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西周春秋,是氏族世袭贵族统治下的早期国家阶段,周王、诸侯以及执政的公卿大夫都是世袭贵族。他们是靠血缘关系——氏族贵族,才取得政治地位的。  相似文献   

2.
英国在“光荣革命”后,世袭贵族全面控制了国家的政治权力,占据了全国25%的土地(世袭贵族仅占全英人口的十万分之一),形成了所谓的“贵族时代”,这个时代长达一百五十多年。工业革命完成之后,这种局面开始发生变化,但世袭贵族并没衰落。英国世袭贵族的衰落是从20世纪初开始的,到1998年世袭贵族在上院的天然议员权被取消,世袭贵族在英国退出了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3.
早期的人才选拔夏商时期,在君主左右任职的巫吏和宗室贵族,大都是世袭的,不过当时也有一些开明的统治者从下层社会中选拔人才,并破格委以重任。如:商汤任用伊尹,最终确立了商王朝的统治;武丁任用傅说,实现了殷商的中兴。伊尹、傅说两人原本都是奴隶,不属贵族。西周时期,大夫以上的高级官员依然是世袭,而大夫以下的低级职务则开始实行  相似文献   

4.
英国在“光荣革命”后 ,世袭贵族全面控制了国家的政治权力 ,占据了全国25%的土地(世袭贵族仅占全英人口的十万分之一) ,形成了所谓的“贵族时代” ,这个时代长达150多年。工业革命完成之后 ,这种局面开始发生变化 ,但世袭贵族并没衰落。英国的世袭贵族的衰落是从20世纪初开始的 ,到1998年世袭贵族在上院的天然议员权被取消 ,世袭贵族在英国退出了历史舞台。经过100多年的时间 ,在英国又完成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英国下院议员爱德华·伍德语) :废除了几百年来议会中以爵位世袭为传承纽带的特权制 ,代之以非世袭的议员…  相似文献   

5.
中国历史上的宗法伦理思想是统治者巩固和加强专制统治的重要思想武器.早在奴隶制时代,奴隶主为了对奴隶专政的需要,吸收和应用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的血缘组织,在西周时便形成了一套加强奴隶制统治的宗法制度.宗法,据《说文》释“宗”字说:“宗,尊,宗庙也;从宀,从示”.“宀”是屋宇,“示”是神主,本义是“宗庙”.由于近亲各家族都在一个宗庙里祭祀祖先,因此,这些家族合称为“宗族”.“宗法”就是家族共同遵守的各种法规,如家族的组织法和继承法等.宗法制所规定的等级和政治上的等级是一致的.奴隶主贵族把血缘关系的宗法组织发展为政治组织,作为加强奴隶主贵族对奴隶专政的手段.在宗法制下,宗族中分为大宗、小宗,周天子自称是上帝的长子,天下的大宗,最高的族长,政治上的君主.各诸侯国对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其国内则为大宗.王位和诸侯国君位规定由嫡长子世袭.奴隶主贵族之间的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等,也只能世袭,不得僭越.从血统上说,大宗小宗是兄弟,从政治上来说,又是君臣关系.奴隶制国家的天子以君长兼族长的双重资格来统治国家.这种宗法  相似文献   

6.
农业文学在周代进入了长足发展的时代。其标志是,周代是中国叙事性农业文学最辉煌的时代,与此同时,议论性的田园政治文学和田园抒情文学也在周代萌芽。农本主义和祭神文化是叙事性农业文学在周代能够流传并得以保存下来的根本原因。叙事性的农业文学包括农业史诗和农事诗。周代的农事诗又可分为贵族的农事诗和民众的农事诗两种。在本文的上篇里论述了周代农业文学的概况、《生民》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记叙农业发明和发展过程的农业史诗以及贵族农事诗的三大主题。周代农业祭把中的原始血祭场面、性放纵遗风、原始氏族遗风等上古农业风俗,较为典型地勾勒出周代农业存在和发展的原始精神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7.
关于春秋时代晋县的性质,学术界多认为是卿大夫的采邑.但从晋县主官不世袭和赋税受国家支配等情况来看,晋县当为国君的直属地.至于对卿大夫赏与县,是指委任其做县大夫,并非所谓的授以为采.由于县大夫能从所辖县邑的赋税中得到实际利益,所以卿大夫总是千方百计地争夺县的控制权.春秋后期,随着卿权向君权蜕变,晋县多落入卿大夫之手,但从制度层面看,这种变化无改于晋县为君主集权政治服务的政区性质.  相似文献   

8.
春秋时期,国君们与世卿争夺权力的斗争十分激烈。逐渐失势的国君利用各种力量与强势的世卿抗衡,嬖臣是国君为了维护君权所依赖的重要力量之一。嬖臣的出身来源比较复杂,社会地位较低,依附于君主。他们的出现,是周代宗法制和分封制松动乃至混乱的结果,也是下层社会成员向上流动的表现。嬖臣自身的局限性和国君力量的孱弱,最终导致他们的失败。  相似文献   

9.
中国到战国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已初步形成.国君作为地主阶级的最高代表,掌握着国家的军政大权,建立了庞大的官僚机构.这种官僚制度,与奴隶社会的世卿制度有本质的不同,它不是世袭相传,而是由国君任免,为此国君就需要对内外官僚进行严密控制,维持统一,监察制度遂应时而生.中国政治上的监察制度,是从君主利用御史开始的.御史是由史官系统发展而来的.它掌管外来使节的"献书",充当国君  相似文献   

10.
由于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讨论及东方专制主义论的传播,认为周代国家的政体是君主专制制度的意见,在我国史学界中占据着优势地位。但是,我接触有关周代历史的资料,觉得这种意见与周代的历史实际有很大的差距。我认为周代有天子和国君,却不存在君主专制制度。下面从几个方面来说明我的这一看法。一、宗法封建制不可能为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生提供条件周代的社会政治制度是宗法封建制度。这是根据宗法制实行分封的制度。它在“选建明德,以藩屏周”、保障“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等方面,有积极作用;在维护王权或君权方面却只有消极作用。它不仅没能巩固和加  相似文献   

11.
古书上曾说,做恶事容易,这犹如燎原烈火一样,无法扑灭,最后必然将大祸引到自己头上。在《左传·隐公六年》中,周朝的大夫周任就讲过这样的道理:“作为一国的国君,对待恶事应像农夫对待杂草一样,  相似文献   

12.
《诗经》中的宴饮诗是周代贵族努力进行华夏部族文化建设结出的丰硕果实,是周代贵族礼乐文明的重要内容,同时更是华夏民族文化史上的重要篇章。《诗经》宴饮诗具有歌颂、强化宗法血缘亲情,确立强化贵族阶级的礼乐制度及确立贵族的道德风范等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周代美学思想的等级特征及其衰落的原因,认为将美的事物纳入到等级体制之中是周代美学思想的重要特征。周代贵族的等级审美观念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服饰的形制、色彩及佩件的等级划分;射侯的文饰和射箭时乐曲的等级划分;乐舞规模的等级划分;席子质地、文饰的等级划分;棺椁美饰的等级划分。周代贵族等级美学思想的衰落是美的自然发展规律使然,也是贵族统治衰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托克维尔把贵族看作制约绝对王权、保障自由的天然屏障,但旧制度末年的法国贵族已经丧失了政治上的生气;特权等级观念、同政治生活和农民的隔绝使他们的权利和义务失去了平衡,使他们成为了社会的赘物;与此同时,绝对主义王权垄断了一切政治生活,锻造了一个人们日益要求平等的社会,但其代价是自由精神的丧失和空想政治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和为贵"是周代"礼治"社会的重要政治传统。"和为贵"在"出奔"中的体现包括:允许贵族出奔避罪、优待流亡者家属、招徕流亡者返国、为出奔者另立继承人等。"和为贵"之所以在春秋时期成为处理贵族出奔的重要准则,是当时国际环境、列国国内政治形态、社会盛行的亲亲之道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悠久,官吏管理制度发展得比较完备.尤其是录用制度,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都曾产生过重大影响.我国古代官吏录用制度,大体可按四个时期划分.一、先秦时期官吏的录用制度氏族社会初期,议事会成员一律平等,实行原始的民主制.据《礼记·礼运》载“选贤与能”.这里所谓“选”、“与”,是指民众选举首瓴领.夏商周时,大夫以上的爵们和官职都是世袭的,大夫以下的低级职务才由士(武士)来担任.选士的基本方法为“乡举里选”,乡是贵族居住区的行政单位,里是基层居民点.到春秋战国时期,群雄争霸,能否大胆使用人才成为各国兴衰成败的关健.为使用大量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各国相继废除了世袭官职的制度.除君主外,其他官职均不得世袭,由君主随时任命或撤换.  相似文献   

17.
<春秋榖梁传>主张为政以德,军事是在不得已情况下对政治的补充.<春秋榖梁传>主张会盟,互不侵犯.各种军事手段有高下的层次之分.国君要兴正义之师,要控制军队的调动大权,反对大夫专兵.反对战争中的非人道行为.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丈学史上最伟大的隐逸诗人,是魏晋风流的代表人物,苏轼是宋朝丈官政权下士大夫的形象代言人,他们处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人生际遇,却都有意无意地亲身经历了躬耕生活,本丈主要从政治上的失意、经济上的无奈、精神上的超脱三方面分析比较他们当时的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19.
由于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讨论及东方专制主义论的传播,认为周代国家的政体是君主专制制度的意见,在我国史学界中占据着优势地位。但是,我接触有关周代历史的资料,觉得这种意见与周代的历史实际有很大的差距。我认为周代有天子和国君,却不存在君主专制制度。下面从几个方面来说明我的这一看法。  相似文献   

20.
教师作为一个群体,从春秋到当下的演绎,始终挣扎在贵族精神与知识权力上,因为教师的原型就是贵族精神与知识权力。就像教育一样,始终挣扎在做人上。衡量一个时代的教师,就看这个时代的教师,身上还有几两贵族精神与知识权力;衡量一个时代的教育,就看这个时代的教育,有没有脱离开做人。当代教育,在教师和教育两个天空,都是阴暗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