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单元突破口 本单元由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德的《最后一课》、余心言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和孔子的《论语》(六则)组成。内容上都跟读书有关,前三课记事,反映读书生活;后一课记言,语录体,谈读书的态度和方法。除此而外,本单元的课文还有一些共同点和不同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记叙文,《最后一课》是小说。两文都采用了第一人称“我”作为叙述的角度,都是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我”是整个事件的经历者和见证人。两文都写了有关读书的生活片断,  相似文献   

2.
最近,有幸读到《当代教育家教育智慧》这本书,细细品味着李希贵老师的教育智慧,我为书中先进的教育理念、观点、方法、做法所触动。学习中让读书滋养心灵。高尔基说过:“凡是我所有的好东西,都要归功于书。”我国也自古就有“读书改变命运”的说法,李希贵老师的人生历程或许能作为这些话的印证。从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到松下幸之助的《经营人生的智慧》;  相似文献   

3.
你为谁读书?     
上初二的儿子刚学完一篇《为中华崛起读书》的课文,教师依葫芦画瓢,要求同学们也写一篇《我为XX读书》的作文。儿子告诉我,班里同学的读书观五花八门:有写为家长读书者,有写为将来找个漂亮女孩读书者,有为考大学读书者……儿子写的是《我为生存而读书》。我认可了儿子的读书观,也未贬低他的同学那些并不“高尚”的读书观。作文者,实话实说也,何必“低俗”时却伪装“崇高”?几天后,儿子大呼上当,说老爸的话不可轻信,原因是凡庸俗的读书观,不论行文如何入情入理,一律给了不及格。教师要求大家写成“我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  相似文献   

4.
声音     
哈佛的学生都很优秀,但只会读书是不够的,生活要“平衡”。我会写《生活在沉静中:赞颂大地》这本书,就是因为现代人很忙,很少静下来,也忘记了快乐。如果能静下来,自己一个人到户外走走,可以忘掉许多烦恼。  相似文献   

5.
据《钱江晚报》消息,清华大学教授、著名作家格非在一次给学生所做的文学讲座中,建议广大的学生:“要凭兴趣读书,不能完全凭功利去读书。”格非在讲座中还介绍了他个人的读书心得,他说他读每一本书,都会做读书笔记。“尽管多年之后这本书的内容我忘掉了,但只用十几分钟看看读书笔记,我就会明白这本书说的是什么,因为笔记记的是最重要的内容,看看读书笔记就等于把这本书重新翻了一遍。”他说他一直在用这种方法加强记忆。  相似文献   

6.
晓 :百义先生 ,您好 !您既是一位作家 ,又是一位优秀的出版家 ,我想请您从这双重身份出发 ,为我们的中学生朋友谈谈写作与读书的关系。首先我想问的是 ,是哪一本书使你产生创作冲动的 ?能详细介绍一下那本书吗 ?你是什么时候读的 ?周 :具体是某一本书现在说不清。我想 ,一个人走上写作道路也不可能完全是受一本书的影响。小学阶段 ,我读了《烈火金刚》、《红岩》、《野火春风斗古城》、《平原枪声》、《破晓记》等书。其中《破晓记》这本书写的就是我们那一地区的革命斗争故事 ,这使我感到新奇 ,也使我对作家的神秘感多少被打破了一些。当然…  相似文献   

7.
最近,我可是学到了不少的知识。老师说,这得益于读了一些好书。小时候,我一直不喜欢读书,总是想着玩。到了初中,我才慢慢觉得读书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我看的书有《大阅读》、《鲁宾逊漂流记》、《张爱玲散文》,还有《格列佛游记》,其中数《张爱玲散文》这本书是我的最爱。我从  相似文献   

8.
《红麦田》这本书讲述的是关于读书的故事。作者在书中叙述了自己从家境清贫、渴望读书的小学生到著名作家的蜕变、成长过程。其中最令我感动的一篇文章是《“书虫”自供》。由于家境清贫,作者为了买书,把饭票兑换成毛票,伙食从食堂的饭菜变成了江上漂着的烂瓜。  相似文献   

9.
中高年级的学生已阅读了大量的课外书,对读书读报已有一定的经验。我们使用的苏教版教材中也有相关读书方法指导的课文,如《“煮书”《》读书做记号的学问《》读书莫放“拦路虎”》等,但是,如何整合这些方法和经验,对学生读书、读报进行系统的、具体的指导呢?基于以上想法,我执教了这节阅读指导课。一、读书交流师:我们班的同学特别爱看书,有许多的小书迷。爱读书的你,最近读了什么书?能用简洁的话语介绍一下你最喜欢的一本好书吗(?可以结合书的作者、出版社、主要内容等)生《:英雄恺撒》这本书主要写的是罗马英雄恺撒拯救国家的故事。鲍勃…  相似文献   

10.
刘淑君 《江西教育》2023,(48):24-25
<正>“女孩子干不了农村的重活,只有读书走出去才能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地种地。”打记事起,父亲的这句话就时常出现在我耳边。从内心深处而言,无论是去学校读书,还是在家阅读课外书,我都没有感觉。总之,我就是不喜欢读书。我收到的第一本书就是《新华字典》。虽然只是一本工具书,但父亲认为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所以每当我故意将字典弄坏,父亲就会再给我买来新的《新华字典》,而且无一例外地在字典的第一页写上我的姓名以及购书的地点和时间。那时的我除了崇拜父亲能写一手好字,从来体会不到他的良苦用心。  相似文献   

11.
几年前,我读过《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这本书。从书中介绍的魏智渊、朱国红等30位老师的成长经历中,我发现他们共同的特点是热爱教育,积极从事教改实践;海量读书,有很深的知识积淀;善于利用网络,皆为教育网站的著名网友;笔耕不辍,都善于随时记录自己对教育的思考和感悟等。为此,我写了一篇题为《读一本好书,交三十个朋友》的文章发表在《教育文汇》上。  相似文献   

12.
《你就是风景》是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男孩女孩成长文学系列”中的一本,这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的书。作者是青年作家孙卫卫。《你就是风景》是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写出来的,写出了“我”从上小学、上中学、上大学一直到毕业找工作、参加工作的点点滴滴。语言风趣幽默,描写生动活泼,读着让人感到耳目一新。可以说这是一本写成长过程的书,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点腼腆、羞涩但又顽皮可爱的小男孩、小机灵鬼怎么成长为一个有作为的青年作家的全过程。这本书中有“我”12岁当小记者的经历、有“我”在中学时对文学的疯狂爱好和追求,有…  相似文献   

13.
莎士比亚说过:“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读书与书籍》、《读书吧》两篇文章,都是写读书。写读书的感受、读书的要旨、书籍的本质、阅读的导向,引导人们去爱书、读书,从书中汲取丰富的营养。读书贵在将书籍当作获取知识、精神力量和丰富感情的源泉。《读书与书籍》指出,“作品是作者精神活动的  相似文献   

14.
成长不烦恼     
“唉,这漫漫寒假怎么过呀?”无聊的我托着下巴望着窗外,自言自语道,“对了!不如我也来赶回时髦———做编辑,自费出版一本新书吧!我要把我这一学期的酸甜苦辣都编进这本书里。”说干就干,我连忙从抽屈里找来一叠白纸开始了“编辑”工作。首先是做一个精美的封面,给这本书起一个什么名字呢?对了,就叫《成长不烦恼》吧!希望我的童年生活都是在快乐中度过,希望我的成长过程中永远没有烦恼。于是我用水彩笔在封面上端端正正地写上“成长不烦恼”五个美术字。哟!真没有想到,我的美术字写得还算OK。可再看看,总觉得还缺少什么,于是,我又在书名下…  相似文献   

15.
谈读书的对联 邓拓以知识广博著称,在他的《燕山夜话》中,就有许多提倡读书的文章,其中一篇《有书赶快读》,提到清代的一位著名学者包世臣,说“他曾经写过许多对联,一直流传至今。其中有一副对联,我忘了他写的上联,只记得下联是‘补读平生未见书’,这一句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包世臣(1775~1855)字慎伯,是清代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安徽泾县人。这副对联的上联我也记不起了,只记得他写的另一副对联,也是关于读书的,联云:  相似文献   

16.
因为我的不少文章被收在中学的语文课本中,便有和语文有关的杂志编辑约我写文章,谈谈关于读书的问题。就从我那篇被选入课本的散文《旷野的微光》谈起吧。《旷野的微光》写于1980年10月,当时我还是华东师大中文系的学生,坐在文史楼的大教室里写了这篇散文,写的是在崇明岛“插队落户”时的往事,是在孤独和闭塞中追寻理想和知识的情景。在偏僻乡野的一盏小油灯下,读书使我走出了困顿和颓丧,使艰辛的日子变得乐趣无穷。没有想到这篇文章日后会成为中学生的课文。我想,现在的青少年,读我写于二十多年前的这篇文章,可能会感到陌生,因为那确实是早…  相似文献   

17.
“今天,我给大家推荐的书是《童年》,这本书中的主人公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读书,令我震撼……希望你能喜欢这本书,谢谢大家。”  相似文献   

18.
无声的老师     
我非常喜欢读书,也有很多的书。我最喜欢的一本是《百科全书》,因为它教会了我许多知识。妈妈刚把这本书买回来,我便捧着它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看着看着,《百科全书》仿佛变成一位无声的老师,把我带进了知识的殿  相似文献   

19.
我的母亲     
关于我的母亲,我写的不少了。20年代初期,在美国写《寄小读者》时写了她;30年代初期,她逝世后,我在《南归》中写了她;40年代初期,我以“男士”的笔名写的《关于女人》这本书中写了她;同时在那时候,应《大公报》之约,再写《儿童通讯》,在“通讯三”中又写了她。这些文章在《冰心文集》中都可以找到,也可以从这些文章中看出她是怎样的一位母亲。我想,天下没有一个人,不认为自己的母亲是最好的母亲(当然也有例外)。但是母亲离开我已经57年了,这半个世纪之中,我不但自己做了母亲,连我的女儿们也做了母亲。我总觉得不但我们自己,也还有许多现代的…  相似文献   

20.
你可真爱读书啊!好像陀思妥耶夫斯基小时候一样。陀思妥耶夫斯基从小就非常喜欢读书。后来,他进了陆军工兵学校,可是,他仍然爱读书。17岁时,他在升级考试中落榜我不仅要读书,还要自己动手写小说哩!啊,这真是杰作!24岁时,他发表了《穷人》,这使当时著名的评论家别林斯基都感到吃惊。1849年,他被牵扯到一个案件中,被判处死刑。可是,临刑之前,沙皇突然改变了决定,把他流放到西伯利亚去。于是他过了4年的监狱生活。朋友啊,请给我带一本《圣经》来……历史上不朽的杰作《罪与罚》是什么时候写的呀?1861年发表的《死屋手记》,就是写这一段生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