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新版初中《语文》第一册课文《〈论语〉十则》第三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的“殆”字,正文下注释为“疑惑”,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值得商榷。在《教师教学用书》中,对这一则作了如下解释:“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迷惑”与“疑惑”是一对近义词,按这种理解,“学而不思则罔”与“思而不学则殆”导致的结果几乎是一样的,即“迷惑”和“疑惑”。但事实上,“学而不思”与“思而不学”引起的结果显然是不一样的。那么,“殆”字应怎样理解呢?问题的关键在于要搞清楚学与思…  相似文献   

2.
全展同志认为《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句中两“而”字不表示转折,而表示假设,译作“如果”(见《语文教学与研究》今年三期)。我们不同意这个意见,理由有二。 (一)“而”字表示假设这个用法古人的确早有论断。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七:“而犹如也,”又:“而犹若也。”近人杨树达《词诠》卷十亦谓:“而,假设连词,用同如。”这个结论是根据异文、互文资料总结出来的。如:  相似文献   

3.
《新读写》2013,(11):20-20
“学者”孔子留下了不少关于学习的箴言,诸如: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相似文献   

4.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的这句至理名言给我们以莫大的启示。在这里,我想若把“学”改为“教”字并适用于我们教师身上,是否也能得到深刻的启迪呢?  相似文献   

5.
读书妙方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相似文献   

6.
熊燕子 《学语文》2007,(4):20-20
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教导学生应将学与思结合起来。作为一名教书育人的师者,在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与时俱进尤为重要。因此教师也要注意教而不思则罔,思而不教则殆,囊括了各科知识的语文教学更应如此。我  相似文献   

7.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罔”“殆”二字的意义,辞书、教材对它们的解释存在很大的差异.如从字词的本义和发展脉络来探究,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从字形发展演变上可以看出,“罔”就是渔猎用的网,网是罔的本字,罔是网的异体字.因此“罔”在这里应是网的本义:即“用网渔猎一样”.殆的本义应是“胎死腹中”.胎死腹中,胎儿无发展,大人有危险,甚至有害,也就没有发展.即没有发展就终止,还处于没有中心、没有边际的原始状态就终止了.因此,“罔”解释为“如用网渔猎一样(收获不确定,有疏漏,不系统,不全面)”;“殆”解释为“没有发展就终止”,应该更确切些.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早就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里明确的指出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和二者分割的严重危害.只有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9.
现行部编版(2016)七年级语文教材以及前此各版都选录了《论语·为政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两句,但注释过于简略,尤其是对"罔"(迷惑)和"殆"(疑惑)两字的意义没有清晰区分。文章首先较为详细地梳理了历来对"殆"字的解释,并借此对这两句话的主旨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探讨。接着,结合《论语》一书所阐述的相关教育思想,指出"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实质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由此出发,进一步界定"罔"(迷惑)和"殆"(疑惑)各自产生的原因,分析它们导致的两种倾向("书呆子"和"空想家"),点出孔子这两句话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孔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用在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其实也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点明了思与学的关系。更道出了“思”的重要性,语文教学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下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于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索就会迷惘,只思索却不学习就会疲惫。”  相似文献   

1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至理名言对教育教学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叶澜教授也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这些都充分点明了反思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准确地表达了自觉思维和学习知识的关系.并据此提出“不愤不启、不俳不发”的教学要求.体现了启发性原则。  相似文献   

15.
黄桂林 《陕西教育》2001,(11):21-22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清初学者陆世仪也说:“悟皆出于思,不思无由得悟。”(陆世仪《思辨录辑要》卷三),由此可见,为要“悟”而不“罔”,就要“思”,这个“思”就是“思维”,“是大脑在对客观事物反映过程中进行的一种理性的认识加工活动”。(卫灿金《语文思维培育学》,语文出版社)。在语文学习中,有了  相似文献   

16.
各辞书、教材对《论语·为政》第十五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的"殆"解释各异,大致有4种:疑惑;危险,有害;通"怠",表疲怠、疲倦;指其本义"没有发展就中止"。笔者认为此四解皆欠妥,"殆"实为"佁"之假借,表"止"义。"思而不学则殆"应译为"只思考而不学习,思维就会限于一隅,停滞不前"。  相似文献   

17.
孔子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本文从教学目标、教材选择、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阐述提高体育课堂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地理学得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那么,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相似文献   

19.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点明了学与思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数学教学中,只有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并教给灵活多变的方法.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相似文献   

20.
古人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之,思之,神鬼通之。"可见,勤于思考多么重要。历史学习需要深入思考,大胆质疑。不然,"读史使人明智"只是一句空话。我们常说"温故而知新",上完课要及时温习巩固。在温习的基础上,再去写作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