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1 毫秒
1.
青岛第十七中学"论文学经典与精神家园的建构"课题组建立于2006年,课题以"品诗、品文、品有字书之美味,悟情、悟理、悟无字书之文章"为研究宗旨.研究的趋向逐步从单纯的识记古典诗文以提高教学成绩,转变为促进学生生命整体的和谐发展、审美情趣、精神家园的建构以及民族精神的濡染.本文主要以《唐诗宋词》选修课及其他古典诗歌的学习为例,介绍了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方向、探究与实践、成效与反思.  相似文献   

2.
我校“论文学经典与精神家园的建构”这一理念,是根据“十一五”重点科研项目“语文学习策略研究”的研究方向——“在语文学习当中应强调经典意识”的基础上提出的。课题是以“品诗、品文、品有字书之美味,悟情、悟理、悟无字书之文章”为研究宗旨,以培养学生会通文学艺术与人生的审美修养观,注重人文化成的精神生活观以及积极进取、放达乐观的人生价值观为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3.
要激发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有效领会文意、悟得文味,具体策略有:强调以"读"润"文",初读读通读顺,巧读激发兴趣;强化以"法"解"文",与生活搭建联系,与其他阅读材料做比较,灵活融入各种理解技巧;聚焦以"品"悟"文",品语言之精妙,品构思之精巧,品内蕴之深厚;观照以"文"会"文",循出处,循下文,循类文。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分析中国古典诗文与儿童诗教学的误区出发,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以适合儿童的吟诵的方法尝试改革,试图抵达有效理解、兴趣学习诗文,传承国学精髓、品悟儿童诗"浅语"艺术,漫溯诗文深处、相约诗人心灵的境界。  相似文献   

5.
烟花三月 ,笔者有幸在扬州观摩了特级教师窦桂梅的一节阅读课《朋友》 ,不禁被窦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和课堂上折射出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听她的课 ,自始至终都会被一种浓浓的感动所包围着。她对课文的倾情投入 ,对课堂氛围的激情营造 ,对学生情感的自如调动 ,令所有听课者都陶醉在由她倾情奉献的教学艺术之中。在这节课上 ,窦老师以读为媒 ,以读为本 ,注重学生感悟 ,注重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带领学生徜徉在文本语言之中 ,“品有字书之美味 ,悟无字书之人生”。试撷取一个片断以析之。片断 :投影出示一句话 :“但 ,茫茫人海 ,就有一个人不怕…  相似文献   

6.
<正>"语文"顾名思义就是言语与文字的组合,如何教好语文,就要从文章的读、语言文字的品、内容的悟来入手。以读为本,读中品、读中悟,通过"读品悟"的教学,让学生把书读懂、读活、读美,感受汉语文化的无穷魅力,故称之为语文教学中的"读品悟三部曲",即静读、静品、静悟三种学习状态。让学生在静读中自主学习;在静品中咀嚼词句;在静悟中表达感受,少些浮躁,少些花哨,务实而高效。  相似文献   

7.
<正>古典诗词的教学,其切入口或许大同小异,容易出现比较相似的课堂教学设计,但"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学会在多个维度打开中国古典诗词血脉里的毛细血管,才可能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入诗境,使师生的解读体悟与诗人的性灵之笔相通。下面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词别是一家"之晏殊词《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为例,从四个方面来谈谈古典诗词的解读。  相似文献   

8.
黄婕 《文教资料》2021,(4):16-17,28
诗眼是古典诗论中诗词创作和鉴赏的重要概念。古诗教学可以把"诗眼"作为主线进行教学设计,以诗眼连缀全篇的内容和情感,探究诗歌的主旨意蕴。《山居秋暝》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经典之作,除"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外还"诗中有禅",利用诗眼对其进行解读可以析意象得山色之"空",感诗眼凝诗境之"空",品诗眼悟心境之"空",在欣赏独特山色中感悟诗人充满禅性的空灵诗境。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始得西山宴游记》《赤壁赋》为例,分析中国古典山水的不同审美层次,窥探中国古典山水游记的审美境界,并试图解决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引领学生进入审美境界这一核心议题。这一过程包括感悟自然山水的感性、品悟人文山水的知性及体悟精神山水的灵性。融感性、知性、灵性于一身是中国古典山水游记的一大特色。审美教学应包含感悟、品悟、体悟,甚至是顿悟这一由感性到知性,最终达到精神愉悦的思维启迪过程。  相似文献   

10.
王昌龄提出的“三境说”是古典诗词教学的重要理论。观物境之形,品情境之意,悟意境之蕴,丰富了古典诗词的意境审美。内觉体验生发的哀思愁情,崇高体验抒发的家国情怀,超越体验兴发的豁达精神,构成了古典诗词的哲思审美。意境的感性、哲思的理性,深化了古典诗词的审美蕴涵。体裁声律、主题群文、文化审美等方式可打通古典诗词审美教学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1.
取前人诗句的字法、句法或结构来创作出自己的诗歌,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这种“孳生”现象不仅有着诗歌内部的原因,而且同诗歌创作的时代风尚关系密切。它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诗人的眼光里被语言的传统所遮蔽,而对身外的真实世界视而不见。但是,遮蔽并不必然导致表现力的丧失,它也带来了某种意义上的诗歌技巧的成熟。从语言形式和语言文化批评等角度对中国古典诗歌“孳生”现象予以关注与研究,具有重要而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南朝陈代的诗歌受人关注的主要是宫体诗,它是梁代宫体诗的延续,以赏玩的笔调表现女性生活,成为陈代诗歌中的一支。然而陈代还有山水诗、边塞诗,二疏离了宫体诗的风格,前步竟陵八友山水诗的后尘,更多承袭的是谢朓山水诗中清丽的风采,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齐、梁诗的风格;后出自以军乐为乐的风习,在对边塞生活的表现中,呈现出新的诗歌面貌,从而奠定了唐以后边塞诗的基本主题和风格。  相似文献   

13.
"古典 民歌"范式是十七年诗歌流行的诗体范式,它注重从中国古典诗歌和民歌传统中吸纳艺术经验以滋养诗歌,形成民族的诗歌形式。构建"古典 民歌"范式的意义是重建一种民族的新型文学和寻找契合民族心理的审美范式,以对抗中国现代文学的西方艺术传统。  相似文献   

14.
本文共列举<元稹年谱>误编、漏编以及编年不确的诗文编年计约16首,在标示<年谱>编年疏误诗文之后,先全面引述<年谱>编年理由,从而比较宏观地地表述了元镇诗文创作的本来面貌,为准确理解元稹诗文原意提供可靠的材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15.
罗隐一生"十举不第",穷愁失意,却始终能自觉地面向现实,去揭露和批判现实的种种弊端.他的诗文创作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在主题、艺术上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异:从主题上看,罗隐的诗文都表现出警时鞭恶的创作倾向,但其诗歌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和揭露没有《谗书》那样深刻、集中;从艺术上看,罗隐诗文皆擅长以嬉笑怒骂的方式旁敲侧击地进行揭露和讽刺,但《谗书》的讽刺手法和讽刺力度明显胜于他的讽刺诗歌.  相似文献   

16.
唐人与新罗、日本、渤海人员交往的诗中,"日东""海东""东海"和"扶桑"是经常出现的词语,其地理指向,在阐释上往往出现讹误,本文通过对有关作品的逐一考释,证实这些词语并非固定指新罗、日本或渤海,而要根据诗中具体交往对象,方可确定所指。文章还对"日东"、"扶桑"等词在唐诗中出现和使用情况作历史考察,对文本中相关地名讹误的原因,从校勘上作了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17.
如众所知,杜诗的经典化有一个发展过程,在杜诗学史上,严羽的意义在于,他不仅注重对杜诗个别作品的赏析,更从理论的高度准确地把握了杜诗的艺术特质;特别是他时时把杜甫和早在盛唐已成经典的李白放在一起等量齐观,从而确立了杜诗的经典地位。  相似文献   

18.
皎然一生深受如来清净禅的影响。皎然诗的诗味在于指向诗歌内在的禅意的悠远的心境,从而在整体风格意境上表现出清悠的特点。受如来清净禅影响,皎然为中国诗史创造了一个新的意象,即表达禅意的悠远的心境的月,这一新的月意象的出现在视境和心境上都打破了传统的月意象所隐含的"感物(事)"模式的传统。  相似文献   

19.
<锦瑟>一诗,自宋朝以来评论者见仁见智,议论纷纭.作者从颈联诗句的原型着手,通过考察作者的生平,参证相关诗歌的意境,考证出此诗大约写于大中七年至大中九年的某一个春天,地点在梓州柳仲郢幕,诗歌主题为忆旧思归.文章作者列举了有关词语在李商隐诗集中的使用情况,分析了有关典故、语词的含义,对<锦瑟>一诗诗意进行了具体诠释.  相似文献   

20.
《柳笛集》源于作者刻骨铭心的体验,其中《山村竹枝词》尤为广大读者所推崇;七绝所占比例最大,特色也最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