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8 毫秒
1.
知识观的转型与课堂教学改革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现代教学是一种以培养、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旨归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随着传统知识观向后现代知识观的转型,课堂教学将会出现一系列的重要变革,具体表现在:在教学目标,从知识接受走向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从事先预设走向动态生成;在教学内容上,从分科走向综合,从体系化走向结构化;在教学过程中,从认知活动走向交往活动,从对象性的主客体关系走向主体间性的意义关系。  相似文献   

2.
吴玉军  程晓云 《天中学刊》2004,19(1):116-120
知识观的演变与教学评价的变革,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由于现代知识观确立了知识的客观性、普遍性、中立性,排斥非理性在认识中的合法地位,使得评价出现了一元化、单向度的特点,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得不到张扬,内在的丰富情感得不到理直气壮的表现。后现代知识观是对传统知识观的绝对性、无限性和精英气质的扬弃,体现着后现代知识观对差异性、多样化、宽容性的理解和把握。后现代知识观认为.教学评价的理念应该重新进行调整:从结果取向到过程取向;从一元化取向到多元化取向;从工具取向到意义取向;从封闭性走向开放性。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建立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新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体现了教学评价的下列走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过程与结果并重;教师评价、家长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作文是一个令教师头痛、学生生厌的话题。教师怕教、学生怕写,这已成为当前作文教学中的一个普遍现象。目前,中小学作文教学改革正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新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层出不穷,作文教学研究成果空前繁荣;另一方面,学生的整体作文水平并不令人满意。这是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作文教学的新策略可从作文教学的价值观、本源观、主体观、序列观、思维观、评价观这六个方面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4.
“五观十信”是在贯彻落实马克思“人学观”、毛邓思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中国梦”中,以突破人类极限思维的勇气,运用幻化意化物化等创新思维,历经十几年几百名走向成功的学生采取循证研究和循证实践的科学方法经实践成功验证的价值创新成果;以“本源观”开启灵智,运用五观凝聚的新观念大智慧,穿越时间与空间的禁锢,寻找原点所在“大道”的本源。有力证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科学真理性。  相似文献   

5.
生活化:作文教学本色的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从“立意本源”走向“生活本源”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束缚,作文命题都是教材或教师预先设定的,作文教学就是指导学生围绕确定的中心去寻找或编造生活素材,这也就是所谓的“立意本源”。正是深受“立意本源”的影响,所以导致学生的习作被异化为精神的侏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中小学作文教学低效、无效甚至反效饱受诟病,其关键问题在于教师队伍的作文教学观出现偏差,对作文教学的意义、作文教学中教师角色的担当、作文教学行为的策略实施以及作文教学的学科主体等方面存在认知迷乱。基于此,提出作文教学由割裂走向连贯、由一科走向多科、教师由旁观走向在场等主张,以实现作文教学的系统性、综合性和示范性。  相似文献   

7.
高士军 《成才之路》2012,(29):11-11
语文教学长期以来陷入“高耗低效”的状况,这种状况很大程度是当前语文教学仍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只看语文分数不看语文水平,只看语文成绩,不看语文能力,只看作文字数,不看作文内容。要想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我们就必须牢固树立“大语文”观,以学生获得更好的身心发展为基点的,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美好健康的情感与心理认知、完善和提升学生的自身人格与人文修养。根据我个人教学感受,要树立大语文观,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8.
一、从“立意本源”走向“生活本源”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束缚,作文命题都是教材或教师预先设定的,作文教学就是指导学生围绕确定的中心去寻找或编造生活素材,这也就是所谓的“立意本源”。正是深受“立意本源”的影响,所以导致  相似文献   

9.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是我们作文教学中的瓶颈。样卷显示,学生审题错误在于没有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主要表现为:联想旧材料,思维出现先入为主;出现局部性思维,缺少系统思维观;缺乏导引性思维过程,直接展现思维观点;不善于用草稿纸记直觉思维。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采取应对措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思维习惯,有效提高语文的平均分。  相似文献   

10.
胡正怡 《化学教与学》2023,(1):26-30+44
以化学史为主线贯穿整节课,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基于化学史展开“水的组成”的研究,引导学生建立化合与分解两种认识物质组成的思维模型,建构“元素观”“微粒观”等化学学科核心观念。在高品位的主题下,渗透学科文化。并提出本节课的化学史教学、实验教学以及模型教学等方面的新思路,融入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11.
假如批评语文教育已沦为“学生的桎梏”一说能够成立,那么作文教学在禁锢个体的灵性思维和创造活力方面表现尤甚。传统作文教学片面强调立意,即预先设定一些通过语言表达的、必须恪守的机械理念,抹杀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得学生作文主题轻浅化和庸俗化,颠覆了作文教学的本源,从而造成了整个作文教学的逐步瘫痪。近年来,语文教学界不断发出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源的热切呼声,  相似文献   

12.
当前的作文教学必须做到人文合璧,让学生写出悟性,释放灵性。为此,在作文教学中要实现由“重文轻言”向“重言轻文”的重心转移,加强小组合作,更新作文的评价观,并认真审视和高度重视作文与育人的关系。如果少一些“套路”、“模式,”多一些性灵和真善美,作文教学就会走上一条反璞归真、人文合璧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思想品德课,不能让学生为考试去死记硬背书本上枯燥的理论。思想品德教师必须心中有"人",回归"人本",给学生以充盈的人文关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和教学观,以先进的、科学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4.
新课标指出:作文教学要渗透鲜明的人文性、时代性、实践性和科学性,其中一个主要精神,就是倡导学生作文的个性化,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思想境界和较高的审美标准.世界是多元的、五彩的,我们的作文也应该是开放的、创新的、快乐的.个性化作文就是要发展生命,发展智慧,发展个性.作文个性化的思想精髓就是"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基于此,我在作文教学中以生活为本源,以课堂为轴心,以写作兴趣为先导,以个性的展示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主线,以习惯养成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为终极目标,动态地将个性化的作文教学、个性化的作文思维、个性化的作文言语等有效地整合起来,从而取得个性化作文训练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5.
浅论现代课堂教学的新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课堂教学的新观念应当是:以当代认知心理学的教学观为基础,审视传统课堂教学观的不足,在当代认知心理教学观的指导下结合素质教育的实践并加以创新;以系统方法论作为现代课堂教法观的灵魂,形成系统认知的教法观;以现代教育技术媒体为载体,在利用、开发和优化组合媒体功能中,引导学生认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相似文献   

16.
小学学段是培养学生作文思维的初始阶段,无论是生活、思想的积累还是语言的积累,都是至关重要的基础建设阶段。因此,作文教学要抓住小学学段作文培养这个关键期。小学学生作文健康的成长,需要教师确立恰当的作文评价观。小学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需要教师实施得当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7.
黄婷 《辽宁教育》2023,(11):28-32
语篇是英语教学的主要载体,是开展思维型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托。英语学习活动观为语篇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发展提供了有效路径。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教师可以在语篇教学中通过开展“学习与理解—应用与实践—迁移与创新”三个层次活动,引导学生逐步从基于语篇的学习走向深入语篇和超越语篇的学习,实现逻辑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与创新思维的提升,促进能力向素养的转化。  相似文献   

18.
不是所有的作文教学都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发展学生的写作能力。科学的教学观指导下的作文教学,能以学生为主体,张扬学生个性,这样的作文教学方能产生正效应。因此,更新作文教学观念,呵护学生作文的个性是当今作文教学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郭根福 《四川教育》2002,(12):38-39
习作教学的价值观:从人文分离走向人文合一《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一次提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语文教育界思想解放的重要成果。我认为,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就习作教学而言,就是要让学生明白“写什么、怎样写”;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就习作教学而言,就是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而写、将会怎样去写”。这两个问题是构成完整的习作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习作教学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问题,实质上是作文与做人的关系问题,两者的辩证关系应该是“为做人而作文,以做人促作文”。也…  相似文献   

20.
与计划经济相匹配的高校教研室固守"机构观"的传统思维,组织形式缺乏开放性与灵活性,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因此,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视角,解析我国教学基层组织的现实顽疾及其成因,从"机构观"走向"功能观",以整体规划设计为起点,以教研协调发展为支撑,以教学质量提升为原则,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探讨我国高校教学基层组织建设的改革与实践,无疑有助于深化和创新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促进创新团队建设和杰出人才培育,最大限度地释放教师的学术潜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