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81年秋天的一个傍晚,胡耀邦同志在杭州谢家花园,接见了浙江省的一些领导干部,我也有幸参加了这次接见,(见照片。左二为当时杭州市委书记陈安羽,左四为当时浙江省委书记铁瑛。)耀邦此来是考察农村工作,到了许多地方。他对浙江农村改革开放以来的情形甚为满意。他还特意和我们一起看了新到的反映农村新情况的电影《喜盈门》。  相似文献   

2.
轮回的花园15年前,杨炼曾在北京的小小书房里,抄下过圣·方济的一句话:“人,是在世界抛弃他的一刹那得救的。”对于海外漂泊刚刚回到北京的著名诗人杨炼来说,1999年是值得回味的一年。这一年年初他的中文诗集在国内出版;10月份他的英文诗集获得英国诗歌书籍协会推荐译诗奖;7月底又得到了自己第一个国际诗歌奖——意大利费兰亚诺诗歌奖。不久前,他还在意大利电视一台举办了年度诗歌朗诵会。他马上又要去台湾,帮助组织亚洲最大的诗歌节。  相似文献   

3.
1.《全宋诗》"洪刍"条下收有一首《示子》诗:"太学何蕃久不归,十年甘旨误庭闱。休辞客路三千远,须念人生七十稀。腰下虽无苏子印,箧中幸有老莱衣。归时定约春前后,免使高堂赋式微。"此诗标题下,整理者有一段注释:"朱本无此诗。鲍校云:此诗应删除,《尧山堂外纪》是洪皓诗,见《鄱阳集》附录。按:四库本《鄱阳集》未收此诗,待考。"(第22册,第14492页)按:此诗既非洪刍诗,亦非洪皓诗,而是北宋洪浩之父写给洪浩之诗,此洪浩曾于北宋熙宁间  相似文献   

4.
比喻,是我国古代文学创作中重要的修辞手法,现存最早的文学怍品《诗经》《楚辞》中,已有了很多成功的运用。《礼记·学记》说:“不学博依,不能要诗。”谓不学广博譬喻之法,就难以作好诗。可见古人对比喻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是非常重视的。东汉郑玄在《周礼》注中对比喻的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说:“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也就是说,用比喻的方法可以达到政治功利的目的。此说对后世有不小的影响,可惜他没有更好地说明这一手  相似文献   

5.
《心情互联网》是赵广宁的第一本诗集,是爱情诗。他才三十出头。读他的诗,可感悟出其人。可以看出他是一位颇有才气的青年诗人。广宁虽然是学经济管理的,如今干的是经济编辑的行当,却爱诗。在他的诗中多次用“醉”字。可以说,于诗“偏偏我醉”,他“醉”心于诗。从1984年开始发表诗,十多年来,对诗有“永恒的爱”,不停地写,像“是一只黑色的蝴蝶—…·不停地张合”,“音乐里飘着缕缕柔情”,将这柔情溶于诗中,结成了这个集了。125首诗,是情的凝结。爱情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爱情诗是这一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诗歌中,爱情…  相似文献   

6.
比喻,是我国古代文学创作中重要的修辞手法,现存最早的文学作品《诗经》《楚辞》中,已有了很多成功的运用。《礼记·学记》说:“不学博依,不能要诗。”谓不学广博譬喻之法,就难以作好诗。可见古人对比喻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是非常重视的。东汉郑玄在《周礼》注中对比喻的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说:“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也就是说,用比喻的方法可以达到政治功利的目的。此说对后世有不小的影响,可惜他没有更好地说明这一手  相似文献   

7.
郝方方 《大观周刊》2011,(31):131-132
许渊冲是中国当代翻译家中的杰出代表。他翻译了大量的中国古诗,为传播中国文化,提高中国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通过对他的中诗英译进行分析,旨在探析韵体译诗的利与弊,以便使该译诗理论在“扬弃”中发展。  相似文献   

8.
绿原是一个学者型的诗人,他的外国文学和外语背景,使他的诗里融涵了相当多的西方文化元素。这不仅使他的诗显得绚丽多彩,而且丰富了、加强了他的艺术表现力。与此相关的是,他的诗还具有鲜明的哲理性。但正如他自己所说,“诗要思想,不完全是思想”。  相似文献   

9.
肖林桓 《大观周刊》2011,(21):119-120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中自谓“以禅喻诗,莫此亲切”,以此在唐宋以来“以禅喻诗”的诗歌理论上进行了理论性的概括和总结,并形成了自己的诗学观念。后人对其“以禅喻诗”之旨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前人对诗、禅、人、乃至时代的因缘关系的忽视,今作解读,以期正确把握严羽诗禅说之正义。  相似文献   

10.
《出版参考》2004,(32):54
洵美的生活,简直与<红楼梦>所描绘的大观园的生活无异.房地产值不可数计,就拿静安寺路一条同和里来说,同和里的一条弄堂全是他家的花园.他的家也无异文人艺术家谈艺论学的沙龙,客来客往,川流不息,乘兴而来,兴尽即返,毫无俗套,亦无拘束.他原是在英国学文学的,加以他禀资聪慧,天性喜欢文学,所购藏的近代英国文学的书籍,应有尽有,在中国可算是一位出色的收藏家.他对诗歌的研究,尤其是英国诗的格调,造诣的确不浅.他的书法秀丽,写稿不用有格的稿纸,而行列清晰,匀洁有致,简直可制锌版印行,使人弥觉珍贵可爱.  相似文献   

11.
刘杰 《大观周刊》2013,(1):23-23,89
胡适在创作上使劲最多,影响也颇大的,是白话诗。他对于新诗理论的探讨,创作经验的总结,也有显著的成绩。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中,朱自清曾指出,“胡适之氏是第一个尝试新诗的人”,肯定他的《尝试集》是“我们的第一部新诗集”;并且说,胡适关于新诗的主张,大体上为当时的许多新诗人所共信誉而他的《谈新诗》一文,“差不多成为诗的创造和批评的金科玉律了”。可见胡适在新诗创造和新诗理论建设初期的重要作用和突出地位。他的诗集主要是表现了个性解放、人道主义和民主、自由的诗,具有当时的反封建的时代色彩和积极意义。胡适对于传统诗歌的扬弃,作者在此文中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2.
诗歌意象往往带上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体现诗人的个性风格。王维的淡远空灵与他诗中的青山、连山、太行等众多的远山意象有很大关系。李白的浪漫豪情与他诗中的明月、黄河意象是分不开的。杜甫的悲怆感怀,与他诗中一系列带有沉郁情调的意象联系在一起。本文试从意象的攫取来探讨一下诗人的个性风格。  相似文献   

13.
钱澄之《田间诗学》一书在诠释《诗经》时,常体会诗中之情,进而探讨诗义,往往得出不同旧说的解释。同时又能借诗情抒发自己的感悟和历史省思,他重视《诗经》的历史鉴戒功能,在诠解《诗》中史事时常关照他所处的时代。钱澄之还在《田问诗学》中征引了大量师友言论,并将《诗》中史实与钱氏所经历之历史相呼应。透过情与史的诠释,钱氏力求更好地发挥《诗》在教化、治世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这本《波德莱尔》与其说是一本个人传记,倒不如说是他所作的诗的“传记”.通过对他的诗的细读和分析,勾勒、还原了作为诗人和美学评论家的波德莱尔无尽探索、无尽追溯的一生.书内对诗的分析是冷静、严厉、节制、毫不情绪化的,但对波德莱尔本人的轮廓刻画却是有棱有角的.在肌理、心情、个性与绝望的程度上,波德莱尔已经达到极致.波德莱尔的一生,在书里慢慢荡开,又溶于每一句暗黑色的诗句中.  相似文献   

15.
闲读偶记     
《启功韵语》《启功韵语》(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并不厚,定价竟是9元。买时,颇心疼。买回一读,甚觉值得。单书前那17帧彩印书法,就够人品赏不尽,如享太牢。启功,以书画名世,也善诗。他的诗,别具一格。读多了新派的“朦胧诗”之后,再读读启功诗,当别是一种滋味。诗,并不只是要写风花雪月、男欢女爱、离情别绪、孤独呀、寂寞呀等等,并不只是那种甜蜜蜜、酸溜溜、软绵绵、灰苍苍的调子。诗国的疆域大着呢,诗艺的招数多着呢。启功的诗,题材极广,题画之外,举凡患病、住院、失眠、吃饭、乘车、写字、作画、感怀、伤逝、论诗、论文等等,均可入诗。语言干净利索,义蕴深沉隽永,且常常透出令人想笑而笑不出的幽默。他的诗,绝不温柔敦厚,平和冲淡。诗中写世象,有他自己的爱恨褒贬;诗中含世味,有他自己品咂过的辛酸苦涩。他的诗,是真诗,虽然他自贱为“胡说”,自谦为“韵语”。  相似文献   

16.
《警世通言》一书中记载了一则耐人寻味的故事:有一天苏东坡去拜访王安石,未遇,他就在书房等候·忽见砚台下压着一首尚未完成的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学士一看就发笑。因为他想:黄花即菊花,此花开于深秋,敢与秋霜鏖战,最能耐久,就是焦干枯烂,亦不落瓣,何来“吹落黄花满地金”呢?于是,便成竹在胸地依韵续诗二句:  相似文献   

17.
唐代题画诗是诗与画的融合,是诗与画爱情的结晶,它主要表现在诗对画中的意境、韵味以及用笔用墨等绘画技法的阐发,从大的方面来说唐代题画诗中诗与画的关系是以诗释画,并且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并对后世诗画的发展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此我将从三个方面来介绍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万柳堂图》表现的是赵孟頫、卢挚等人在廉氏花园雅集的情境。以往此图常被认为是记录史事和呈现古代中国北方私人园林的图像资料。不过,从绘画风格和印鉴来看,《万柳堂图》并非赵孟頫真迹,而是后人根据元代以来诸种笔记所载万柳堂雅集故事编绘而成。万柳堂今已不存,对比文献记载和历史地图综合考量,其旧址当在今阜成门外西南方位,而《帝京景物略》中有关记述不足采信。至于其时万柳堂雅集的主持者廉野云,当为廉希宪五子廉恒。《万柳堂图》画上有赵孟頫题诗,字非真笔,内容则系赵氏诗作,康熙间始收入赵孟頫全集,诗中既有对雅集的记录和对主人的赞誉,也暗含赵孟頫复杂的退隐心理。  相似文献   

19.
吴嵩粱是清嘉庆、道光时期诗坛名家,时有“诗佛”之誉。吴氏的诗学观集中体现在他所作的《石溪舫诗话》与一些论诗诗中。吴氏的诗学理论体系主要体现在本体论——注重诗家人品才气和创作论——注重学诗门径与诗歌之正,对清代诗歌与清代诗学研究均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沈千运是盛唐诗坛上一位重要诗人。他的诗,气格高古,为士流所敬慕,而且在当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诗风。本文把他放在从盛唐到中唐的整个唐诗流变中,试图从他的生平和创作及其创作的艺术成就和影响两方面来评价他对中唐初期的诗歌创作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