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6月20日上午,由我校文学院和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今日世界文学》期刊联合举办的《今日世界文学》“中国当代文学专刊”出版座谈会在文学院召开。莫言、余华、格非、食指等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批评家与会,就世界当代文学与中国文学、当下中国文学发展趋势及其与世界文学的联系等话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2009,(6):64-64
2009年4月1日的《中华读书报》发表了陈平原的《今天怎样“教文学”》一文。文章指出,文学史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在表达民族意识、凝聚民族精神,以及吸取异文化、融入“世界文学”进程方面,曾发挥巨大作用。经过好几代学者的长期积累,关于中国文学史的想象与叙述,已形成一个庞大的家族。要把相关知识有条不紊地传授给学生,  相似文献   

3.
美国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以一人之力编译了诺顿文选系列之《中国文学选集:从初始阶段至1911年》。他试图通过互文编排实现文本家族的构建,展示中国文学传统在其漫长历史中体现出的承继性与多样性,同时也为中国文学史的重写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是,作为一名在西方学术体制中受训的汉学家,宇文所安在选集的编译中也体现出一定的局限性,未能全面反映中国文学传统之真实面貌。中国学者有必要对《中国文学选集》作出回应和反思,研究作为“他者”的汉学家对中国的文学想象和文化利用,为平等互惠的国际文化交流开辟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古代文学、古代文论研究领域掀起了一场对“文学自觉”的认识和时间界定的热潮,大部分学者倾向于“文学自觉”成熟于魏晋时期。但从西汉时期统治者对文学的喜爱、提倡以及自身的创作实践与文士的文学创作倾向两个方面来看,西汉时期文学情感意识已经彰显,这种情感意识可视为文学自觉的前奏。  相似文献   

5.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文学场域之中,《钟山》与经济场和社会权力场进行力量角逐,获得了文学自主权,建立了自己独特的文学场。《钟山》为活跃文坛气氛、获得文学话语权进行文学策划,归纳总结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种新生的创作倾向,并催生了新写实小说思潮。可以说,《钟山》对“新写实”的命名与倡导发挥了历史性作用,真切地影响了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人们一提起建安文学,便是谈“三曹”、“七子”及其女诗人蔡琰,这几乎已成定论.翻遍通行的《中国文学史》,几乎没有人提及“左延年”这个人。左自然不是一流的诗人,也并非一代文学弄潮儿,又不属于曹氏“邺下文学集团”,但较之“七子”中诸如应场等人  相似文献   

7.
后代在文学领域内,流派众多,名家辈出,诗歌、散文、小说无不以摧璨的光芒照耀千古。唐代文学的成就不但使唐以后的文人墨客为之顶礼膜拜,而且也赢得了后世史家的一致肯定。不过,令人迷惑的是,在对有后一代文学的肯定中。史家们对初唐文学却是持否定态度的。游国恩先生等人所著的《中国文学史》称“唐初诗歌”“相反地齐梁诗风凭借帝王的势力还继续统治着诗坛”。①原中科院文学所编的《中国文学史》也认为唐初诗歌“仍是沿袭六朝的华艳风习”“唐初诗风不振”。②还有刘大杰先生所著的《中国文学发展史》引清人叶奖《原诗》中语称:“…  相似文献   

8.
回望20世纪的中国历史,“文学”和“启蒙”是两个无论如何也无法忽视的关键词。百年以来,启蒙领域和文学领域的研究各自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不难发现的是,人们已经习惯了将“文学”与“启蒙”分开进行考察,而很少涉足它们二者相连所形成的迷人场域。姜异新的学术专著《互为方法的启蒙与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9月版),以全新的视角,为通往那个神秘场域打开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春女思,秋士悲”。(《淮南子·缪称训》)怀春与悲秋是文学的两大重要主题。然而,在文学上,人们对秋天的关心却较春天为迟,古人朴素的情趣最早是寄托于春天的。《诗经》里常见歌咏少女怀春之情的诗句,却少有悲秋之歌。《诗经》之前的典籍中更是罕见悲秋作品。源远流长的中国悲秋文学始于何时呢?日本学者藤野岩友在谈到《楚辞》对日本近江奈良朝文学的影响时认为:“中国的悲秋文学作品数量宏大,直接或间接地属于《九辩》体系,因此来自这些作品的影响,归根到底渊源于《楚辞》”①。这种观点是很有见地的,因为它看到了中国悲秋文…  相似文献   

10.
1 赞恩·格雷(1872—1939)是美国通俗文学史上一个争议颇多的人物。在西部文学家中,没有一位象他那样拥有大量读者,但又不被人理解;第四版《牛津美国文学指南》中说他是“一角钱小说”在二十世纪的继承人;中国出版的《世界文学大辞典》中称他为“西部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有些学者认为在1890—1930年间,他对西部文学广为流行所作的贡献比其它任何作家都多,还说当很多读者被问到如何对西部文学下定义时,他们都以格雷的作品来概括公式化的西部小说的因素;而美国学者John George-cawelti(1929—)在他的“通俗文学研究中程式概念”一文中就多次以格雷的程式化小说  相似文献   

11.
“沙田文学”,广义系指香港中文大学师生共同创作的文学,狭义是专指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在“沙田”耕耘的余光中等五位作家所形成的文学流派。这五人非“会”“帮”的结合,有共同的文学思想和创作倾向做基础。他们的中西学问造指高,在学者散文方面独树一帜。这是中国自有西式大学以来少有的文学景观,在香港当代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2.
《文学》为国内学人对当今西方文学研究的现状提供了一个全景式的深入介绍。作者们肯定了文学以及文学理论在今天存在的价值,同时也质疑文学完全超然物外,独立存在的观念。学者们将思考放在“多元化”这一观念之上,挖掘边缘文学和文化,重视各种文学理论自身的发展扩充,避免传统的单极中心主义对差异性的磨灭。这种具有包容性的恩考方式无疑为我们进行学术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相似文献   

13.
《人民文学》第9期,看一篇罗伟章的《奸细》(中篇)足矣。 这两年一直看《人民文学》,罗伟章俨然“熟人”矣,但要问到如何评价他的写作,还是让人颇费踌躇。从《我们的成长》的朴素,到《大嫂谣》的真切,再到《变脸》的干瘪,罗伟章始终在“成长”也在摇摆。尽管“底层文学”一再升温,而罗伟章已俨然成为其中的“主力作家”,我们却不愿意看到一个新作家为了赶潮流而牺牲文学上的真正成长。  相似文献   

14.
相当长的时期以来,人们一直用迷信来说明历史,而我们现在是用历史来说明迷信。──—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中国有一种特殊的文史相宫现象,这决定了我们今天在历史中寻找文学的迹象。本文旨在论述《左传》中“梦描写”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效果,揭示“梦”在《左传》中所起到的而又是作者始料不及的文学作用。表现人们精神活动和心理状态的“梦描写”,以它既定的实在的生活形态,作为影响人们身心活动的一个动因出现在《左传》的记事中。这不是作者的首创,而是与历史的渊源以及当进的文化氛围密切相关的现象。在《诗经》和《周礼》中,…  相似文献   

15.
目前,学界出现了一种将现代文学史的上限一再前提的倾向,已严重危机到学科本身的生存问题。“中国现代文学”,不仅是一个时间概念,更重要的是指它是对古典文学的全面超越,是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它的上限应划在1917年开始的文学革命时期:首先,以《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论》和《人的文学》等文章为标志,开始了对古典文学彻底而自觉的“清算”。其次,在“清算”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全新的文学观念,从理论上划开了一个新的时期。再次,文学革命时期产生的一系列从内容到形式具有真正现代意义的文学作品,是划分现代文学上限的另一个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文章论述华文文学的名称与定义,世界华文文学的版图及其拓展,不同时代的留学生文学,世界华文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世界华文文学多元文学中心,以及从世界华文文学到华人世界文学等诸多问题,但主要是响应汕头大学编写的《海外华文文学史》一书中所提出的两个重要观点,此书编写者说,正当中国某些标榜先锋的作家和学者热衷于在西方文化中淘金的时候,海外华文文学却正在悄悄地向中国传统文化回归,无论从内容到形式,从艺术构思到表现技巧,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还说,这种潮流还刚刚在兴起,但很快会变成一股热潮,这篇文章认为这样描述当前华文文学世界的状况失之偏颇。文章还认为此书编写者否认今天世界华文文学已经存在多元文学中心的观点是不对的,有志弘扬中华文化,推动华文文学在世界发展者都应该抛弃“中国(精英)中心”的过时观念,都应该支持并推动华文文学世界多元文学中心的出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由杨春时、俞兆平、黄鸣奋三位学者合著的《文学概论》在“新时期”众多的文学理论教材中独标一格,其最富于创造性的是对《文学概论》要讨论的对象——文学的本体,进行了多层建构,打破了长期以来对文学本质的单一的解释,使文学本体呈现为立体构成,“文学”的形象因而由模糊变得清晰。由多重文学本质、多样文学功能、多种文学类型构成的文学本体论,在文学实践中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对开展文学活动具有很强的指导性。这样的文学本体观,有利于我们根据社会和人的需要确定文学活动的取向。自“五四”文学革命以来,中国新文学生态不平衡的现象经常出现,文学专制时有发生,与缺乏科学的文学理论的指导,尤其在文学的本质功能方面缺乏理论自觉有很大关系。多重的文学本体论,为新世纪的文学修造了一座立交桥,严肃文学、通俗文学与纯文学可以各行其道,奔向自己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深化五四“人的文学”的研究,弘扬20世纪中国文学的人文精神,这一研究课题受到当前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新近出版的文学研究著作《五四小说与人的文学》(黄健著,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对这一重大学术研究课题作出了新的探索,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就,是近年来五四文学研究中的一大收获。  相似文献   

19.
《钟山》杂志在我国新时期文学思潮的引领和倡导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尤其在“新写实小说”和“新状态文学”的倡导上更是功不可没。文章重点就《钟山》对“新状态文学”的倡导进行了反思,认为“新状态文学”的倡导和理论构架具有召唤性与浪漫性、模糊性与矛盾性、功利性与策略性等特点,因此在更大程度上是一次占据文化市场份额的话语权力争夺。但由于话语圈的狭小和文化场的紊乱,所策划的“新状态文学”最终没有达到预想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文学场对经济场的高度依赖性导致文学及其场域自主性的丧失,是全球“后现代症候”的典型表现之一。批判理论也适用于后现代中国的文学与文化批评,对探索当代中国文学场的结构与特征及其未来可能性有重要意义。个体存在的多向性探求,可视为文学场维护自身自主性的积极行动,这也是翦伯象诗集《坚守十一种维度》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