趣的倾向。陶渊明坚持个体"己"与德性"己"的统一,有现代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学是生活的镜像,生活是文学的物像。"桃源"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镜像,在不同时代、不同作家的隐逸生活与文学创作中,对应着不同的现实物像,如陶渊明的"东篱"、王维的"辋川"、范成大的"石湖"等。但由于原初意义上的"桃源"镜像的独特性在于隐逸而不失人间情怀,因此陶渊明的"东篱"、范成大的"石湖"与"桃源"镜像之间呈现出圆融的美学特征;而王维则由于晚年身心枯寂,缺乏完全投入的人间情怀,故"辋川"与"桃源"镜像之间便有所疏隔。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与罗伯特·弗罗斯特都以田园为基础,语言平淡却富有意境美和对现实的思索。但由于国别及语言文化上的差异,二者虽同创作田园诗,但在创作观念和表现手法上都有很大不同。因此对二者进行对比研究不仅可以了解相同题材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异同,也有利于不同文化语境之间的交流学习。  相似文献   

11.
王迎春 《池州师专学报》2004,18(4):63-65,113
中古魏晋时代政治动荡,具有典型的乱世特征,因而士子隐逸成风,遂形成了这一时代重要时代特征之一的隐逸文化。在这些隐士中。阮籍与陶渊明是其中最有成就而且具有相似之处的两位诗人。陶渊明的创作与精神风貌在某种程度上继承了阮籍的思想理念。本文试通过分析中古时代隐逸文化特征及阮籍、陶渊明的隐逸生活形态及作品创作来阐释二人共同的隐逸人格特征。  相似文献   

12.
黄晓芳 《宜春学院学报》2010,32(7):99-100,181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陶渊明可谓实现人的审美化生存追求的典范。这突出体现在他的诗文作品中。以其诗作《饮酒·其五》为窗口,可探析陶渊明的诗意人生,体悟他的审美化生存追求。陶渊明生活在实实在在的人间,却与尘俗保持了心理距离,做到了"心远",坚守了内心的淡泊宁静,他向往自由和谐的自然之境,并融入自然,深得其中"真意",达到了精神的超越,追求生存的本真与澄明,真正实现了审美化生存追求。陶渊明对于今天人们实现审美化生存具有多方面的启示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文学中陶渊明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和乐的世界,这是其心灵得以休憩、安顿的"净土",是他的精神家园。意象则是我们把握陶渊明精神家园的一个重要切入点。陶渊明为其精神家园创造了众多意象,并通过对这些意象的匠心建构展示了其摆脱世俗困累、回归精神家园的诉求和决心。论文旨在从"意象"入手探讨陶渊明精神家园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4.
在陶渊明的夫妻关系方面,史书可能有道听途说或杜撰之嫌;受传统文化强势的影响,历代一些评论家也往往乐于因袭或盲从旧说,从而促成了陶渊明“夫妻同志”的佳话;而实际上陶渊明在与其妻翟氏的关系上是深有遗恨的。研究陶渊明,要避免传统文化强势的误导,因此,对于史料,首先要考察甄别其真伪当否。  相似文献   

15.
田园诗人陶渊明在中国诗歌历史上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存在,其诗歌创作中渗透着“酒”文化,在“醉”的表象背后,是陶渊明独立、自我精神的另类展现,其诗具有独特的美学意蕴和文化价值。文章结合陶渊明的人生际遇,以其诗歌创作为切入点,对诗歌中的“酒”文化及精神进行全方位的挖掘,还原一个真实、立体的“饮者”形象。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心存天下,立志报国,却无法进入当时的主流政治之中,是为"弃子"。但是,他们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与不朽的文学作品成为当时、后世人们心中崇拜、尊敬的对象。试以屈原、司马迁、阮籍、嵇康和陶渊明等人的人生历程来阐释"弃子"是如何坚持自己的人生操守的。  相似文献   

17.
董仲舒与陶渊明皆有"士不遇"题材的赋作传世,然而二者的境况却有极大的差别。本文通过分析当时对"士"与"不遇"的界定来探索董仲舒、陶渊明二人自身"遇"与"不遇"的矛盾关系。  相似文献   

18.
《文心雕龙》中的《明诗》篇,主要论述诗歌的历史沿革,概括全面,但在论述五言诗时对魏晋大诗人陶渊明只字未提,其原因是刘勰与陶渊明两人对"自然"有不同理解以及刘勰对玄言诗的误解等。  相似文献   

19.
龚鹏 《宜春学院学报》2020,(2):66-69,98
当前,文旅融合是旅游业发展的趋势所向。本文以宜丰陶渊明故里发展乡村旅游为例,探讨了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情形。文章认为陶渊明故里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优美的自然环境、良好的区位条件以及类型多样的旅游资源等,故而宜丰陶渊明故里应编制科学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以陶渊明文化为核心,精心打造多想旅游产品和旅游购物品,增强旅游者的旅游体验,提高陶渊明故里乡村旅游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相似文献   

20.
自2016年下半年起,《苏州教育学院学报》将开设"陶渊明研究"栏目,特向海内外各界征集关于陶渊明的各类研究成果,包括陶渊明文学作品研究、陶渊明的哲学研究、陶学理论研究、陶渊明接受研究、陶渊明年谱研究、陶氏谱牒研究、陶渊明与中国艺术(书法、美术等)研究、陶渊明与酒文化研究、陶渊明与园林文化研究、陶渊明与域外作家比较研究,等等。本栏目开设的目的在于关注陶渊明研究的前沿问题、焦点问题以及新的研究动态,全面推进并深化陶渊明学术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