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袅娜花枝含深意——论宋词中的簪花、戴花意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簪花、戴花是宋代的一种宫廷礼仪,又是宋词中常用的意象之一。此意象既包含有丰富的意蕴象征,兼有礼仪、喜庆、怀人、惜时、黍离之悲、傲岸独立人格等不同的人生境界,又具有独特的结构特征,是宋词众多意象中较为特殊的一种。  相似文献   

2.
“柳”在宋词中的运用是惊人的,它有着丰富的文化意蕴,且在我国文人的笔下展现出五彩斑斓之色.宋代词人以咏柳之语和喻柳之笔大量吟咏柳这一景物,表达了丰富的情感,赋予了柳这一景物浓厚的文化涵蕴,形成了宋词中独具特色的柳文化.  相似文献   

3.
杨慎簪花是中国古代男子簪花现象中影响最大的事件,后世学者对这一事件有各种形式的关注与讨论。通过分析杨慎的著作,结合杨慎簪花的史实,认为杨慎簪花是对这一文化现象内涵的丰富。  相似文献   

4.
簪花戴花是宋代的一种宫廷礼仪,也是宋诗众多意象之一,有着丰富的意蕴象征。它不仅具有礼仪、喜庆之基本意蕴,而且蕴含着傲岸独立、达观和乐的人生境界。簪花、戴花意象使宋诗充满了活泼的生活气氛,表现出宋人典雅悠闲的生命形态。  相似文献   

5.
宋词中的"南浦"本为地名,经过众多文人的反复使用和漫长的演变过程,并接受了楚辞文化的影响和"水"文化的映射,层层积累下丰富的意蕴,逐渐定型为一种文学意象,其主要情感意蕴是离愁和怀人。  相似文献   

6.
以文化学的观念、方法来审视中国古典文学、探讨其中的文化意蕴 ,是当前古典文学研究方兴未艾的学术热潮。早在八十年代 ,当代著名词学专家吴熊和先生在其《唐宋词通伦》“重印后记”中指出 ,词是综合各种复杂因素在内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文学———文化现象。可惜在是 ,宋词的文化学研究迟至九十年代才真正起步。这与传统上认为“词为艳科” ,文化品位不高 ,文化内涵也就似乎显得不够深厚的观念有关。然而仍有不少学者不为这种观点所囿 ,开始对宋词 (包括唐五代词 )进行文化观照 ,这是宋词研究迟到的喜悦。不难发现 ,目前的宋词文化学研…  相似文献   

7.
周琴  赵明玉 《家教世界》2013,(10):245-246
宋代是一个文化高度发达的时期,诗、词、文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相对诗、文而言,宋词更能体现宋人的文化精神和审美取向,更具有"一代之文学"的地位。本文拟从韵文发展和宋词意蕴之间的关系,对此做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8.
程磊 《天中学刊》2013,28(2):61-65
宋词研究正向着纵深领域不断拓展,考察宋词与佛教的关系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宋词的生长土壤,一面是理学重塑伦理本体对主体心性的内在约束,一面是城市经济繁荣、市民文化兴起对感性生命的揭扬,佛教禅宗思想无疑是表现此种文化意蕴张力的重要媒介和切入视角。自1990年以来这方面的研究已逐渐起步发展,成果颇丰,但部分领域有待深化,值得后来研究者跟进。  相似文献   

9.
对宋词中汤词的来源、功能、作品及作家数量、内容结构与形式、意蕴等基本情况进行了考察,并通过汤词这一独特视角对宋词的创作形态、传播形态及文体特质诸问题进行了新证与申论。  相似文献   

10.
唐高峰 《课外阅读》2011,(5):291-291
景德镇陶瓷是中国灿烂而又丰富的制陶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景德镇陶瓷古彩装饰中承载着丰富的中国文化意蕴: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和民俗文化意蕴;丰富的历史文化意蕴;丰富的神话传说题材和其他题材。美术老师在美术教学时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民间文化教育、历史文化教育等。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