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隐藏在温情背后--《社戏》与"救救孩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的小说《社戏》并不仅仅是一篇充满温情的简单抒情美文,作者出于对儿童问题的关注,从“幼者本位”出发,运用高明的对比手法,通过描写一个远高尘翼的理想社会,塑造一系列天真活泼、纯洁自然的儿童形象,来意出他“救救孩子”的呐喊,有助于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探讨鲁迅的儿童观。  相似文献   

2.
冰心与叶圣陶早期小说中的儿童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冰心在早期的小说创作中,塑造了一系列“问题儿童”和“天使儿童”,这些儿童形象的个性是消隐在他们所承载的社会问题或理想宣言之后的,具有概念化的特征。叶圣陶也同样在早期小说创作中,寻找寄寓在儿童和妇女身上的作为“世界的精魂”的“爱、生趣和愉快”。相比之下他更忠实于现实,他将童心作为自己人生的安慰,为生存寻找一点烛火。冰心与叶圣陶的成人文学中的儿童形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五四”发现儿童、关注儿童艺术地再现儿童的特有文学风貌。  相似文献   

3.
鲁迅和周作人对儿童都充满了炽热的爱,这与他们性格中纯真的"赤子之心"有密切关系,但他们爱的方式不同,爱的内容也不相同。鲁迅对儿童采取不逃避、不掩饰态度,有赞赏,也有批判;周作人对儿童爱的方式是从理论和理想出发,在虚构儿童的世界寻找精神的平衡、心灵的慰藉。  相似文献   

4.
嵇康的人格重在作为一个主体的“人”的自觉意识,他把人与人生作为审美的对象,将人生审美化、艺术化了,审美人格构成他主体人格的第一个层面;他崇尚自然、具有反抗意味的放达通脱、任性任情的个性构成他主体人格的自由层面;他的理想人格———“君子”形象既有道家的玄远、自然的理想色彩,又有亲切的人间气息,他以现实人生实践着自己的理想人格,使玄学精神有了可实践性。嵇康是魏晋时代“人的自觉”与“艺术的自觉”的一个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一生未专门创作儿童文学作品,但其笔下的儿童形象却参与了五四时代现代文学史对“儿童的发现”。过去研究鲁迅作品的诸多著述研究重点是鲁迅笔下的农民和知识分子形象,而忽视了鲁迅作品中大量儿童形象。中学语文教材选用鲁迅先生的作品不少,其中许多涉及儿童形象。鲁迅关注儿童、了解儿童,他作品中的儿童形象,具有深厚的文化蕴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绝不是农民形象和知识分子形象的陪衬,而是与农民、知识分子形象鼎足三分的重要一类。鲁迅一向认为将来是“子孙的时代”。“童年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看  相似文献   

6.
人道主义思想是鲁迅、周作人思想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兄弟俩的人道主义在各自的人道主义具体内涵,人道主义理想,人道主义实现方式和人性观等方面呈现小同大异的特色,比较他们的人道主义可深化对“鲁迅精神”的理解和对“周作人道路”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既为人也为己的人生,必然拥有“人生中最伟大的东西——爱与友谊”。而“爱与友谊”则在入际与性际之间展开,鲁迅与茅盾自然也不例外;一切内在与外在的追求都是为了充实人生,鲁迅与茅盾也由此成为真正的“人生派”。从“为人生”包括也“为自己”的“人生”角度来看鲁迅与茅盾,可以更真切地走近他们的人生世界和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这对理解他们的个性和文学,辨析他们的异同、关系和遗训也会有所帮助。论文主要从交友和婚恋这两个人生基本主题,来考察和理解人生场和文学场上的“人生派”鲁迅与茅盾——说到底人们关注鲁迅与茅盾,也是为了建构今生今世的人生世界。  相似文献   

8.
周作人自称“半是儒家半释家”,明白道出其受佛教文化影响,周作人喜爱佛教戒律,因为佛教形式戒律与儒家所讲的“礼”有会通之处,又与周作人艺术的人生观相契合,周作人的“疾虚妄”,周作人的苦乐观,都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佛教文化的积极因素,佛教文化在周作人的艺术和人生中意义重大,它体现了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文化背景上对佛教文化的批判继承。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野草》与夏目漱石的《梦十夜》都存在“悟”的问题.鲁迅和夏目漱石一生都拒绝物质享受,简朴生活;他们的思想可以看做是对人生思想的批判继承.他们虽然都没有达到人生“悟”的境界,但也显示他们都己看透人生本相.看透人生本相赋予鲁迅“战士”的性格,赋予鲁迅不为名利所动的坚定立场、看穿一切的洞察力以及独特的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10.
左玮 《现代语文》2007,(10):44-45
周作人和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坛上的两位大家,他们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两人迥异的人生观和人生姿态却使他们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本文侧重从周作人和鲁迅的人生历程,并结合对其作品的剖析,揭示两者其内在相异的精神结构和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