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西方后工业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之间存在着同质性和"互文性",大众文化是历史叙述的后现代文本。作为一种话语,后现代主义在消解了现代主义中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二元对立结构后,成为一种以大众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作者从哲学基础、美学倾向、艺术追求、文化态度和价值立场五个层面考量,认为后现代主义无疑是一种大众文化的辩护理论。  相似文献   

2.
马婧 《考试周刊》2012,(6):34-35
后现代是一股源自现代主义但又反叛现代主义的思潮.它与现代主义之间是一种既继承又反叛的关系:是一种源于工业文明、对工业文明的负面效应的思考与回答,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感觉丰富性的死板僵化、机械划一的整体性、中心、同一性等的批判与解构,也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形而上学的在场”、“逻各斯中心主义”等的批判与解构。  相似文献   

3.
老舍作为30年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曾享有"现实主义大师"的美誉,其作品高度的现实性与民族性让人不由得产生了一种老舍似乎与西方现代主义绝缘的错觉.但实际上,老舍不仅对现代主义不陌生,反而和现代主义有着多层面的结缘方式.纵观老舍的创作,我们可以发现,不仅是在文艺理论上老舍与现代主义结有深厚的缘分,其作品对现代主义也有着精到的借鉴和出色的运用.本文试在分析老舍1929-1937年小说创作的基础上,挖掘出渗透于其中的形式技巧与意识内涵两方面的现代主义元素.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对现代主义成人教育理论与后现代主义成人教育理论进行比较与反思的基础上,认为成人教育应该走一条"在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的道路.笔者仅就成人教育知识观问题作一些宏观诠释,以超越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成人教育知识观.  相似文献   

5.
当代榜样教育的困境与对策——后现代主义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榜样与榜样教育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发生于欧美,并于70与8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艺术、社会文化与哲学思潮。其要旨在于放弃现代性的基本前提及其规范内容。在后现代主义艺术中,这种放弃表现在拒绝现代主义艺术作为一个分化了文化领域的自主价值,并且拒绝现代主义的形式限定原则与党派原则。其本质是一种知性上的反理性主义、道德上的犬儒主义和感性上的快乐主义。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对现代主义的反思,在对榜样教育的反思问题上,给我们不少启示。后现代主义榜样教育的理论基础是“仿真”,仿真(Simulacra,也译作“模…  相似文献   

6.
从现代主义赖以产生的社会基础和文化背景的角度对现代主义在中、西方的命运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由于现代主义赖以产生的社会基础和思想文化背景的缺失,导致了现代主义在中国的乖蹇命运.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主义是二战以后出现的一种文化观和审美观,它是现代主义的发展和继续,后现代派文学在创作原则、创作题材和创作形式等方面,与现代主义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又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8.
在坡的作品中,背景是最为重要的要素.它是达到某种"统一效果"的先决条件,同时,它还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在现代主义语境下,坡所营造的"封闭的空间"呈现出一种"墙"的意象,象征着现代生活中人们无法克服的种种困境.  相似文献   

9.
现代主义的热潮涌过之后,又陆陆续续地有诸如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权主义、新历史主义等新的浪头扑面而来。人们再没有时间与智慧留给现代主义。所有有关现代主义的话题也随之成为过眼云烟。然而,我们发现,后现代主义也好,新历史主义也好,还是其他甲乙丙丁 ABCD 的主义也好,对它们的认识,仍然都不时地要回到现代主义这一"老"话题上来。本文试图从创作方法这个角度,对现代主义文学创作进行分析,以期求得对现代主义的更深认识。  相似文献   

10.
作为对现代主义的一种超越与反叛,后现代主义以其反基础、反理性、反本质主义的态度充斥并影响着各个领域。就服饰艺术来说,自20世纪70年代直至当今,伴随着服饰设计多元化的态势,当代服饰艺术的发展也呈现出明显的后现代主义特征,主要表现在解构主义、折衷主义以及黑色幽默等方面。对于中国服装界而言,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时,不断吸收外来服饰文化的长处,才能创造出富有东方神韵的现代民族服饰。  相似文献   

11.
艾伦·金斯堡的名字常常是和"垮掉的一代"、"后现代"等字眼联系在一起的。从文学史角度看,关于金斯堡与浪漫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之间的联系的提法甚多,针对金斯堡和现代主义的联系却少有人关注。倘若不把后现代主义看作"后期的现代主义",金斯堡看似颇具后现代性的诗歌艺术实质上体现了现代主义的认识论。金斯堡与现代主义的联系不仅表现在他与意象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关联上,还表现在现代主义的失望但不绝望的探索精神上。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中国文学是一种以现实主义思潮为主体的近代文学。20世纪中国文学虽然也接受了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但这种影响的发展与背景都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巨大差距。诗歌的现代主义倾向似乎大于小说与戏剧,故常被人们用来横向比较。然而中国的现代主义诗歌则是在思维不到位的前提下问世的,取形似而弃神同,最终只能使我们意识到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对于现代人文意识的主观排斥,严重阻碍了中国诗歌的现代化进程。现代主义,将是21世纪中国文学的追求。  相似文献   

13.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许多主张与后现代主义不谋而合,但是两者的哲学基础不同,基本观点也大相径庭.后现代主义挑战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概念,认为"意识体验"、"潜能"和"自我"等概念是社会建构的产物,是一种话语范畴,而不是一种精神实在.后现代主义也挑战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个体主义倾向,主张从个体理性转向公共理性,从个体自我转向关系的自我.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人本主义心理学在科学观和方法论方面出现了一种释义学转向,并在一定程度上开始接受社会建构论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五四"以来的中国现当代小说对欧美文学思潮的借鉴是积极的、主动地吸纳,"有意味地模仿"。文学作品中隐含的国家民族主义的权力话语欲望,使西方文学中作为主体的个性意识在中国现当代小说中被民族意识所遮蔽,现实主义成为主要思潮。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借鉴,是现当代小说现实主义主潮中的一种变奏,它的消长起伏隐喻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现代意识。欧美文学思潮渗入的阶段性特征,展示着20世纪中国文学在开放语境中的自我丰富与文化断裂。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4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诗歌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九叶诗人"之一穆旦则是重要代表者.他的诗歌从主题到体式都充溢着一种鲜明的现代意识,既有可贵的社会价值,更有永恒的艺术价值,达到了社会和个人、功利与艺术、时代与自我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梳理威廉斯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剖析威廉斯关于现代主义的分析逻辑和体系:现代主义的实质是人类控制性行为模式的极端化,传播技术作为现代主义的重要文化形式成为控制性思维转化为控制性行为的催化剂,而威廉斯以"与邻为善"为原则建构起来的共同文化为困境中的现代主义指明出路。  相似文献   

17.
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对“真实”的不同认知,体现着二者对文学本质属性和涵义的不同诠释。由此形成的20世纪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对立与交融,反映着20世纪独特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8.
詹姆逊是晚期马克思主义的领军人物,<单一的现代性>标志着他介入现代性论争.詹姆逊坚持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一文化特征的判断,对现代性和现代主义实施了有力的意识形态批判,认为"现代性的复兴"是晚期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神话.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已然是一个既成事实。它试图表现出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和超越,但其"不确定性"内涵和创作仍然孕育于现代主义之中,还不足以意指一个新的"现实"或"世界观"。本质上,它与现代主义是并蒂共生的统一体。后现代主义作家唐·德里罗的文学创作向现代主义、甚至向传统叙事回退的态度,典型地表明:后现代主义作家已有的创作实绩和作品本身体现出的精神指向,尚不足脱离现代主义自成一统,一定程度上仍在现代主义的范畴之内,不过是现代主义文学内部一个分支的继续。  相似文献   

20.
余秀华诗歌之所以能够在当代诗坛脱颖而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其诗作中自觉涌动着的现代主义质素。本文主要通过对余秀华诗歌中痛苦与希望交织的悖论语言、一首诗力图抵达一个小剧场运动的张力与深度、对"自为"存在的向往与追求等进行分析与探讨,希望能够为当代的诗歌研究提供某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