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新闻周刊》2009,(32):79-79
岁月之魅普茶客 数千年来,有一些古老的树木,默默生长在云贵高原的原始山林间。它们吞吐天地精华.吸收日月元气。叶片被采撷下来.制成一种特殊的食品——普洱茶。  相似文献   

2.
走进天方     
《新闻世界》2012,(6):298-298
天之道 七千年时光,有多少瑰宝,可以璀璨至今,历久反而弥新?九万里大地,又有多少经典,可以世代珍藏,传承乃至不绝?“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在中华文明的时光长河中,我们的远祖曾无数次地仰首苍穹,追逐日月星辰,叩问这万物造化之道,他们认为“天”为圆,“地”为方。“茶,发乎神农氏。”这是对中国茶最初渊源的记载,也是对茶的最早定义:茶者,荼也,起始为药用,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陆羽《茶经》中将“荼”改为“茶”,并认为是天赐良方矣。  相似文献   

3.
冬日午后,临窗而坐。一壶茶,一卷书,任氤氲的茶香,温润的书香丝丝缕缕沁入心田,宛如沐浴在冬日的暖阳里,溶解寒冬,温暖心扉。元初学者翁森在《四时读书乐》之"冬读"写道:"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地炉茶鼎烹活火,四壁图书中有我。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冬日读书的乐趣跃然纸上,让人忍不住捧一卷书围炉夜读。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茶文化历经数千年发展、演变、积淀而形成以儒佛道为基本内容的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比如:以茶为聘,取忠贞不二之义;以茶祭祖,表慎终追远之意;以茶崇俭,砥砺人之品行;茶融三教,以尚和为核心。  相似文献   

5.
《山东档案》2013,(5):1-1
夫宇宙者,时空也;时空者,天地岁月也、孔子见大河东去,慨叹云: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李白说: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哲人之说,道尽人类面对时空的无奈,诚然,时空之流转非人力所能逆转,未来不断走向当下,当下不断成为历史j而当人类走进历史、创造历史、  相似文献   

6.
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与原《大公报》主笔张季鸾,是20世纪前半叶中国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虽说同为陕西人,但秉性气质迥异:于右任是典型的关西大汉,魁梧雄健,美髯飘逸,豪侠之风扑面而来;张季鸾则是典型的北人南相,身材文弱俊秀,不乏挥斥方遒的书生之气。但他们共同受教于关学大儒刘古愚,都有着共同的理想和信念"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相似文献   

7.
剑门,处于江苏常熟虞山之巅,相传为春秋时吴王夫差试剑之地。这里土质肥沃,植被丰厚,云雾缭绕,山水相映,集天地之灵秀。 国营常熟虞山林场维摩茶厂座落在虞山顶峰,该厂林茶间作面积占茶园总面积的80%,产品“剑门”绿茶的鲜叶原料就生长在海拔250米左右的剑门松林间,无污染,不使用化肥农药。优越的生态环境,纯净的空气滋润,严格的生产规程,先进的制茶工艺,造就了AA级绿色食品——“剑门”绿茶。  相似文献   

8.
《档案天地》2011,(1):65-F0003
大家开宗(为代卷首语):每期以“天地之间是个人”为固定题目,特邀名人大家,凝重、生动的笔触,深刻揭示对天、地、人之心灵感悟,彰显期刊“天地”二字的史韵意。  相似文献   

9.
水墨时空 宇宙诞生之初,天地是一片黑色的混沌。从中分出阴阳二气。阴为黑色,阳为白色。阴阳二气周流不息。孳生万物。宇宙中形态各异的生命,都是由阴阳二气运化而成。中国水墨画,于是就把宇宙中千差万别的色彩,还原成黑和白这两种最为基本的颜色,用它们来表现中国人对宇宙和生命的起源与本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前两千七百多年前,茶就已经在中国这片神秘的土地上被发现,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茶从古老文化中的医学价值脱离出来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社会作用。茶从一件简单的事物扩展成了一种文化,一种处世之道,一种哲学思想。茶艺和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中由茶这个载体升华出来,成为一种精神内涵,茶与佛、道相通,与儒学思想相联系。中国的茶之道中饱含了"静、美"的中国古代文化精髓。道家思想讲究"天人合一"老子曰:"归根曰静,静曰复命",一杯茶,一缕茶烟,饮茶需心平气静,讲究井然有序地啜饮,以求环境与心境的宁静、清净、安逸,饮茶人的心灵与茶合二为一;佛家思想讲求"主体感受,非深味而不可"也同样说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1.
《档案天地》2009,(11):64-64
大家开宗(为代卷首语):每期以“天地之间是个人”为固定题目,特邀名人大家,以凝重、生动的笔触,深刻揭示对天、地、人之心灵感悟,彰显期刊“天地”二字的历史韵意。  相似文献   

12.
张秀梅 《数字图书馆论坛》2012,(11):I0001-I0001
黄仁字先生认为中国人不懂得数目字管理之道,胡适先生则认为中国人习惯于差不多。两位老先生虽然都是出于对祖国“爱之深而责之切”的情感因素与理性批判,但我认为这恰恰从另一个侧面道出了中国人的天地宇宙哲学观:不在小事上斤斤计较,蝇营狗苟,务求与天地宇宙同呼吸,共命运。我们的民族精神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君子之道在于和而不同。  相似文献   

13.
李觏李觏(1009—1059)字泰伯,江西南城人,北宋思想家.家贫好学,以教书为生,晚年为太学助教,后为直讲,著作由后人编为《直讲李先生文集》.李觏的自然观具有唯物主义的倾向.他认为,最初只有原始的物质性的气,这就是太极.不过,这时弥漫于天地之间的气,"犹各居一位,未之会合".后来,由太极分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的相互结合相互作用就生出五行万物.这就是由原始的气到  相似文献   

14.
余舜德 《文化遗产》2023,(2):92-100
制茶工匠以手工及身体经验为主要技艺,当是获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台湾地区称之为“无形文化遗产”)认证的合理候选人,不过产茶重镇的南投在2019年以“生态知识及其技术实践”认证两位制茶工匠后,却引来诸多质疑。除了两者皆以现今茶区制茶工匠仍普遍具有之制茶工艺提出申请,并以个人名义获得认证,因而引起众多议论。这两个案子获得通过,也牵涉到一些与文化遗产的概念及政策密切相关之基本课题:例如,何谓手工制茶?机械化下就没有手工了吗?制茶的传统知识为何?传统强调实作经验的制茶工艺之关键为何?再者,传统制茶知识属于个人或是团体(社区、茶区) 若答案是后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证该如何进行?笔者将以过去参与之普洱茶及冻顶乌龙茶的民族志研究为例,一方面讨论上述的议题,并据以讨论文化遗产认证的实践。  相似文献   

15.
宋人喜品茶,徽宗更留有《大观茶论》,其中谈到茶的品格和功用:“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赵佶《大观茶论·序》)作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饮茶是相当普遍的。  相似文献   

16.
陆羽煎茶法     
《大观周刊》2006,(30):63-63
1.备茶:凡饮用饼茶,在上碾之前,都要先在无异味的文火上烤炙,并注意掌握火候,勤于翻动,使之受火均匀,等茶饼烤出像蛤蟆背部突起的小疙瘩,不再冒湿气,而散发清香时为止。随将烤好的茶饼放入特定的容器中,以防止其香气散发,在冷却后即可碾茶。继而将碾成粉末状的末茶过茶箩,使之更加精细,剔除未碾碎的粗梗、碎片,然后放入竹盒之内备用。  相似文献   

17.
王迎新 《大观周刊》2006,(30):60-61
某日,四、五好茶人聚会,各人自带了得意的茶品。张姓茶兄小心翼翼掏出来一小袋散茶.略带几分神秘地透露:这可是极难得的野茶,一年一棵树那也只摘得下五六公斤。众人艳慕间开汤。有人喝了,赞不绝口:好,茶气劲道!有的人却悄悄捂着肚子跑卫生间,末了还不敢在一于资深茶人面前声张,“要是被人知道了自己消受不起着这‘绝世孤品’,那可丢大了份。”[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李新彦:图一个天地无垢心无垢以方“城里走,乡里走,山里走/握纤手,握绵手,握茧手/风也受,雨也受,气也受/伐恶效狮吼,逢善魂相就/图一个天地无垢心无垢。”李新彦在6月20日全国第二届百佳新闻工作者座谈会上,引用这首诗与在场百佳新闻工作者共勉。了解李新...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一部权威科普资料, 这是一本饮茶必备读本, 这是一份了然于心的珍藏. "今古形殊义不差,古称茶苦今称茶".国人种茶,制茶、饮茶、品茶不可不谓历史久远,盛用器具之繁多、泡饮技法之奇妙,礼仪习俗之隆重自不必言,单是"夜半客来茶当酒"就足见"茶为国饮"当之无愧,无怪乎古人常以茶换马,而茶路则通东瀛达中亚乃至西欧.  相似文献   

20.
《大观周刊》2006,(16):I0003-I0003
宫庭普洱茶本不出自宫庭,皆因茶的气质华丽端庄而让人觉得有了富贵之气,是一套值得看,耐得住品饮,经得住回味的佳茗茶艺。一款来自易武的古树生茶,加一款熟茶,由一个女茶艺师和一个男茶艺师同时开泡。行云流水一番动作之后,一黄一红两杯茶汤就呈现在你面前了。男人,女人;一个是天,一个是地;一边是阳,一边是阴。当两杯茶放在面前时却不知该先喝哪一杯了?钢柔并济,阴阳结全,这就是吉人茶宴楼宫庭普洱的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