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顿渐之诤"是公元8世纪发生于吐蕃的一次著名论辩,是汉藏佛教文化较早期的一次文化碰撞与交流。藏文文献中记载的"渐悟"一派的胜利,不只是因为其在大乘佛教教义方面的殊胜,还因其能够满足吐蕃佛教体系建立、发展的需要。另外,统治者基于对建立佛教体系及稳固统治地位的考量而做出的选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牟子《理惑论》是佛教典籍,但文中大量引用道家《老子》之语来解释佛教教义,并为佛教辩护,从侧面体现了早期佛教信仰者的老子观。牟子在佛教和中国传统道家文化中寻找异同点,从而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廓清障碍,这有利于揭示早期佛教对老子其人其书的认识特点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马克思哲学发展中,伊壁鸠鲁哲学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马克思早期记述了大量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和评论,涉及到古希腊罗马哲学的基本问题和精神实质。他的博士论文更是突出了伊壁鸠鲁哲学不同于德谟克利特的特别之处。毋庸置疑,马克思的这些研究为他以后的哲学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基本构架。因此,结合马克思早期对伊壁鸠鲁哲学的研究文本,我们试着从哲学的生活意蕴、人的本性及自由的论证三个方面探讨马克思对伊壁鸠鲁哲学的领会。从"哲学史"的层面,把握马克思对伊壁鸠鲁哲学的传承与超越,从而彰显马克思哲学的不朽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西方伦理学史上,伊壁鸠鲁首次建立了一个以感觉经验为基础,以追求个人的身体无痛苦和灵魂的无干扰为目的的快乐主义伦理学体系。边沁继承和发展了从古代伊壁鸠鲁到近代爱尔维修及霍尔巴赫的快乐主义思想,创立了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功利原则的快乐主义理论。本文试图通过对伊壁鸠鲁和边沁的快乐主义所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追求目标和本质特征分析,以便于更好地认识快乐主义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佛教自两汉时期传入中国,通过授经、译经等活动不断弘扬教义,宣传教理,在初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早期佛教教育的基本方法和形式,为以后佛教教育进一步发展完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在西方伦理学史上,伊壁鸠鲁首次建立了一个以感觉经验为基础,以追求个人的身体无痛苦和灵魂的无干扰为目的的快乐主义伦理学体系。边沁继承和发展了从古代伊壁鸠鲁到近代爱尔维修及霍尔巴赫的快乐主义思想,创立了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功利原则的快乐主义理论。本文试图通过对伊壁鸠鲁和边沁的快乐主义所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追求目标和本质特征分析,以便于更好地认识快乐主义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日本当代的"批判佛教"思潮对佛教教义进行审查,提出了"如来藏思想不是佛教"和"本觉思想不是佛教"两大议题.对这两大议题进行反审查的可能进路是:一是审查"批判佛教"将"缘起论"设为佛教的"基本教义",然后以此为"佛教标准"来判断"如来藏思想"和"本觉思想"不是佛教是否恰当?二是退一步,权且承认"批判佛教"将"缘起论"设为"佛教标准"是正确的,然后在这个大前提下来审查"如来藏思想"和"本觉思想"是否违背了"缘起论",是否是佛教?审查的结论是:无论在哪一条进路上,"批判佛教"的两大议题"如来藏思想不是佛教"和"本觉思想不是佛教"都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8.
大约在公元一世纪时,从佛教中分化出来的小乘佛教(即南传佛教)流行于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国,成为一支有影响的佛教教派。小乘佛教教义源于原创的经典教义,但在内容及教义阐释上,佛教的活动形式上都与大乘佛教有别。基本教义中将经典中的“四谛说”、“十二因缘说”、“三法印”等总括为“四真谛”、“八正道”的内容。与大乘佛教相比其教义更具有世俗的成份和唯物的哲学观。首先,小乘佛教在教义中并不把佛教宗教化,对释迦牟尼也没有神化,而是视为教祖、传教的老师。在教义中传述这位佛教始祖出生时并不把他提升为…  相似文献   

9.
在佛教传播过程中,各流派明显地背离释迦牟尼学说,抛开早期佛教的宗旨, 使教义庸俗化、简单化,并造出许多偶像加以崇拜,佛学的哲理思辨荡然无存。尽管各派佛教 自称佛陀的真传,事实上都是释迦牟尼学说的异化。  相似文献   

10.
在西方哲学史上,快乐学说的提出让伊壁鸠鲁背上了享乐主义的恶名。然而深入挖掘伊壁鸠鲁的世界,其快乐学说全面昭示出,真正的快乐不是享乐,而是直面人之生存的两难困境,在肉体与精神、动态和静态之间摆脱人之存在悲剧性的至善。  相似文献   

11.
伊壁鸠鲁以其丰富独特的伦理学思想名噪一时,成为古希腊“快乐主义”最著名的代表。哲学可以指导我们的生活,如果我们今天能以积极的、批判的态度对待伊壁鸠鲁的快乐论,它能对我们的生活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苦"观是佛经中极为重要的义理,贯穿在早期佛经的四谛观中,但是佛教传播日久,各派之间义理分歧,各自为是。《成实论》的出现就是因为当时的佛教学者不满于当时各家各派对佛陀教义的纷乱阐释,有心重新组织四谛的义理,显扬佛教的基本教义。而在它的苦观论述中,则是着重从受的角度来说明苦,即苦、乐、不苦不乐三受皆是苦因,乐受是假相,不苦不乐受亦是假相,真实的只有苦受。故,要获得佛经智慧,或者摆脱由三受引起的贪嗔痴等烦恼,需要对诸受作真实的观想,认识到诸受只是苦受,才能趋向泥洹。  相似文献   

13.
李艳萍 《文教资料》2010,(23):103-105
伊壁鸠鲁在西方哲学史上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究其根源就在于其快乐主义伦理学说的提出。本文作者倾向于认为他的学说是以治疗的哲学姿态对人本身及其灵魂生存状态的一次全新关注,而这种清新的哲学理论风格的形成与伊壁鸠鲁本人对于哲学及其功能的理解,以及人之本质的规定性是密不可分的。从这一点上来讲,伊壁鸠鲁快乐学说的出发点即为本体治疗和个体自由。  相似文献   

14.
由于当时希腊动荡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保持心灵的安宁成为皮浪的怀疑论和伊壁鸠鲁的快乐论共同的伦理目标,但是,作为两个相互对立的派别,虽然伦理目标相同,但达成这个目标的途径却大不相同,皮浪通过"悬置判断"也就是不做判断而达成,伊壁鸠鲁以其准则学和自然哲学为根据,达成他的伦理宗旨。  相似文献   

15.
佛像溯源     
有关佛像何时出现的问题,至今还没有定论。据近世纪研究结果,普遍都认为佛像是在佛涅 ▲后才出现。早期佛教注重的是佛教教义的把握和个人的实践修行,而不重佛崇拜。  相似文献   

16.
在战乱的古希腊,伊壁鸠鲁向往互为安全、互为利益的正义社会,从而追求自己精神安宁、幸福,物欲节制、简朴的快乐生活。这也是伊壁鸠鲁谨慎取舍的最终正义价值体现。  相似文献   

17.
<正>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距今已流传2500多年,包括原始佛教、南传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回鹘佛教等诸多体系。其中,"原始佛教"是对佛教创始人悉达多·乔达摩最初所创立的佛教教义的理解。汉唐以后,中印之间海陆交通联系不断增强,达摩东来、玄奘西去,文化交流日渐频繁,佛教不断融入中华文化内涵,"汉传佛教"由是而立,并最终形成了"佛道儒"  相似文献   

18.
英国法具有不同于大陆法的人性论特征,此等特征来源于伊壁鸠鲁哲学,此种哲学主张快乐主义并以财富作为达成快乐的手段。边沁继受伊壁鸠鲁哲学将之改造为功利主义,这种主义成为英美法的哲学基础,它以区分法律和道德为特征,故没有诚信原则、不要求陌生人见义勇为、允许高利贷。  相似文献   

19.
(一) 就佛教来说,佛陀释尊和后来的释迦如来的教义是相同的,但不能忘记菩萨的教义,大乘佛教中,菩萨教要比佛的教法饶舌得多。作为人间的佛陀是逐渐被理想化了的抽象面貌,佛教的教义,是释尊在前半生修行中得出的实践理论。  相似文献   

20.
伊壁鸠鲁生活在马其顿帝国统治时期,国家社会极其不稳定,不仅不能促进个人的幸福。反而带来生活的痛苦。这样的社会现实是他强调心灵快乐高于肉体快乐、只注重个人快乐而不关心社会福祉的人生哲学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伊壁鸠鲁的生活条件以及身体状况是另外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