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选题,是出版社打算出书的题目。在一般情况下,书籍的出版是选题的实现;出版社出书状况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它的选题工作质量。有人说,出版社工作主要是两件大事:一是订选题,二是找作者。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在某种意义上,选题的制订,比找作者还要难。因此,也可以说选题是“编辑工作的基础”,“出版社的基石”。任何出版社、编辑室都要抓选题,这是不言而喻的。但如何抓法?如何抓得得当?则大有研究的必要。在三十年代,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和  相似文献   

2.
刘滢 《出版参考》2015,(2):32-33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成规模出版的“大众音乐图书”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情(中国的大众音乐图书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50年代就有了,而笔者在文中谈到的大众音乐图书的概念指的是改革开放以后规模化出版的“大众音乐图书”). 经济的开放必然伴随着文化领域的开放.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国民被压抑太久的文化艺术渴求如洪水般全面爆发,中外文学、历史等各领域著作的爆炸式销量自不必说,以人民音乐出版社为代表的大众音乐出版创造了单品种累计销售数百万册的传奇.如该社出版的《外国名歌200首》《中华卡拉OK大家唱》等几种大众歌本图书累计销售达400余万册.正所谓“时势造英雄”,这是历史环境所造就的不可复制的奇迹.可以说,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直至二十一世纪初,是大众音乐出版迅速壮大发展的一段光辉岁月.  相似文献   

3.
李金慧 《出版科学》2010,18(4):54-56
当代图书出版对当代社会文化心理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成功、励志类图书的庸俗化出版培植了大众“成功至上”、盲目攀比的社会心理,在客观上使图书出版成为庸俗成功学的始作俑者;生活、健康、养生类图书的泛滥培植了大众扭曲的健康观念开口盲目攀比的生活理念,在客观上成为伪“生命科学”的缔造者;传统文化类图书的过分商业化出版培植了大众追求感官刺激,淡化核心文化、理性精神、哲学意识,以及游戏人生的社会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4.
自从世界上出现了因特网后 ,出版就不再是以前的出版了。网络出版冲击了传统出版、传统媒体的“把门”功能。网络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出版的“守门人”角色 ,文化精神产品的存在和传播有了更广阔的空间。传统媒体的“作者写稿 ,编辑审编” ,或者“记者采访 ,编辑筛选”的运作机制和模式 ,实现了控制出版产品“质量”的功能 ,这无疑是一件好事。同时 ,也形成了有力的主流意识判断标准和权威知识的认同标准 ,使得传统媒体不但具备精神产品的生产功能 ,并且担负着引导大众价值标准、决定出版取向的指导性功能。但如此一来 ,对于一些具有高度创意 ,…  相似文献   

5.
数字出版近年来一直是个热点话题.六七年前同行相逢必问数字出版做得如何了,一般都说正在“洗脑”;同样的问题,两三年前听到的大多是“已经想明白,开始转型”;当下几乎所有的出版单位都说,“我们有数字出版项目”.全国数字出版的微信群里,活跃的群员不时发布新产品信息,求合作、做推广,一看便知所在出版单位动作频频,风生水起.也有不少出版社长期悄无声息.若要问到底运营得如何,许多出版人还难有令自己满意的答案.坦率地说,目前数字出版已然进入到转型升级深化的阶段,两极分化初现.  相似文献   

6.
《出版参考》2006,(9S):4-4
李红强在《中国出版》中撰文说,畅销书其实是一种妥协的产物,是介于创造和传承、旧体制与新体制、精英与大众、主流意识与大众趣味、个性与群体、理想与现实、生命力与流行性之间的“中间物”,是这一系列文化元素的调和品。缺乏传统文化积淀和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畅销书,才情也许逼人,但光怪陆离的色彩时常超出接受者的承受限度;同时,缺乏信仰的情怀、细腻贴切的日常关切和记忆娴熟的表达形式,也许会“一月”甚至“一星期”流行,但生命力未必持久。  相似文献   

7.
我做出版工作,始于1972年,是年四十三岁,已“人到中年”了;是做了十四年艺术教育工作之后(刨掉“文革”期间六年“无业”),“半路出家”搞出版。而这一做,就没有中断过,迄今三十余年了。这既是我人生中新的工作阶段的开始,又是工作岗位的最后一站。由此,我把自己定位为出版人。可以说是亲历出版三十年。对我国新闻和出版事业都有过重要贡献的我的老领导陈翰伯,生前谈选拔干部时曾说过,宋木文没搞过出版,但让他管出版,对出版有好处。为什么说让我这样的人管出版,对出版有好处呢?我理解,这是一种信任,更是一种期待。这种信任和期待应该是得之…  相似文献   

8.
王克平 《大观周刊》2013,(3):116-116,100
如何在语文课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意识.许多教师认识不够。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对问题意识作用的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9.
跟上时代步伐──谈编辑工作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工作现代化是指编辑工作要跟上时代步伐,用全新的思想、理念和手段来从事编辑工作,使之达到现代化的要求和目标。一、编辑思想现代化这要求编辑具备超前意识、战略意识、竞争意识。1.转变观念。转变出版工作是“铁饭碗”的观念,树立竞争意识、忧患意识;转变“编书不管卖书”的观念,树立经营意识、市场意识;转变单一的图书出版观念,树立“大出版”的意识;转变“好酒不怕巷子深”的观念,强化图书宣传营销意识。2.确立战略思想,从战略高度思考编辑出版工作。(1)品牌战略。优秀的品牌向来都是巨型资产,是市场竞争力的重要…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业界对于出版“双重属性”的探究入手,分析出版的商品属性与文化属性以及文化派与产业派这两对矛盾产生的根源及背景,进而揭示矛盾激化的根本原因,并用经济学里“看不见的手”“看得见的手”原理对矛盾进行分解,将矛盾一分为二,即“精品出版与大众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与“大众需求与出版供给之间的市场供需矛盾”,分别对两方面矛盾进行阐述,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1.
南京大屠杀史研究成果的出版涵盖了学术出版、大众出版、教育出版和版权输出等出版范畴.其学术出版经历了由内部印刷到公开出版、由“险学”选题到“显学”主题的出版轨迹,成果最为丰硕;其教育出版与大众出版,从提高到普及,在化枯燥史事为可读文本,助推阅读记忆上升为国家—民族记忆方面做了初步探索;其版权输出,经历了由自发到自觉,从文化传播到价值认同的过程,“中华学术外译立项”“经典中国”“丝路书香”等“走出去”工程为南京大屠杀史研究成果海外多语种出版,提供了支撑,拓展了空间.  相似文献   

12.
出版社作为内容提供商,一向信奉“内容为王”,然而,出版产业化的结果却是畅销书、文化快餐和大众阅读逐渐取而代之,成为出版的主流和方向,内容的传统统治地位向“范式转移”大幅度倾斜。如果过多地关注图书策划成功的个案,并以此作为操作图书出版的标准答案,而忽略了行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和运行轨迹,则无异于缘木求鱼。可以说,像《谁动了我的奶酪?》或《把信送给加西亚》这样的出版奇迹,并不是一些偶然的成功案例,它们昭示了一种新的出版范式的来临。  相似文献   

13.
自媒体对传统媒体的挑战——以播客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媒体”一词,来源于2003年7月美国新闻学会的媒体中心所出版的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联合提出的研究报告,里面对“WeMedia(自媒体)”进行了明确定义,即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和新闻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世纪之交,期刊业如何进一步健康发展?这一问题已越来越迫切地摆在我们出版管理者的面前。作为期刊大省,辽宁如何以“强”胜“大”,将“优势”变为“强势”?本文试作剖析。在全国报刊出版领域,辽宁一向被认为是期刊大省。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比较符合实际的,在全...  相似文献   

15.
每月视点     
观察书界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经济学中“劣币驱逐良币”的定律,说的是在贵金属流通的货币制度下,成色好的金属货币会退出流通进入收藏,而不断流通的只是成色不好的金属货币。而如今的图书市场也有类似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坏书驱逐好书”。纵观当今我国的图书市场,炒卖之作、剽窃抄袭之作、应景之作、煽情之作太多,能启迪心灵、涵养智慧、引领大众迈向文明的太少。“坏书驱逐好书”的根子在图书市场本来的特点,以及图书市场在我国特有的运行规则。一个健康的出版产业和图书市场应该形成一种制度安排,使得大众搜寻好书的成本得以…  相似文献   

16.
在出版行业,人们对“机制”问题的议论颇多。有说“机制”不行,难以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也有说“机制”依从于“体制”,什么样的“体制”决定什么样的“机制”,换句话说就是现行的出版“体制”决定了现行的出版“机制”;还有说“体制”限制了“机制”,也就是现行的出版“体制”限制现行的出版“机制”先行等等。这些议论确实各有道理。一些出版单位也确被“机制”运转不灵困扰,或者说被“体制”限制着“机制”而不能很好地运转所困扰。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在我国出版界悄然兴起一种民营性质的出版群体,他们以××工作室、××策划室、××文化公司等名义,介入和参与图书出版活动,有人将这类“有干出版工作之实,而无出版社之名”的工作室,称之为“另类书业”或“影子出版社”。目前这类工作室全国究竟有多少,其说不一,有人估计有五、六百家,也有人说,“影子”大约为“实体”的10倍左右,这一估计,可  相似文献   

18.
观点摘要     
李瑞华:大众出版为何不能迅速地实现向数字出版的有效转型?译林出版社的李瑞华在《出版发行研究》撰文说:为什么大众出版不能像专业出版和教育出版,迅速地实现从纸质出版向数字出版的有效转型呢?这主要是由于大众出版商业和市场的属性更  相似文献   

19.
殷之 《新闻记者》2005,(8):38-39
1990年代初,当第一本定位于品位消费的杂志《时尚》出版时,大多数人的头脑中还没有“品位”这一概念。如今,几十种时尚报刊基本的主题都是倡导“品位”、格调,大众已经具有了相对理性甚至是超前的现代观念,其中包括:具有较强的投资理财意识:消费注重个性化和文化品位:重视教育、旅游和文化方面的消费  相似文献   

20.
一、网络出版的概念与特点1.对网络出版的概念的认识网络出版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的、能够被人们公认的概念。目前对“网络出版”的不同表述有:网络出版、网页出版(WebPublishing)、泛网络出版NetworkPublishing)、在线出版(OnlinePublishing)、联机出版、多媒体出版等。这几种称谓的内涵有共同所指,即都是指通过网络进行的数字出版活动,只是侧重点不同。有关网络出版的定义有诸多说法。“传播说”和“本质说”尽管表述不一样,但其依据是相同的,即都是从出版的本质和目的出发来界定网络出版,有人将“传播说”叫广义的网络出版,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