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金晶 《东南传播》2011,(9):82-83
随着电视技术的发展和受众越来越高的观看需求,电视媒体从大众化向分众化传播已是必然趋势,电视传播的内容由合到分,目标受众由广到窄,观众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电视分众化时代的到来,满足了观众差异性多层次的需求,同时保证了长期稳定的收视群体,针对不同的目标受众传播专业性更强的信息。但是我国的分众化传播还在初步发展阶段,在传播...  相似文献   

2.
目前,中国的传媒界正面临着分众化的发展现实,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为了有效满足电视观众快速变化的收视需求以及日益细分的收视需要,国内几乎所有的电视台都选择实施了分众化传播策略。本文主要针对新媒体时代下的电视分众化传播展开研究,首先论述了分众化传播的内涵;其次提出新媒体时代下的电视分众化传播的具体策略:精确定位受众群体;强化节目品牌战略;注重主持人的作用。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可以进一步丰富相关的理论研究,为新媒体时代下的电视分众化传播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3.
电视包装是对电视节目、栏目、频道以及电视台的整体形象进行一种外在形式要素的规范和强化,是电视节目、栏目、频道成熟稳定的一个标志。 新传播时代,栏目的窄播化,频道的专业化、对象化越来越强,分众传播成了电视发展的趋势,电视包装必须顺应分众传播的心理。分众传播与目标观众形成一种通道,也就是对象化。  相似文献   

4.
管鹂 《新闻爱好者》2012,(15):79-80
美国著名社会思想家阿尔文·托夫勒在20世纪70年代曾预言,传媒未来将面临分众化、小众化的趋势。现代传媒发展证明,传媒由大众传播向分众传播已成为必然,而广播电视频道专业化正是这一理论在广播电视传播领域的具体实践。作为广播电视媒体对其受众、内容、市场细分的产物,广播电视频道专业化对于优化广播电视频道结构,合理配置广播电视资源,塑造广播电视品牌,增强广播电视节目的贴近性,实现媒体传播价值最大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内外广播电视频道专业化的实践和现状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广播电视专业频道习惯被称作"主题频道",就其内涵而言,实际上是与我国专业频道的概念  相似文献   

5.
频道专业化.节目对象化在电视发展进程中具有普遍意义,专业频道是电视分众化传播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频道专业化:回顾、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频道专业化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 ,其在学理层面上的探讨已是汗牛充栋 ,在电视实践中 ,试验性运作也已初步展开。在当代中国的现实语境下 ,专业频道的生存境况究竟如何呢 ?应该说 ,我国电视界实行频道专业化的思路 ,受西方的传播理论和传播实践影响颇多。从理论上而言 ,工业时代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 ,推沿到电视传播领域 ,就是传播的定向化 ,针对电视观众在收视习惯上的差异性进行分众传播。这种针对性极强的传播方式 ,对于提高传播的精度和效度是大有裨益的 ;另外 ,HBO (家庭影院频道 )、ESPN (娱乐体育频道 )、MTV (音…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电视产业逐步纳入了市场轨道。我国面对的是卫星电视、国际电视、网络传媒等多频道争夺天下的局面,电视已由过去的“皇帝女儿不愁嫁”式的卖方市场逐渐转变为以满足观众需求为目标的买方市场。在一个城市或地区,几十个频道争夺信息传播空间、争夺节目资源、争夺广告份额、争夺收视率等激烈的竞争态势已达到了空前的白热化程度。特别是在电视集团化、频道专业化、传播分众化的今天,品牌经营无疑已经成为提升频道形象、增强媒体竞争力的一项重大策略。  相似文献   

8.
在电视集团化,频道专业化、传播分众化的今天,品牌经营无疑已经成为提升电视频道形象、增强媒体竞争力的一项重大策略。  相似文献   

9.
一、专业频道兴起于“分众时代” 在“分众时代”背景下,专业频道是电视这一强势媒体布出的一着妙棋。专业频道是相对于综合频道而言的。综合频道是以新闻为龙头,包括文艺、社教、国际类等节  相似文献   

10.
何伟 《记者摇篮》2008,(6):14-15
广播和电视媒体频率、频道的专业化已经把媒体的宣传内容细化到了相当专业的程度,人们习惯把这种传媒现象称为分众化时代,也有的人称之为碎片化时代。分众化时代的到来,受众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节目,尤其是电视媒体随着数字电视  相似文献   

11.
孙西娇 《青年记者》2007,(18):97-98
从大众时代到分众时代,不仅可以看到越来越细分的节目,还能看到越来越细分的主题频道,各电视台都在为锁定特定的收视人群奋战,窄播理论已成为频道运营的重要基础。女性是电视媒体的重度消费者,在分众化的趋势下,以女性为主题的频道出现使激烈的电视竞争市场也格外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12.
电视媒介的小众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媒介面临着供求失衡、资源过剩、影响力下降、网络冲击种种困扰,必须通过"分众"来寻求出路;社会发展也对媒介提出了变革的要求;信息技术的发展又给变革提供了支持;频道专业化正是电视媒介进行变革的势在必行的探索之路.  相似文献   

13.
钱峰 《新闻爱好者》2008,(12):46-46
在电视分众化趋势日益明显的当今社会,央视和各地省级台都陆续创办了少儿频道,有的市、县级地方台也创办了少儿栏目。关心祖国下一代未来的成长,固然是我国电视传媒的早慧和电视人尽责的表现。但相比之下,关心、关照、关注老年受众却显得有些不足。笔者在城市级电视台从业多年,深感对这一问题有提出讨论的必要。  相似文献   

14.
电视的品牌经营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洋 《新闻采编》2006,(5):34-35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电视产业逐步纳入市场轨道。我们面对的是卫星电视、国际电视、网络传媒等多频道争夺天下的局面,电视已由过去的“皇帝女儿不愁嫁”式的卖方市场,逐渐转变为以满足观众需求为目标的买方市场,在电视集团化、频道专业化、传播分众化的今天,品牌经营无疑已经成为提升频道的形象、增强媒体竞争力的一项重大策略。频道的经营就是品牌的经营品牌是一个企业、甚至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象征。目前,在全球一体化的态势下,世界市场上的竞争更多地体现在强者博弈、名牌对决之上。同样,电视也已经悄然进入了依靠品牌…  相似文献   

15.
频道专业化是我国电视业改革进程的一个重要阶段,“入世”后,随着传媒领域的部分开放,电视频道专业化不是为与不为,而是不得不为的事情。而反观近几年我国频道专业化的历程,出现了专业频道大众化的趋向,有专家称其为“桂专业频道羊头,卖综合频道狗肉”。若想使我国的频道专业化名副其实,必须对国内外频道专业化的现状进行反思,整合相关分众频道,慎重发展专业频道。既要考虑媒介的产业属性,又要顾及利润最大化和社会效益的实现。使频道专业化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针对我国现阶段信息需求多元化、个性化的特点,并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自身的特点,将分众传播中的有关理念运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传播实践中是分众传播时代的自然现象.较之传统的档案传播模式,分众传播视角下的档案传播模式中的因素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本文主要以传播主体、受众和效果为落脚点,从分众传播的角度来研究非物质文化档案传播,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传播为载体,以分众传播理论为研究工具,以期用分众传播理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传播提供理论指导,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传播中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1990年,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AlvinToffler)在其著作《权利的转移》中曾预测,当代新闻传播的一个发展趋势是:面向社会公众的信息传播渠道数量倍增,而新闻传播媒介的服务对象逐步从广泛的整体大众,分化为各具特殊兴趣和利益的群体。①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Customization(分众化)这一借鉴现代企业STP营销的词汇,成了全球最热门的词汇之一。一时间,报纸分众化、广播分众化、电视分众化、网站分众化纷纷出炉。于是,我们在看报纸时有了白领报纸、财经类报纸、体育类报纸的选择;听广播时有了文艺台、交通台的细分;看电视时有了农业、科教、电影、…  相似文献   

18.
为适应当前我国市场经济迅猛异常的变化,促进电视的发展繁荣,电视行业也在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调整步伐,以顺应时代发展。在大众化传播的基础上实行分众化传播就是当今电视改革中的一个显著特征。从中央电视台到各地方台,专业频道的兴起和专栏节目的更新,无不是为了满足不同受众的多样性需求而有的放矢的。作为电视与观众沟通的一个重要桥梁,电视节目主持人已非以“我播你看”为主的电视资源紧缺时代仅把信息传播给观众便万事大吉,电视市场的细分化与电视观众需求多样性的扩大,使每一位节目主持人都要接受市场的考验和观众挑…  相似文献   

19.
频道专业化、节目对象化在电视发展进程中具有普遍意义,专业频道是电视分众化传播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生活是一个多元的复合体,在实际生活中你很难将单一元素从生活中割裂出来。都市生活频道应当是具有地方特色和都市生活特征的综合型专业频道,是以都市平民为最大化目标观众。节目以人为本,既有对人的衣食住行层面的关怀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电视娱乐节目存在格调不高、媚俗味重、缺乏创新的传播模式、忽视和误读观众的主体性等问题。本文认为:电视娱乐节目应强化文化内涵,提高文化品位,注重以人为本,加强节目的互动传播,实行立体化、本土化、分众化的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