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秦朝末年,匈奴头曼单于送太子冒顿"为质月氏"是处理与强敌月氏关系的一种策略,目的是示弱,待机再举,而欲假借月氏之手杀冒顿以立少子为不实之说;头曼被杀,不是源于冒顿复仇,而是冒顿随着势力的逐渐扩大,权力欲望膨胀的结果;汉代文献中有关头曼单于既无能又无情的人物形象,与匈奴民族对冒顿单于的英雄情结和史学家的有意刻画有关。  相似文献   

2.
道家思想对谋略研究有重要启示意义,道家著作尤其是《老子》中有一些论述可视为与谋略有关,比如"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善用人者为之下"、"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等。但《老子》以及其他道家著作并不等同于谋略书。道家一般都对"知"、"智"等持否定立场,也不提倡使用人谋,这是因为通过使用谋略即便会有所得,仍然会有所失,甚至有阴祸。从道家思想基本立场出发,对谋略应持的态度是懂谋略而慎用谋略。  相似文献   

3.
"道"的本义无他,唯"名"而已。"名"的有无,构成了道的体系,"无名"以言道本,万物之始的状态;"有名"以言道功,万物由生的功用。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抽象地涵盖了天地无极,万物皆在无名与有名间出入往复,而其中妙理,可见于"欲"字。"无名"即无私、无欲;"有名"即有私、有欲。"恒无欲"与"恒有欲"对应的主体非体道之人,而是"无名"与"有名"。观欲而知欲之所由,于无欲中体"无名"之妙,道法即在这个"欲"的有无中隐藏,因此为"众妙之门"。老子道义的确立,是一个严密的逻辑过程,而"名"的概念是这个逻辑过程的关键。"名"非人为命名之名,表示的是事物的内在属性,"无名"、"有名"是贯穿老子思想体系的逻辑元素,知"名"才知"道"。  相似文献   

4.
《汉书》曾在两处提到王昭君——即明妃的事。一处是《元帝本纪》。它说: 竟宁元年(公元前三十三年)春正月,匈奴虖韩邪单于来朝,诏曰:“匈奴郅支单于背叛礼义, 既伏其辜,虖韩邪单于不忘恩德,向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陲长无兵革之事,其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樯字昭君为阏氏。另一处是《匈奴传》。它说: 竟宁元年,单于复入朝,礼赐如初,加衣服锦帛絮,皆倍于黄龙时。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墙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王昭君号宁胡阏氏,生一男伊屠智牙师, 为右日逐王。呼韩邪立二十八年,建始二年死。……雕陶莫皋立,为复株?若鞮单于。……复妻王昭君,生二女:长女云为须卜居次,小女为当于居次。……王莽秉政,欲悦太后以威德至盛异于前,乃风单于令遣王昭君女须卜居次云入侍,太后所以赏赐之甚厚。  相似文献   

5.
唐代诗人卢纶写的《塞下曲》中有一首诗: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人雪满功刀。这首诗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学者诵读、分析或讲解过,但从没有人提出过疑问。《塞下曲》是  相似文献   

6.
塞下曲     
卢纶 《小学生天地》2011,(11):20-21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赏析] 一个没有月亮的夜晚,四周漆黑一片。突然,大雁受了惊,从栖身的地方飞了起来,原来是敌军首领趁着黑夜偷偷地逃跑了。  相似文献   

7.
唐代诗人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之二云:“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这是一首边塞诗名篇。华罗庚先生曾以科学家特有的敏感和严密的逻辑思维,对此诗提出质  相似文献   

8.
《天问》屈原作品中的经典之作。其中"顺欲成功,帝何刑焉"一句中的"顺欲"一词从古至今有各种不同的解释。本文在罗列各家说法的基础上,试图结合相关材料进行一一辨析,以期探究《天问》中"顺欲"一词在屈原笔下的真正含义。  相似文献   

9.
正卢纶的《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首杰作。30多年前,在《中国青年》上,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发出了质疑。华罗庚先生说:"朔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  相似文献   

10.
凡治匈奴史者,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匈奴诸部王的问题。匈奴诸部王,是匈奴单于借以维持其统治的重要支柱,代表单于在各地行施政权。因而匈奴国家的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结构,都与诸王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匈奴诸部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一是匈奴政权的历史比较长,这期间有发展,有变化,总形势的变化,必然引起整个政权各部分的变化。领土的发展,使诸王增加;单于统治中心的转移,诸部王的辖地也跟着转移;单于政权分裂,从而引起诸王的并列等。二是匈  相似文献   

11.
人们不能依文解意,认为荀子心性思想是性恶,而应回到文本中,具体解析。荀子所谓"性"是就人的生理本然而言,而生理本能的表现就是"欲"。作为生理本然的"欲"不能言之善,也不能言之恶,这就是说,"性"无善无恶。作为人生理本然的"性"有着天然向外流露性,此则为"情"。若顺着人之性向外流淌,则"欲"处于放纵状态,"情"则趋于恶。放情纵欲则为恶,那么在荀子看来,当操存此"心",逆"情"而化。  相似文献   

12.
白居易有诗云:"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讲的是钱塘早春的美景.而我纵观浙江省开始自主命题以来的三年的高考物理试题,有一类题亦如"乱花"专欲"迷人眼",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欲"的虚化历程及其功能用法的研究发现,"欲"基本沿着名词、动词、助动词、黏着语素这样的轨迹发展。在"欲"的虚化过程中,其功能用法也发生了变化,产生了表将来时的用法。  相似文献   

14.
黄宗羲与陈确的论争很大程度上受其对"物"之理解的影响。这又牵涉到他们对万物一体学说中的未发状态和已发状态的理解。在黄宗羲这里,已发状态中包括本然之物和非本然之物,为了达到至善,就要用未发状态来矫正已发状态,黄宗羲的结论是"存天理,去人欲";而陈确拒绝"未发"状态的存在,将所有"物"都置于已发状态中,而这也表现为"人欲"。由于没有本然和非本然之区分,他的"物"或"欲"就都是合理的。他按照万物一体的逻辑得出结论:天理就是人欲。而黄宗羲最后对陈确思想的宽容,是因为他觉察到了万物一体学说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15.
匈奴冒顿单于曾写了一封信向汉高后求婚,这封信两千年来一直被人们误解,认为这是封侮辱高后的信,对信中深层的含义即此信的真正目的更是无人分析。本文对婚书的内容重新剖析,得出冒顿请婚的真正目的所在:欲同汉修好、开互市,交换产品。  相似文献   

16.
许伟杰 《考试周刊》2011,(11):41-41
语文课欲开学生"胃口",一定要讲究"味",即要有"语文味"。"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更是语文教学所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的评价的首要标准就是它是否有"语文味",但是多年来中学语文教学大多走在"语文味"的边缘,在此,我就对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缺失与回归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7.
亲近古诗     
<正>【原诗】塞下曲(唐)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注释】(1)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2)月黑:没有月光。(3)单于(chán yú):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4)遁:逃走。(5)将:率领。(6)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7)逐:追赶。【译文】夜静月黑,雁群飞得很高,单于趁黑夜悄悄地逃跑。将军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大雪  相似文献   

18.
《老子》(王弼本)第二章"万物作焉而不辞"句中的"辞"字、第十五章"保此道者,不欲盈"句中的"盈"字和第二十二章"不自是故彰"句中的"是"字皆有殊谊。正确诠释这几个字的词义,对于研究《老子》的哲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孟子以"天"或"天道"作为人至善的价值根源,但同时又认为善内在于人的世俗生活,"内求"就可实现善。荀子强调天人之分,天、天道完全是纯粹自然的观念,人所得自天的,也完全是一种自然的生命,而没有先天的道德规定性。礼义等道德内容完全是人得自后天的认知和实践创造。情欲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生俱来。欲不可去,欲不可尽,欲望本身无所谓善恶。善恶是社会治理的结果。荀子建构了以"礼以养欲"为核心的不同于孟子心性道德观的礼学思想体系,通过礼义原则对财富的合理分施,在人类欲望的满足与社会的和谐有序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相似文献   

20.
事实上.历史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美。 公元前33年,王昭君奉汉元帝之命出塞和亲,嫁给南匈奴的呼韩邪单于。那时,昭君年方十九.风华绝代.的确是人间少有的美女,但呼韩邪单于却已进入暮年,垂垂老矣.完全没有文学艺术作品中的风采。两年之后.即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就抛下娇妻幼子撒手人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