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中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的“听得懂,不会做”现象,探讨其背后的本质原因,并提出“加强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性办法。最后,结合案例介绍一种培养元认知能力的具体方法——大声思维。  相似文献   

2.
物理教师经常能听到学生反映:“课听得懂,题不会做.”这种现象确实影响着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试图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探讨这个问题形成的原因.1 从“教”的方面分析从“教”的方面来说,课听得懂,主要是由于教师下了功夫,把课讲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教师重视基本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想方设法要把基本知识教好.教师明白,如果学生掌握不好基本知识,就谈不上运用知识去做题.但是,学生听懂了课,未必会做题.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相似文献   

3.
一、学生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上课听得懂,自己做题不会做”;“上课听懂了,可是下课就忘了怎么做”;“虽然我记住了那些公式和定理,可是在解题时我就是用不进去”,这是很多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的感受.  相似文献   

4.
听课和做题是中学生学习数学主要手段,有些学生觉得听懂了,但当教师讲完课,布置习题让学生自己做时,在实际解题过程中,由于学生自身的因素(如知识、能力、心理等)和题目中故意设置的干扰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往往会使解题在某个环节受阻,思维之翼难以展开,思维活动因而停滞不前,于是教师经常能听到学生反映:“课听得懂,题不会做。”这种现象确实影响着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试图探讨这个问题形成的原因及其克服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学生上课听得懂,主要是由于教师在备课与上课上下足了功夫,把课讲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听懂了课,但未必就会运用知识去做题.因为“听懂”与“会做”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首先,从“教”的方面来说.我认为,学生“能听懂课,不会解题”的原因主要反应在教师“以教定学”.教师在讲课时以自己的机械指令,过度牵制学生...  相似文献   

6.
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不仅“长知识”,而且“长智慧”。教给学生“怎样想”比告诉学生“怎样做”更为重要。因此,必须把思维习惯与思维方法的训练贯穿于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全过程,培养学生既勤于思考,又善于思考。我在教学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首先,讲授知识不满足于学生“听得懂”,力求使学生“想得懂”。这是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根本途径。我主要从三个方面改进教学方法: 第一,指导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让他们自己  相似文献   

7.
戴广明 《考试周刊》2013,(7):136-137
<正>新《物理课程标准》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放在首位。要求物理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让学生"听得懂、记得牢、讲得明、问得出、用得活"为目的,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研究,  相似文献   

8.
浅谈学生“一听就懂,一做就错”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立 《物理教师》2010,31(8):14-16
物理学门一门实验性、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学好物理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实验能力和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平时,笔者与学生交流中,学生普遍反映:“物理学科形象生动,贴近生活,上课听得懂,就是在课后做题时无所适从.”如何解决学生“一听就懂,一做就错”的困惑,已成为教学中迫在眉睫的问题.本文将就这一现象的成因从教师、学生这两个方面做简单的分析,并提出笔者通过教学实践获得的一些对策,与同行分享.  相似文献   

9.
葛云标 《教育艺术》2002,(12):44-45
现代教学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 ,有阅读教材能力的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比缺乏这种能力的学生学习质量要好得多。数学家张广厚在给母校同学作报告时特别提出 :“只做题 ,不看书 ,是学不好数学的。”阅读作为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的重要途径 ,初中数学教师激发和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习惯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学习数学这门内容抽象、推理严谨、计算精确的学科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呢 ?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  相似文献   

10.
大学“金课”之“金”,不在于课程资源的丰富或者是满足某些外在的评价标准,而在于能够让大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深度的学习。深度学习需要重视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感受,即课堂“感知”,只有让大学生“感知”良好的课程,才能称得上“金课”。要实现大学生的深度学习,大学教师应提供高质量的课堂讲授,“讲得好”既是学生对大学教师提出的起码要求,也是大学“金课”的重要特征。大学生需要理解学习的过程,从而在新学知识和原有经验之间建立起密切联系,使知识不是被教师从外部“灌输”的,而是从自身经验中生长出来的。同时,要让学生收获到未来学习或研究的基础,而并非片面地强调“过程重于结果”,只有当大学生在课堂获得有效知识的同时,才能获得良好的主观感知,认可这门课的“含金量”。  相似文献   

11.
小学数学中值得一试的“说数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保国 《成才之路》2009,(26):44-45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但要引导学生“做数学”,更要教会学生“说数学”,这是让学生将自己做数学的思维过程用语言系统地表达出来,培养了学生动口、动手学数学的能力,使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结构和学习习惯在“说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的成长、发展和延伸。  相似文献   

12.
在复习备考中,做练习成为学生最主要的学习内容。信息时代,各种教辅资料铺天盖地;网络中的各种试题应有尽有,随君挑选。有经验的老师都明白:题目是永远做不完的,不能“捡到篮里的就是菜”。如果总是老师负责出题、改题,学生只能被动做题、纠正,久而久之,学生必然会不胜其烦,常常是“时间花了不少,能力没长多少”。我们何妨让学生自己命题?  相似文献   

13.
传统教学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让学生“学会”上,因此注重的是大运动量的辅导和做题,不太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导致很多学生学习虽然非常刻苦,付出的精力很大,但学习成绩不够理想,甚至很多同学厌学。因此,我们必须注意加强教学改革,不仅“授之以鱼”,而且“授之以渔”,重视学习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行了解学习的门径,自己掌握进入知识殿堂的金钥匙,这样学生才真正学会学习,也才会爱好学习,才能够真正“学会”。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善于将学生的“学会”变为“会学”。  相似文献   

14.
王莉 《中学教学参考》2012,(16):104-104
对于很多老师来说,“做题”就等于“学习”,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大搞题海战术,弄得学生苦不堪言。不仅老师,不少学生也认为做的题越多就代表白己越勤奋。可是为什么有些学生一刻不停地学习,英语水平也并没有提高,而有的学生看似做题不多,英语成绩却一直保持遥遥领先呢?因为,“做题”其实并不等于“学习”。  相似文献   

15.
一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学生分成两组,做同样的数学题。对笫一组的学生,每傲出一题奖1美元,而第二组的学生不管做得对与错,不给予奖励。实验观察到第一组的学生做得又快又好。实验结束后,有一段空闲的时间,学生喜炊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猜猜看,在这种情况下,哪组会有更多的学生继续做题?我想,会有不少的人选择第一组。实验结果却正好相反,第二组做题的学生更多。这说明了什么呢?“过多的外在表扬和奖励,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6.
<正>深度学习可以从学习态度、学习跨度和学习程度三个方面来理解,把握好这三个"度",有助于深度学习的发生。一、学习态度: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深度参与。教师要善于唤醒学生的学习潜能和诉求,让学生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欲望,并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情境中,深度参与各种认知活动,用情专注,主动作为。深度体验。体验是一种学习和认知,也是一种能力和素养。深度学习,需要学生的深度体验。  相似文献   

17.
沈金城 《考试周刊》2013,(83):132-132
在高中各理科科目中,物理是相对较难学习的一科,学过高中物理的大部分同学,特别是物理成绩中差等的同学.总有这样的疑问:“上课听得懂,听得清,就是在课下做题时不会。”  相似文献   

18.
在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探究性学习指的是让学生思考做什么,怎样做,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的现成结论。这就告诉我们:探究学习的教学过程就是让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教材中包含的未知因素,通过“学、问、思、探”等方式,去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知识获得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相似文献   

19.
赖传国 《考试周刊》2009,(21):135-136
在高中理科各科目中,化学是相对较难学习的一科,大部分学生,特别是化学基础不好的学生,总有这样的疑问:“上课听得懂,听得清,就是在课下做题时不会。”这是个普遍的问题,值得化学教师认真研究。在化学教学中,化学教师应在研究教材、研究大纲、研究教法、研究学生的基础上,着重研究符合学生心理特征与个性特征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想学、会学,学得主动、积极,知识掌握得扎实、灵活,并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良好学习习惯。下面就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谈一些看法,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为学生扫清学习道路上的障碍.因此教师设计的教案应最大限度地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从传授知识方面来讲这无可厚非,而且非常必要,但在素质教育的今天,从学生的一生发展来考虑,能力的培养则更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设立“陷阱”让学生“掉”进去,再设法“走”出来,让他们在吃堑中长智,在摔倒后爬起,无疑对他们能力的培养、学习意志的磨炼都很有益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