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图片两组》选自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第二专题《和平的祈祷》。这篇课文从人与社会的角度出发,力图借助形象的图片,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环境。  相似文献   

2.
欧阳柱 《中学文科》2006,(12):72-72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岳麓版]中,增加了大量的历史图片。粗略统计一下:必修(一)有219幅、必修(二)有253幅、必修(三)有245幅,三本必修共计717幅。此外,我区所选的兰门选修课——《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近现代社会的思想与实践》中,共计有493幅图,这些历史图片大致可分为情景图、人物图、示意图、实物图、历史地图及历史漫画。大量历史图片的应用,使历史教材呈现图文并茂的特点,有利于增加教材的趣味性、亲和力。但是,过多的图片,如果应用不当,往往会使学生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容易喧宾夺主,冲淡教材主题。因此,应如何正确选择使用这些历史图片,是历史教师在教学和备课中值得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历史图片能够直观反映某一历史现象或事件,让学生直接获取历史信息,易于学生接受。而在解读历史图片的过程中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全面理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从而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以人教版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为例,谈谈在教学中如何运用历史图片及从中获得的体会与反思。  相似文献   

4.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材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一篇新增课文,叙述了这样的一件事: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一封信,信中缅怀了父亲——一个为维护世界和平而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并代表中国孩子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父亲的悲痛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一、图片导入,激发情感出示一组战争的图片来加深学生对战争的了解,让学生的心灵随着图片的内容而跳动,并与之产生共鸣。要求学生边看图片边思考,说说看完图片的感受,并说说从课题中想知道些什么。二、紧扣主线,突…  相似文献   

5.
<正>教材分析:本篇课文和以往的语文课不同,它的学习材料是两组图片。虽然都表现了反战的主题,但与前两篇小说相比,表现手法很不相同。图片把思想诉诸视觉,有文字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读图的时代,教会学生解读图片,了解其思想内涵,也是一种语文能力。在这次语文课上不仅要教给学生图片鉴赏的方法,还要学会用语言表达出来。学情分析:教材中安排"战争"与"和平"两组图片的对比阅读,学生对图片背后蕴涵的意义比较容易理解,  相似文献   

6.
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图片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可以说,教材中每一张图片都是课标要求的体现,都有编者的用意。深入挖掘图片信息,有助于正确把握教材和课标的要求,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在新课程教材中,基本上每一页都有插图,人教版的《历史与社会》还有配套的图册及教学挂图。这么多图片资料,它们的使用价值如何,怎样进行选择和使用,是值得我们老师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常颖  田欣欣 《林区教学》2012,(11):76-77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是19世纪俄国伟大的作家,其在结构和艺术上达到巅峰的《战争与和平》更是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从语言学视角对文学作品《战争与和平》中所有颜色词进行词频统计,从直义和转义角度对красный的7个义项进行分类,进而研究小说中красный的词汇搭配与使用状况,最后从色彩心理学的角度定义《战争与和平》的色彩基调是以暖色调为主,从而得出结论——托尔斯泰内心对和平世界充满渴望。  相似文献   

8.
和平与战争是诗歌创作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朗费罗的诗歌创作虽远离政治,但和平与战争依然是重要组成部分。在《圣经》的视野中分析朗费罗诗歌中的和平与战争主题发现:朗费罗借助宗教精神反对穷兵黩武,提出唯有和平本身才可以通向和平。朗费罗潜意识地认为和平是上帝的目的,是上帝的永恒统治,人类应该是和平的缔造者,和平的工作是上帝的召唤。朗费罗出生于宗教世家,其创作深受基督教的浸淫,从《圣经》的视角阐释其诗歌,为朗费罗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9.
军旅是文学的重要题材。和平时代的军旅文学常常表现和平时代的军人职业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冲突。这种冲突往往表现出令人惋叹的悲剧性。战争与和平的相对性,使得和平时期的忧患意识和战争预备显得尤为重要,也使得一些身怀使命感和责任感的职业军人总是处于了无战事与随时戒备的矛盾状态中。和平的政治环境往往将这种状态简单化,使得和平时代身怀理想的军人深感挫折,甚至上演一出出人性或社会的悲剧。《第39天》就是这么一首和平时代却不失壮怀激烈的军旅故事中的英雄赞歌。  相似文献   

10.
图片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新教材更是把图片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极大地增加了图片在教材中的份量。与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在表达方式上明显已由过去以文字为主、图片为辅,向文字与图片相结合、图文并重的方向转变。这一转变要求我们重新认识图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功能,重新研究在教学中如何运用图片去发展学生的智能。在此,笔者仅以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教材为例,结合自己教学中的具体实践,谈谈我对图片教学的一些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语文》四年级下册习作四。教学目标:1.关注新闻图片,养成勤于观察、善于思考、乐于表达的好习惯。2.认真看图,充分想象,激起对战争的憎恶、对和平的关注和向往,并把所看、所想有序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12.
本课题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艺术鉴赏》的《战争与和平》。教学中采用绘画、雕塑、电影、招贴画等艺术形式综合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参与教学活动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呼唤学生的和平意识及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3.
《战争与和平》与阿喀琉斯的盾牌都以动态的画笔共同描摹出了永远笼罩着人类的命运--战争与和平的多彩巨幅画卷。本文挖掘了托尔斯泰的史诗性作品与荷马史诗间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14.
图片多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化学教科书的主要特点之一,如2007年5月印刷的《化学必修1》有92幅图,2007年12月印刷的《化学必修2》有68幅图。这些图片种类繁多、色彩丰富,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如果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图片,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战争题材的课文,如《狼牙山五壮士》《半截蜡烛》《夜莺之歌》等。处在和平年代的儿童.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洗礼,但必须透过硝烟,体会到文字里的英雄形象。这些英雄为了民族,为了国家,抛头颅洒热血;为了正义与和平,献出了自己的家园.乃至生命。  相似文献   

16.
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和平与战争问题就始终是人们政治生活当中的重大问题。在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彻底消灭资本帝国主义以前,战争与和平的交替出现是经常的和不可避免的现象。列宁坚定地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分析了战争产生的根源及其性质,确定了战争、和平与革命的关系,以及马克思主义者对和平与战争应抱的态度,揭穿了帝国主义在和平与战争问题上的骗人使俩,批判了社会沙文主义者和社会和平主义者的反动谬论,捍卫和  相似文献   

17.
教学细节,就是在教学中呈现给学生一些富有教育价值的细小节点和情节材料。细节材料应该是具体形象的、典型生动的,能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真实,且又能扣人心弦,启发学生对历史史实更多的思维想象。通过挖掘历史事件的细节,能让历史课堂更加丰富、更加打动学生。例如,在讲授《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体会到当下和平的来之不易,我选取了以下一组材料。1.图片资料:一组题为《有些吻可能意味着生离死别》的图片:《父亲的吻》《爱人的吻》《母亲的吻》通过三个温情瞬间,引导学生感悟:在战士即将离开自己的亲人、马上奔赴战场的时候,他们的心情如何?如果可以选择,他们是否希望通过战争来  相似文献   

18.
朱前珍 《现代教学》2008,(10):67-67
《一个人的遭遇》是苏教版第二册第二单元中的一文,此单元的主题是“和平的祈祷”。教师在分析主人公索科洛夫的不幸遭遇时,借助于图片和视屏资料,让学生们很直观地感受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最后以一首感染力很强的反战歌曲《眼泪》收尾。但是整堂课的高潮却在于教师所选用的触目惊心的伊拉克战争的图片,在于歌曲所营造的哀伤氛围。对此我不禁疑惑,我们的多媒体教学是不是有点喧宾夺主了?课文分析不够深入,难道就只能由多媒体来补充吗?这种直观的感受能力学生本已具备,何需教学?  相似文献   

19.
2010年是中国抗日战争暨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65周年。那场战争是如何结束的?是以意大利、德国和日本三个轴心国的无条件投降而告终。这是历史定案,也是推翻不了的。笔者日前偶见普通高中课标版实验教科书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却发现日本投降的性质“被模糊”了。该书第三单元第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的引文部分,配发了“德国投降仪式”和“日本投降仪式”两幅图片,并引出“探究的主要问题”和“重要概念”。  相似文献   

20.
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巨著《战争与和平》在叙事风格上呈现出一种百科全书式的特点,其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双曲线式的叙事线条;二是独特的叙事方式;三是哲学论文的插入——叙事的“断裂”。百科全书式的叙事风格与《战争与和平》的史诗性文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