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从结构形式上分析和探讨了小说的内容和主题。揭示了白人文化对黑人文化的侵略以及对黑人所造成的伤害。同时,呼唤黑人民族的觉醒。  相似文献   

2.
小说《最蓝的眼睛》通过克劳迪娅讲述了黑人小女孩佩科拉的悲惨故事。佩科拉想拥有一双像白人女孩一样的蓝色眼睛,这表明白人文化对黑人文化的冲击,黑人文化一直在白人文化的泥潭里挣扎。白人文化的霸权对黑人文化的影响导致了黑人内化的种族主义、自我憎恨、同族的暴力及自我身份的困惑。然而,莫里森在小说中向黑人提供了摆脱困惑的答案,那就是只有保持黑人自身的民族身份和自身文化才能将黑人带到改变自己社会地位和文化地位的正确道路上。就像小说名字所暗示的那样,蓝色代表黑人的传统音乐布鲁斯蓝调,眼睛(eyes)则代表我(I)。莫里森是在告诉黑人保持自身独特性和民族身份的重要性。这对受白人文化深度影响和破坏下的黑人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3.
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展现了主人公寻找黑人民族文化,确立自我身份的过程。主人公对文化身份的探寻经历了迷惘、觉醒、顿悟三个阶段,他对黑人文化的态度从排斥、逃离到最终接受并融入其中。这一艰辛的身份追寻之旅充分说明建构黑人文化身份的关键在于接受本民族文化,自我身份认证的本质就寓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中。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名具有强烈民族感的少数民族文化女权主义者, 托妮*莫里森在其小说中探索了黑人妇女解放的问题.她主张黑人妇女要挣脱主流文化审美观与价值观的桎梏,弘扬黑人妇女的传统美德,建构黑人妇女独特的文化价值观,在不脱离黑人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实现妇女的解放.  相似文献   

5.
《所罗门之歌》以在白人文化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黑人男青年为主角,揭示了白人文化对自然和女性受压迫的认可,与对黑人心灵的侵蚀与戕害。小说通过反映女性和自然的共同命运和有机联系体现了生态女权主义意识。《所罗门之歌》还将主人公的成长与他对自然的认识、民族文化的认同相结合,不但给成长小说注入了新的活力,还是生态小说和成长小说的完美统一体。  相似文献   

6.
文章简要论述了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女权主义思潮和精神分析学说等西方现代文化思潮对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创作的影响,指出:托妮.莫里森在小说创作中把西方现代主流文化思潮与黑人民族文化传统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将黑人文学推入了一个崭新的境界,为当代美国文学增添了新鲜的血液。  相似文献   

7.
文章简要论述了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女权主义思潮和精神分析学说等西方现代文化思潮对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创作的影响,指出:托妮.莫里森在小说创作中把西方现代主流文化思潮与黑人民族文化传统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将黑人文学推入了一个崭新的境界,为当代美国文学增添了新鲜的血液。  相似文献   

8.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第一部小说.本文以分析小说的第一叙述者克劳蒂亚·迈克迪在文中的作用为主线,通过对克劳蒂亚与佩科拉的对比分析,突出了白人主流文化审美观对黑人的影响,造成了一代黑人自卑、自我仇恨、自我迷失的尴尬境地.同时,两个女孩对于自我命运的不同对待也体现了作者莫里森以作家特有的敏感和忧患,呼吁广大黑人民众秉持黑人质朴本性,坚守本民族文化传统,重建黑人种族精神.  相似文献   

9.
《紫颜色》与艾丽斯·沃克的妇女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艾丽斯·沃克在小说《紫颜色》中通过对一位受旧思想束缚的黑人妇女的转变和成长过程,阐述了其妇女主义的思想。她在文中张扬女性意识,倡导民族平等思想,热爱黑人民族文化,弘扬人道主义思想。《紫颜色》充分展示了妇女主义的思想内涵和对黑人妇女求解放,民族求平等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分析莫利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中对非洲传统文化中名字、成人仪式、歌唱、民间故事和传说、天人合一观与飞翔等的运用,探讨了莫利森的非洲情结,指出这部小说中深刻的非洲渊源和蕴藏的深刻黑色文化底蕴,并由此得出作者的主张,即黑人民族应该认同自己的民族身份,保持自己的文化独立.因此,黑人的文化根基对于他们的生存、独立和种族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黑人音乐爵士乐是美国黑人文化的灵魂,是黑人音乐与欧洲白人音乐相融合的产物,对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文学创作有着深刻的启迪和影响。本文尝试从莫里森小说的主题、结构和语言等方面分析其作品的写作意图和创作手法,进而揭示其通过文学创作为黑人民族在白人主流社会中重构黑人文化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非洲文化传统在《所罗门之歌》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裔美国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在创作中始终坚持自己的民族性,不断挖掘非洲优秀文化传统.她的小说<所罗门之歌>洋溢着神秘的非洲文化色彩.莫里森通过描写黑人祖先所罗门及其曾孙"奶人"的飞翔,再现并重新演绎了非洲飞人传说;布鲁斯、灵歌和黑人民谣在小说中交相辉映,诠释了非洲传统音乐对黑人精神生活的巨大作用;非洲祖先崇拜传统则在女主人公与其父亲灵魂的交流中得以体现.通过对非洲飞人传说、音乐传统和祖先灵魂崇拜等黑人优秀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运用,莫里森阐明了继承非洲优秀文化传统的必要性,为苦苦探求民主、自由的黑人种族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小说构思巧妙、寓意深刻,自始至终无不表现了非洲文化遗产对于黑人民族,尤其是生活在白人主流文化包围中的黑人族群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名具有强烈民族感的少数民族文化女权主义者,托妮·莫里森在其小说中探索了黑人妇女解放的问题.着意刻画了处于社会底层的黑人女性的抗争形象,掀开了黑人女性文学批评的新篇章;揭露了黑人受制于白人的现象,并对黑人内部的劣根性予以了曝光;传达了黑人种族的自我认证,尤其是黑人女性自我意识的苏醒和抗争的艰难.  相似文献   

14.
Milkman是美国黑人女作家Toni Morrison 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小说《所罗门之歌》(Song of Solomon)里的主人公.本文探讨Milkman是如何在南行寻宝的过程中从一个没有生活目标,找不到生活乐趣,找不到自我,对黑人民族文化和历史一无所知,向往白人生活和白人世界的黑人成长为一个思想成熟,具有强烈民族自豪感的黑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  相似文献   

15.
杨期存 《考试周刊》2010,(18):35-36
拉尔夫·埃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描写了一位在不断寻找身份中成长的黑人青年,展现了主人公寻找黑人民族文化、确立自我身份的过程。主人公对文化身份的探寻经历了迷惘、觉醒、顿悟三个阶段.他对黑人文化的态度从排斥、逃离到最终接受并融入其中。经历种种波折以后.主人公认识到了自己的不可见性,这是他走向完整人格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6.
《所罗门之歌》是托尼·莫里森唯一一部以男性作为主人公的小说。小说透过"奶娃"的成长经历映射黑人民族如何对本民族文化传统进行重新认识。通过文本细读,分析并探寻小说主题,探寻民族之根从丢失到找寻再到重建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美国黑人小说的思想内容显示出一条鲜明的发展轨迹。前期的图默、赖特等作家创作的“抗议小说”主要揭露美国社会的种族压迫和种族歧视,揭示种族歧视给黑人心灵造成的损害;中期的艾里森、沃克等作家创作的小说侧重反映在现代社会中黑人个性和自我本质的失落,探索如何实现黑人个性的独立和黑人妇女的解放;后期的哈利、莫里森等作家创作的小说努力追寻美国黑人的文化之根,呼唤黑人民族文化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8.
成长小说超越时代和地域、超越文化和种族的特点使其成为美国文学史上经久不衰的文学命题,其中成长领路人是成长小说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罗门之歌》是一部典型的男性成长小说.本文以成长小说的理论为基础,解读主人公奶娃在成长道路上的领路人的形象,以及在形形色色的领路人的指引下,奶娃成功地迷离文化夹缝的尴尬境地,最终冲破种族的束缚和压迫,走上成长的道路.莫里森通过探索黑人个人的成长,从而探索整个黑人民族的发展道路:即只有继承黑人优秀的文化传统,才能真正地发扬黑人民族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9.
布鲁斯是美国黑人民族文化的象征,也是黑人文学文本研究的原始依据和文化源泉。拉尔夫·埃利森的著作《看不见的人》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艺术魅力成为当代美国小说的经典之作。埃里森创造性地将黑人布鲁斯音乐融会贯通于整部作品之中,以布鲁斯精髓深刻地阐释出黑人寻求自我身份及其文化身份的小说主题。本文介绍了布鲁斯所包含的三个相对独立又彼此相关的概念,并着重分析了布鲁斯哲学在小说中的体现,指出布鲁斯不仅是美国黑人苦难的生动诉说,更是其坚韧不屈、勇往直前的力量之源。  相似文献   

20.
托妮.莫里森的小说《秀拉》通过对女主人公秀拉和黑人社区“底层”的描写,探讨了关于黑人女性寻求自我和黑人群体重建种族文化的话题。这一主题的表达有赖于作品中众多象征性意象的运用,着重分析这些意象的隐喻意义,并发掘莫里森文本的民族寓言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