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不期而至的大地震打破了人们生活的宁静,引起社会各方广泛而强烈的关注.面对灾难,媒体在报道事实真相的同时,如何把人文关怀意识渗透入新闻报道,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提升传播品位,更好地发挥媒体自身的社会功能,是媒体在灾难报道过程中需要面对的永恒课题.  相似文献   

2.
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对受众和社会发展、对媒体自身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媒体正在努力将人文关怀融入到新闻实践当中.从1976年唐山大地震到2005年江西九江地震再到2008年汶川大地震,这三次火难报道的理念和形式的发展变化,体现出我国媒体人文关怀意识的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3.
在新闻报道中努力体现人文关怀是媒体的责任所在。网络媒体对汶川大地震的成功报道启示我们:在灾难报道中践行人文关怀理念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在5·12汶川大地震报道中,国内新闻媒体的信息传播,不仅公开透明,还很好地体现了人文关怀的意识。以人为本,尽显哀思在5·12汶川大地震报道中,新闻传媒首先把关注人放在了第一位。为了表达对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四川当地的主流媒体《成都商报》在5月12日当天就出了号外。  相似文献   

5.
在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之际,国内各种相关纪念活动盛况空前,各媒体也开展了许多相关的周年祭报道,这些报道始终贯穿着人文关怀理念.人文关怀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饶瑶 《新闻三昧》2008,(7):16-17
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对受众和社会发展、对媒体自身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媒体正在努力将人文关怀融入到新闻实践当中。从1976年唐山大地震到2005年江西九江地震再到2008年汶川大地震,这三次灾难报道的理念和形式的发展变化,体现出我国媒体人文关怀意识的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7.
在突发事件的采访报道中,人文关怀就是要在报道中维护人的尊严与权利、保障人身自由,体现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就是关心和爱护他人。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宏观上媒体要把握住自己的角色定位,认识到受众对媒体的角色期待,微观上则要在报道中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在青海玉树地震的报道中,国内新闻媒体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公开透明、客观公正,充分体现了媒体在突发事件的采访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8.
我们常常讲,新闻报道要体现人文关怀。一般情况下比较容易做到,但一遇到重大灾害,往往抢发新闻的热度压倒了人文关怀。人文关怀的核心就是尊重人的价值,从这次日本地震报道中媒体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到,有了这一核心理念,就能在受众和采访对象两个方面把握好人文关怀的度。  相似文献   

9.
人本价值的内涵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国内外众多新闻记者奔赴前线,及时报道救援进展情况.但不可忽视的是,少数媒体记者在对当事人的采访和报道中,将人本价值抛于脑后,缺失人文关怀,做出了有违新闻职业道德的事.  相似文献   

10.
人文关怀视野下的灾难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国内各媒体都第一时间公布了灾情的发生、发展状况以及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奋力救灾的感人场景,在客观、及时报道新闻的同时,还广泛宣传了灾害常识和自救方法,体现出强烈的人文主义关怀精神.唐山大地震时的那种"三多三少"的倾向得到改变,由于传统的灾难报道观念的束缚,我国的新闻媒体在灾难新闻的报道上往往存在这样的倾向,即多正面报道,少侧面报道;多报道领导,少报道群众;多关注群体,少关注个体.新闻中虽然也能看到党中央和各级领导对灾区人民的关怀,但这种关怀是一种政治关怀和物质关怀.考察这次地震灾难报道,人文主义关怀精神一直渗透在各媒体的报道之中.  相似文献   

11.
汶川大地震中媒体的人文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新利 《青年记者》2008,(16):70-71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在中国大地上,上演了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在救援过程中,社会各界均为灾区伸出救援之手.媒体亦表现不俗,在地震发生后,央视综合频道、新闻频道、国际频道等快速开办大型直播节目,纸质媒体更是设立专版,大版面关注灾情.媒体的持续关注,动员了各种社会力量,促进了救灾工作的展开.大量记者涌向灾区,含着热泪发回报道,表现了不惧危险的职业素养,也体现了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但是,在持续关注灾区的海量报道中,在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环境中,也有一些记者没有注意到在突发灾难报道中媒体应有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2.
宋艺 《新闻世界》2011,(6):30-31
传播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没有了人文关怀的传播将会失去其内在的精髓,只会成为死板、空洞的信息组合。但在追求报道新奇理念的催动下,在媒体——这个公众信息传播的平台上,人文关怀的报道精神正在逐渐被歪解和曲用,甚至遭到滥用。本文试从媒体人文关怀的误区表现入手,分析其成因,提出解决问题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3.
任冬梅 《今传媒》2009,(9):95-96
灾难性事件作为突发性新闻,其社会关注度极高,也是各家媒体竞相报道的重点."5·12"汶川大地震更是对国内媒体灾难报道的一次考验.灾难报道极易对受害人及相关人员造成伤害和二次伤害,造成社会的不安定.因此,灾难新闻的报道应该"以人为本",体现出应有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4.
侯森 《记者摇篮》2009,(6):20-20
虽然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已经发生一年了,但回想灾难发生之后,媒体速度之快,报道之全面,内容之深刻,是历次灾难报道中没有过的。但是,在众多报道中,一些媒体和记者违背新闻伦理、缺乏人文关怀的现象仍然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主流媒体对汶川大地震的报道,体现了人文关怀,以及以人为本和尊敬人、爱护人的理念。在体现新闻实质的同时,又恰如其分地展现了国际认可的人文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6.
在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其现实意义也是非常重要的,近年来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内容日益浓厚,本文试图将人文关怀在我国媒体中的体现进行分析,并且对新闻传播过程中对于人文关怀的误解进行了相应的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媒体在新的历史时期能够很好地定位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7.
余鹏 《新闻世界》2012,(2):143-144
媒体在对"杨武事件"的报道中,存在着伤害采访对象心理、侵犯受害人的隐私、进行道德审判等不足和失当。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和反思。同时,本文认为,从事新闻传播活动首先要具备人本意识,即尊重和平等对待采访对象,对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人"给予人文关怀,这既是新闻传播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由新闻传播活动的人文本性所决定的。新闻传播的人文关怀有利于新闻信息的获取,有利于媒体和记者良好社会形象的树立。  相似文献   

18.
在山西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报道中,作为主流广播媒体的中国之声,详细报道了矿难事故的发生、施救,获救矿工情况等.从中国之声的报道中,突发事件报道中的媒介角色,对于思考传播中传播者角色、受众心理诉求,尤其是风险社会中媒介传播的社会责任与人文关怀,都很有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9.
赵新利 《青年记者》2008,(11):70-71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在中国大地上,上演了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在救援过程中,社会各界均为灾区伸出救援之手。媒体亦表现不俗,在地震发生后,央视综合频道、新闻频道、国际频道等快速开办大型直播节目,纸质媒体更是设立专版,大版面关注灾情。媒体的持续关注,动员了各种社会力量,促进了救灾工作的展开。大量记者涌向灾区,含着热泪发回报道,表现了不惧危险的职业素养,也体现了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但是,在持续关注灾区的海量报道中,在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环境中,也有一些记者没有注意到在突发灾难报道中媒体应有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20.
人文关怀理念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越来越受重视,成为满足受众需要、树立媒体形象、倡导"以人为本"理念、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手段。文章分析了人文关怀对于突发事件报道的重要意义,研究了突发性报道应该如何体现人文关怀,并对突发事件人文关怀报道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