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隐喻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诗学》和《修辞学》中对隐喻做了系统的研究。当前,隐喻作为一种语言和认知现象,是语言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多种学科共同关注的问题。细心观察就能发现,隐喻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正如理查兹所说"我们日常会话中几乎每三句话就可能出现一个隐喻。"隐喻的语用分析即以日常会话中的隐喻为研究对象,从隐喻的使用角度来剖析其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考察比较论提出的隐喻发生依赖于相似性入手,指出依赖于相似性基础之上的隐喻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通过创造相似性实现隐喻的相互作用理论也面临难以克服的缺陷.为此,研究者提出了另外的解释隐喻发生的机制,文章选择意义解释途径与DTH模式解释分析了隐喻发生的机制,对这两种解释作出了评价.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探讨隐喻、语言与认知的关系。尤其是从认知语言学下的隐喻观开始,指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格,而是一种普遍的认知方法,存在于人类认识世界和自我的过程中,语言本质上是隐喻的。通过常见的概念隐喻的图示来揭示如何提高学生的隐喻性思维,减少在语言学习中对单纯记忆基础的依赖,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现将隐喻应用到一个更为人熟知的领域——广告,以此为切入点分析了隐喻在广告的语言层面,以及视觉、听觉方面突出的作用,从而使读者对隐喻及其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分工的知识含义及其在网络经济下的回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在对生产性知识进行划分的基础上,对分工与专业的知识层面含义进行了解释,并分析了分工与专业化在网络经济环境下的意义,认为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组织结构向企业集团和虚拟企业的演进并不是对分工思想的简单否定,而是在高层面上对分工的回归,这些新的变化否定了原有机械,固定的分工,代之以更加“以人为本”的柔性专业化。  相似文献   

6.
关越 《世界发明》2009,(9):48-48
我们看待央视改版,更多是关注新闻和政策层面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说.观众看中央电视台并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政策  相似文献   

7.
我曾经说过,教育问题主要不是教育的问题.而是教育系统之外的问题。当然,这并不是说教育问题就和教育系统没有任何关系。而是分成两个层面。[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认知科学中出现了一种被称为延括认知假说的新认知观。按照这种观点,人类认知嵌入其中的那个语境就是认知本身的组成部分,认知主体并不是传统认为的人类有机体,而是人类有机体与其认知环境要素共同构成的那个统一体。虽然这种观点对人类认知和智能提出的一些新看法颇具启发意义,也应该给予深入研究,但这种观点存在诸多理论误区,整体上并不成立,更不足以作为认知科学的新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9.
认知观给情报科学带来的新思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认知观点给情报科学带来的新思维:认为哲学不仅能被用来分析情报科学中的方法论问题。也可以用来分析情报科学中实际的理论;情报学认知观将用户视为产生于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人,因此,在情报检索中需要具有社会科学——认知科学的观点;情报学与认知科学具有强烈相关性,认为分类法不是无确定性质的理论发现.而是一种为某一活动而提供支持的结构。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70年代随着认知科学的兴起,隐喻不再仅仅是一种表达方式,而是一种认知机制,而隐喻语句中的预设恰恰揭示了深层语义概念结构。如何在预设的框架理论下研究隐喻语句的认知机制,不仅是前人所未尝试的工作,而且对隐喻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隐喻与科学     
文章基于科学修辞、发明、解释、表征等层面,对隐喻在科学中的功能及意义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12.
韩洪波  李婵娟 《科教文汇》2009,(16):279-280
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近几年技术哲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以前的学者多从二元分立的角度进行考察,提出了技术决定论、社会建构论和技术社会互动论。本文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将技术与社会看作一个整体来研究,提出了技术一社会整体论的观点。认为技术与社会不是二元分立的.而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系统整体,它们在起源上具有同时性,发展上具有相关性.终极目标上具有同一性。技术与社会不可能各自孤立存在,自主发展,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无缝之网”。  相似文献   

13.
通过借鉴社会学方法论中二元对立消解的思路,认为,作为个体层面的企业家社会资本与作为整体层面的企业社会资本之间,不是简单的单向代表或互不等同关系,而是内在贯通关系,并通过构建企业社会资本和企业家社会资本的贯通模型,对二者内在"经络"的架通作了尝试性研究.  相似文献   

14.
隐喻的研究在西方始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与《修辞学》,在中国可以追溯到先秦孔子时期。隐喻与诗歌有着深刻渊源,中外诗歌中都充满了隐喻的精彩演绎。本论文通过对中英诗歌及诗学思想的对比分析,旨在挖掘重审中西诗歌深层的隐喻思想,并从中西隐喻研究的脉络中梳理说明隐喻从诗学观到哲学观发展的共同走向;还以西方认知隐喻和中国比兴本质辨析为契合点,从一个角度对概念的隐喻性和心智的体验性这一西方体验哲学认知观的普遍性进行跨文化考证。  相似文献   

15.
林晓梅 《学会》2004,(7):19-21
笔者在本文中将环境法学的理念归纳为五个部分 :可持续发展、环境公平、生态正义、环境秩序和生态安全。同时笔者认为这五个部分不是互相孤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体 ,它们共同构成了环境法学的理念体系 ;并且这个体系是开放的体系 ,将不断充实并趋于完善。  相似文献   

16.
徐萍 《科教文汇》2010,(2):36-37
隐喻的研究在西方始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与《修辞学》,在中国可以追溯到先秦孔子时期。隐喻与诗歌有着深刻渊源,中外诗歌中都充满了隐喻的精彩演绎。本论文通过对中英诗歌及诗学思想的对比分析,旨在挖掘重审中西诗歌深层的隐喻思想,并从中西隐喻研究的脉络中梳理说明隐喻从诗学观到哲学观发展的共同走向;还以西方认知隐喻和中国比兴本质辨析为契合点,从一个角度对"概念的隐喻性"和"心智的体验性"这一西方"体验哲学"认知观的普遍性进行跨文化考证。  相似文献   

17.
认知的具身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随着认知的计算隐喻的局限和困境的加深,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在认知科学中具身化的观念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强调。具身化、情境性和生成的思想在认知科学中已经有了广泛的融合。具身认知的思想认为,认知不是一个先验的逻辑能力,而是一个连续进化的发展的情境性过程;身体在认知中之所以是核心的,是因为身体活动本身体现了推动认知发展的生存意向性。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内化理论、莱考夫和约翰逊的隐喻投射理论表明了身体活动是如何向高级认知发展的。目前借助动力系统理论,关于具身认知的神经建模研究也蓬勃发展起来。一个对认知更为全景的轮廓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穷其一生为之奋斗的根本宗旨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旧式的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化、机械化发展,人的本质不是抽象的,也不是片面的,而是具体的,现实的。人的发展也是涵盖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和制度层面的综合全面发展。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于发挥人的首创精神和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周萌 《内江科技》2010,31(5):58-58
隐喻研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探索,其重心已逐步由词汇语法层面向语篇层面转移。本文拟从语篇视角探讨隐喻的功能?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语篇策略,通过其自身的机制运作,将隐喻的蕴涵从源点域映射到目标域,使隐喻能够在语篇层面上延伸。隐喻在语篇层面上的延伸可以在语篇中形成系统的词汇衔接网络,并以此增强语篇的连贯性:概念域之间的互动在语篇中形成语块之问的映射关系,使语篇在结构上按一定的映射模式展开。  相似文献   

20.
两类技术动力模型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邢怀滨  陈凡 《科学学研究》2002,20(2):113-117
本文比较分析了当今在欧美影响较大的两类技术动力模型 :技术轨道 -环境选择模型和社会建构 /形塑模型。作者认为二者虽然都有效地实现了各自研究目标 ,但前者隐含的机械论式的隐喻使其难以摆脱内在的决定框架 ,后者则过于地方化 ,从而初步提出了从战略管理的中观层面构建技术动力理论的分析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