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根远 《收藏》2014,(11):107-110
清代考据学家丁溶有言:"字皆石经之字,句皆石经之句,读经而不读石经,饮水而忘其源。"(丁溶:《唐石经校文序》)这其中的“石经”指的是唐石经,即《开成石经》。《开成石经》始刻于文宗太和七年(834年),开成二年(837年)完成。依次计有《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粱传》《孝经》《论语》《尔雅》等12种儒家经书,另有《无经文字》《九经字样》附于《春秋左传》之末。  相似文献   

2.
《收藏》2015,(3):4-5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最有体系、刻载儒家经典最多、刊刻规模最大、迄今保存最完善的官方刊刻石经,为后世刊刻、抄录、校对儒经之标准。[古本之终今本之祖集儒经之大成]《开成石经》,唐代的官方刻经,由宰臣兼国子祭酒郑覃主持,大儒周墀、崔球、张次宗、温业、唐玄度等校订,为一时之选。始刻于文宗大和七年(833年),开成二年(837年)完成。《开成石经》内容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及《孝  相似文献   

3.
彭震尧 《收藏》2014,(12):94-97
经者,万世不易之常道也。然古时士子传抄之中时有误笔之事,以致原意失缺,道有所不同。至东汉年间,学者蔡邕上奏灵帝刘宏,言其错误较多,不便使用,故请校订刻石。熹平四年(175年),灵帝诏诸儒正《五经》文字,刻石立于太学门外,从此成为天下儒子学习的标准范本。后有曹魏正始石经、唐开成石经、五代后蜀石经、北宋石经、南宋石经、清石经等相继问世,刻经历史延续1600余年。  相似文献   

4.
《收藏》2015,(3):164-165
"中华文化元典《开成石经》大型文化典藏"于2014年12月12日在深圳会展中心隆重亮相后,吸引了众多藏家、文化学者前来咨询品鉴,一时间门庭若市、水泄不通,现场预定异常火爆。当天下午在"国故之根,儒经之祖——致敬中华文化元典《开成石经》文化品鉴会"上,西安碑林博物馆陈根远、马咏钟两位研究员深入浅出地向观众讲述了《开成石经》的官方刊刻地位,及其在千年历史起承转合间终得以幸存的过程,令在场观众无  相似文献   

5.
《收藏》2014,(9):150-150
《开成石经》是唐代的十二经刻石,始刻于文宗大和七年(833年),开成二年(837年)完成,原碑立于唐长安城务本坊的国子监内,宋时移至今西安碑林.是研究中国经书历史的重要资料。2014年7月16~22日,第25届香港书展在香港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举办,“中华文化元典《开成石经》大型文化典藏”亮相此次书展。  相似文献   

6.
《收藏》2015,(1):158-159
《开成石经》,镌刻的是思想,珍藏的是价值。典藏品鉴之间,是文化对文化的传承,智慧对智慧的馈赠,思想对思想的升华,盛世对盛世的礼赞。《开成石经》文化典藏限量征藏中华文化元典《开成石经》大型文化典藏以西安碑林博物馆馆藏《开成石经》民国精拓为底本,由西安碑林博物馆授权监制,陕西文化产业投  相似文献   

7.
刘兆雄 《收藏》2007,(12):104-105
1977年,我岳父病逝,岳母就将岳父的一套《春秋经传集解》送给我。岳父的朋友、四川师大徐仁甫教授讲,岳父钟佛操在四川石室中学、川大、川东师范讲授《左传》十分有名,学问很深,这部书就是他的讲义。在这部书的天头地角都批满了他的注释和见解。这部《春秋经传集解》(图1)是子骞读本,有乾隆“题宋版《春秋》”序。书品宽大,版框高26.6厘米,宽18.2厘米,黑鱼口,有耳子,八行宋体字。刻得工整、秀丽。全书14册,30卷完整。这就是我的第一件藏品和收藏的开始。  相似文献   

8.
石经是刻在石头之上的儒家经典,古代刻制石经的目的是校定儒家经典中的谬误,统一文字,并使之易于保存、流传下去。从东汉熹平四年(175)蔡邕首创其事开始,历代曾多次刻制石经,至今有文字可考者有下列七种:(1)汉嘉平石经,即蔡邕主持所刻石经,用隶书刻成。  相似文献   

9.
九江烟水亭     
烟水亭坐落在江西九江甘棠湖中,相传为三国时周瑜的点将台旧址,唐白居易贬为江州(治今九江市)司马时,建亭在其上,取其《琵琶行》中“别时茫茫江浸月”之句,称“浸月亭”。宋周敦颐在九江讲学时,其子又在湖堤上另建一亭,取“山头水色薄笼烟”之句,名“烟水亭”。明嘉靖前,两亭皆毁。明末清初,在浸月亭旧址重建烟水亭。现亭为晚清建筑。 烟水亭四周环水,1972年建曲桥与之相连。亭为水榭式建筑,内有船亭、纯阳殿、翠昭轩、五贤(陶渊明、白居易、李勃、周敦颐、王阳明)阁、境波楼等建筑。纯阳殿左壁嵌碑一块,上刻吕洞宾大草书  相似文献   

10.
姜寿田 《收藏界》2012,(6):121-121
音乐与书法在传统文化中皆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诗》《书》《礼》《易》《春秋》儒家五经中,本应有《乐经》而成“六经“,因《乐经》失传,遂成“五经”。  相似文献   

11.
叶寅生 《收藏》2009,(12):84-86
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春秋左传》中说,鲁定公五年(公元前505年),“季平子行东野,还,未至;丙申,卒于房。阳虎将以玙璠殓。仲梁怀弗与。”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璠”字下云:“玙璠,鲁之宝玉,从玉,番声。孔子曰:美哉玙璠,远而望之奂若也,近而视之瑟若也;一则理胜,一则孚胜。”  相似文献   

12.
仲威 《收藏》2015,(1):75
上海图书馆藏《福禄寿三瑞砚》拓本,卷轴装。上方为砚台拓本,砚池作玉圭形,其上刻蝙蝠、玄鹿、夔龙三瑞图,恰与"福禄寿"谐音。砚台底端之边侧刻有"钱塘黄易珍藏"楷书六字。卷轴下方为砚台盖板拓本,盖板上刻芭蕉叶一片,叶片上留有翁方纲题刻。翁方纲与黄易是金石挚友,有不少二人之间往还的手札诗文、金石题跋、砚铭题刻等传世。该卷轴画芯宽29.5厘米,高116厘米。依拓本观之,砚台宽16厘米,长33厘米,厚3厘米。黄易(1744~1802年)字大易,号小松、秋庵,浙江仁和(今  相似文献   

13.
《南昌万氏缩模百汉砚碑》集拓本(图1)一册,经折装,纵52厘米,横30厘米,现收藏于江西省博物馆。《百汉砚碑》拓本是据百汉砚斋主人万承纪收藏的碑帖制成的碑砚所拓而来。万承纪(公元1766-1826年),字廉山,江西南昌人,清代金石家、书画家。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举人,曾任江苏知府,官至海防同知,诗文皆工,博综群籍,其篆法似李阳冰,篆书、行草精妙;绘画得北宋诸家之长,深悟  相似文献   

14.
宗鸣安 《收藏》2010,(9):117-117
唐成通七年(866年)所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经幢,作八棱体,青石。高约140厘米,经幢下宽上窄,每面下部宽约14.5厘米,上部宽约12厘米。八面刻字,行草书,行约68字左右。  相似文献   

15.
杜平安  王聪 《收藏》2010,(11):72-73
清代的书法艺术,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说:“国朝书法,几有四变,康雍之世,专仿香光;乾隆之代讲子昂;率更贵盛于嘉道之间;北魏萌芽于成同之际。”故嘉道以前为帖学期,嘉道以后为碑学期。碑学期又可分为二,嘉道之交为唐碑期,成同至光绪为北碑期。咸丰同治之世,注重北碑,又加上两大书论家包世臣《艺舟双楫》和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问世,提倡碑学,涌现出很多杰出的书法家,张裕钊就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  相似文献   

16.
王引之《经传释词》“无毋亡忘妄”条下第二项云:“孟康注《汉书·货殖传》曰:‘无,发声助也。’字或作‘毋’。”并举二十余例证之,最后总结:“以上皆发声。”杨树达《词诠》“无”条下第八顶亦云:“语首助词,无义。”并择引王引之所举例证之。我们认为其中有些例句中的“无”在句意、语气等的表达方面还是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的,不能简单地以“助词、无义”概之,尤其是在“无宁(毋宁)”、“无亦”等句式中,下面分别进行分析。(一)“无宁(毋宁)”《经传释词》“无(毋)”作“发声助”解的“无宁(毋宁)”句引例如下:隐十一年《左传》:“无宁兹…  相似文献   

17.
王新 《中国收藏》2020,(11):38-40
近日,在热爱古文字同好的家中,有幸见到北魏墓砖一方,尺寸27.5厘米×4.3厘米×13.4厘米,重量2650克。笔者应邀对其历史文化进行考释,砖铭文字三列,共43字,现隶定如下:“侍中征东大将军启府义同三司驸/马都尉羽真西平王乙弗莫壤专/代大太安四年四月廿一日岁在戊成造”内容释读如下:乙弗莫琅:墓主姓名,见于《北史》《魏书》。  相似文献   

18.
赵益 《收藏》2006,(5):180-180
国之瑰宝 绝世孤品 柳公权,字诚悬,晚唐最显之书家,尤以“心正则笔正”之说谏上而盛得嘉誉。书声奕世时,王公贵族之先人碑版以非出公权者为不孝。《神策军碑》全名为《皇帝巡幸左神策军纪圣德碑》,崔铉撰文,柳公权正书,刻于会昌三年,立于大内禁地,“凡人不可见”。  相似文献   

19.
邹林  李宝怀  赵婷 《收藏》2015,(1):80-81
《唐故正议大夫守陇州别驾赵府君墓志铭》(下文简称《墓志》),唐国子监进士王敏撰。志主唐大历三年(768年)十二月卒,次年葬。该《墓志》2009年出土于西安市莲湖区枣园东路一小区工地,青石质。志石宽43厘米,厚8厘米。题"唐故正仪大夫守陇州别驾赵府君墓志铭并序"。志文楷书,23列,行23~25字不等,共计500余字。志盖阴刻楷书"大唐故赵府君墓志铭"9字,呈方形覆斗形,下底边长44厘米,厚14厘米。该《墓志》志文由赵姓的起源开始,提及赵自交的高祖、  相似文献   

20.
读《中华武术》2007年第11期尤志心先生《再揭太极拳内劲的神秘面纱》一文后,触发了写此文的灵感。“四两拨千斤”一语出自《太极拳论》“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