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又是高考选学的日子。回想上大学那年,在20世纪90年代的小城市里,没有网络,也无从获取大学的资讯,面对填报志愿那一本被众多家长翻破了的学校名录,完全丧失了判断,只能从一个学校和专业不超过10个字的名称,来幻想、推测接下来的几年要在哪里度过。最后我把选学校和专业这个环节,交托给有着工程师职称的父亲。直到进入学校后,我才发现父亲为我挑选的这个学校和专业和我自己并不合适,以至  相似文献   

2.
一帆 《科学生活》2014,(12):40-43
《科学生活》:您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是否源于您家庭环境的熏陶:以及自己的不懈努力?吴老师:我父母从事的工作与中国传统文化比较接近,我父亲是在恢复高考后考上华师大中文系的,他研究的主要方向就是古汉语。我之所以选择国学研究也是受到了父亲的熏陶,只不过,父亲侧重于文学,而我侧重于历史,但都在传统文化的框架内。我母亲学的是中医,我在高中的时候就通读了母亲上大学的《医古文》教材,我高三毕业那年,把我父亲大学四年学的古代文学的文选、古代汉语等与古文相关的教材也都通读了一遍。  相似文献   

3.
另一种鼓励     
那一年我参加高考,临考前一天晚上,父亲跟我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在一户寻常人家里,生活虽谈不上宽裕,但一家三口日子过得还是其乐融融,相当温馨和睦.父亲是农民出身,只读过三四年书,没什么文化.而儿子非常懂事,打小学习成绩就不错,在班上名列前茅.  相似文献   

4.
生活的靶心     
正那年,我没考上大学,心灰意冷,整天待在家闷闷不乐。父亲为了让我尽快走出落榜的阴影,常带我出去散心。一次我与父亲来到池塘边。父亲拣起一些石子放进我的手里,说:"能扔中那朵荷花吗?"我瞄准荷花,将手中的石子一块块地扔出去,结果都没扔中。父亲感叹地说:"看准了目标,不是都能击中的啊!"他顿了顿,"就像考大学,看准这个目标的人不少,但不一定都能考  相似文献   

5.
李正华 《知识窗》2010,(1X):74-74
<正>当我从大学校门走出来,义无反顾地走进中学校门的时候,父亲告诉我,要当教师了,就要把别人的孩子教好,就如同他当初把我交给我的老师之后,不再过问我在学校里的一切一样,因为他相信老师。父亲的这些话,让我面对风景优美的学校和青春飞扬的学生不再彷徨无助,其  相似文献   

6.
我带的复读班一共有83个学生参加高考,百分之百地考上大学.为什么经过一年的努力,他们都能考上大学呢?我认为这和我对他们的心态调整有关. 第一,我非常理解他们,理解就能产生信任,所以适当地给他们鼓励,就能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力.  相似文献   

7.
刘国琳 《知识窗》2010,(1X):40-40
<正>"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孔子时期就已经出现过,这是最早对学习迁移的一种解释。但有这样的现象我想大家一定见过:早已经步入大学校门的大学生不知道怎样抬一张桌子省力(高考时天天练习受力分析);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不知酒精可以  相似文献   

8.
简易秋千     
凡菊 《知识窗》2011,(10):44-45
2005年高考分数线下来之后,我第一次知道了宋雨欣这个名字。那一年我超过了二本线十几分,是父亲单位大院里考得最好的一个了。可是因为新搬来的宋家,和宋家那个在北方某所名校上大一的宋雨欣,我的成绩被父亲一笔抹杀:“再复读一年,明年考个和宋雨欣一样好的学校,也给你老爸我长长脸。”  相似文献   

9.
“文革”初期,父亲借钱让我就读了县一中,当时我高兴极了。我梦想着读高中、上大学,出人头地,报答父母。县城离家四十多里地,我背着熟食和粮食步行往返,每次都要走3个多小时,本来就瘦小的我,时常累得坐在地上起不来,窝窝头和成菜就是我的主食。后来家中实在困难,我只好退学了,放弃学习如同晴天霹雳。失去学习的机会意味着什么,我心里很明白,为此我躺在家里的土坑上,  相似文献   

10.
高考前一晚.我对着穿衣镜.笑着鼓励自己:“你一定可以考好。”考试发挥正常.甚至有些超常.比以往任何考试都要顺手。等待成绩的那段时间.我不断地梦见高考分数。491分.让我闯进了大学的校门.  相似文献   

11.
1998年高考结束后,我在填报考志愿时无一例外地写上了师范类院校,经过四年的大学本科教育,终于实现了自己教书的夙愿。从大学的校门刚迈出左脚,右脚就踏进了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门槛,  相似文献   

12.
一一 《知识窗》2011,(6):49-49
考上了北大.时常会接到学弟学妹们从家乡的来电.主题无非是怎样才能考上北大云云。“能吃苦。”开场白我总是这么简单.轻描淡写。高考可是甘苦自知的事.不同的是.这苦我比别人多吃了一年。2008年6月.我肩负全家人的期望参加了高考。569分——第一次高考.我以一个上不了北京任何一所重点大学的分数草草收场.  相似文献   

13.
顾宇杰 《科教文汇》2020,(13):62-63
自2016年高考改革以来,已经有三届考生通过新高考进入大学。随着高考体制的不断变革与完善,各学科考试的新颖度与难度也在逐年增加,作为亲历新高考的考生,在此文中一方面是想谈谈近年来高考体制的具体变化;另一方面,则是结合个人在大学学习中的心得,为即将面对高考的考生们提供一些建议,以便考生能更好地适应高中至大学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锁匠的生意     
我在家是老大,南于家境贫寒,只读个初中就跑出来。当时什么也不会做,只好跟着父亲学开琐。然而,父亲水平也不怎么样,并且很快地父亲也逝世了。我只好拜师学艺,花了几百元钱,在一个老师傅那里学了制锁和修锁的基本知识。这个老师傅也是父亲的师傅,如果不是因为如此,他也难得收我这个徒弟。  相似文献   

15.
一直以来,父亲是一家十来口人唯一的男劳动力.爷爷那时是个小知识分子,辞掉了代课老师的工作后整天在家闲着,于是小学未毕业的父亲担起了照顾父母和妹妹们的责任,十三岁就外出打工赚钱养家,一直到他十九岁娶了母亲.婚后的父亲开始走村串巷收起了破烂,家里的生活因此有了一些改观.后来收破烂的人多了起来,略微懂事的我也常常听到父亲在深夜里的叹息声.疲于生计的父亲开始早出晚归,这让爱黏着父亲的我感到非常不安,常常眼巴巴地站在通往村外的唯一的道路口等他,有时等得不耐烦就哭了起来.很多次父亲回来时我都已带着眼泪入睡,父亲很心疼我,就和母亲商量不做这破烂生意了,改干泥瓦匠的活.  相似文献   

16.
自从读了董保纲老师的《父爱,永不关机》这篇文章,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因为这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 故事的内容是:有一个农村女孩考上了大学,她让父亲买这买那,父亲尽管知道家庭条件不好,也都想办法答应了她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宋导 《金秋科苑》2012,(14):91-92
误区1 有遗传史未必早发病 从上大学开始,小秦就知道自己遗传了父亲的高血压。不过,他从来没把它当回事。“不就是血压高点吗?我爸年轻时身体好好的,到了六七十岁才吃药。”抱着这样的想法,工作将近10年了,就算每年体检都检出高血压,他都始终坚持不做治疗。  相似文献   

18.
我出生在云南大理地区的一个小山村,8岁时不幸丧母,全靠父亲上山打柴把我养大,省吃俭用,甚至有病也舍不得花钱去看供我上大学。我2009年从四川大学毕业应聘到昆明一家大酒店工作,2012年春节娶妻成家过上了美满幸福的生活。  相似文献   

19.
我是在初中时接触编程的。那时父亲厂里买了一台微电脑,而我父亲,当时正好可以接触到这台微机,于是,颇具战略眼光的父亲便开始帮我寻找各种书籍资料,让我学起了计算机。 第一眼看到它,我就被吸引住了。那是在当时也很差的一种名叫“R1”的微机,可是颜色实在漂亮,典雅的奶黄色,配着深绿的按  相似文献   

20.
少年     
如果那次没有贪玩就不会明白我也有怀念。隔着河家在那边很近也很远。而我是独自站在岸边我看见了我的家我的家就在前面。我看见了半截的蜡烛它照亮了苍老的房檐我看见了我的父亲我的父亲睡在门前。走近,走近向前我回到了我的家我似乎回到了我的家水溅湿脚尖的时候我不再奢求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