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何将丰富的文学批评理论有效的导入英美文学教学一直是文学界学者所探讨的话题.本文以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为切入点,探析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对于英美文学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应用实施,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以维多利亚时期的三部作品《名利场》《简爱》《艾格尼丝·格雷》为例,阐述如何从女性主义批评理论来分析作品,会更有效深入地理解作者意图,从而挖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笔者认为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应用于文学教学,它的现实意义使得文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从而促进学生从以批判的视角再次观察两性世界,有利于他们对于性别认知构建内涵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清末思想界掀起了中体西用风潮,张焕纶积极在教育领域展开了实践探索,在多方支持下建立了我国清代最早的私立小学正蒙书院,并且将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相融合,从各个方面进行积极尝试,对近代基础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微博作为新媒体的重要形式,传统传媒机构都在积极探索和微博进行融合的方式。本文将从受众审美接受的角度,从适应受众、超越受众和受众参与三个角度对传统媒体的微博应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现代大学通识教育是对科学在大学教育中扩展的回应,它具有受众性和时代性特征,新时代要求大学通识教育从学科教育走向跨学科教育,从知识教育走向文化教育。科史哲教育是传统的跨学科教育,致力于还原科学发展的真实面貌,研究科学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在当代大学通识教育中能够帮助大学生掌握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形成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相融合的理念、提高创新性思维的能力。科史哲教育对当代大学通识教育的贡献不仅是一种理论旨趣,而且是一种实践活动,它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和学生活动融入通识教育,并积极借鉴公共关系学理论使自己的贡献更容易得到广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认可和接受。  相似文献   

5.
林睿 《东南传播》2020,(8):97-100
文字冒险游戏具有有别于传统叙事文本与传统媒介的"互动性",即玩家遵循游戏创作者在游戏内设定的规则,并对其作出相应的反馈,在此过程中,游戏叙事得以进行。文字冒险游戏的互动性使其与玩家间建立起互动联系,玩家在游戏的过程中表达并接收游戏反馈的情感,从而获得情感沉浸,同时,游戏创作者通过创建"半开放式"的故事架构,并由玩家进行自我填充,使玩家在受众与创作者的关系间被模糊,从而建立起文字冒险游戏的互动。研究学者认为,文创生产者对于作品的创作与研发都体现了"意义不确定性"等需要靠受众通过自我想象将其具体化的创作特征,这种形式是作品的形式与受众对作品的表达与接受更有接受性,而文字冒险游戏符合了这种全新的模式。文字冒险游戏这一特征,使其与电影、戏剧、文学等体验活动有所区别,同时也是当代艺术创作所追求的。  相似文献   

6.
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的产生,文学在新的语境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受众作为文学活动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自然也毋庸置疑地受到深刻影响。新媒体的数字化、传播主体的多元化等新特征必然会导致文学表现出与传统文学的不同,从而促使文学受众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具体表现在文学受众的阅读方式、接受主体地位、阅读目的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新闻事业也面临着受众的多元化需求和融合传播的严峻挑战。将新闻记者文学素养融入新闻创作中,使新闻作品增添文学魅力,是媒体融合传播的应由之路,更是现实语境环境下新闻创作的重要选择,对提升新闻作品的耐读性、可读性以及感染力、号召力有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作为传播的五大要素之一--受众,不管是对于媒介自身创作的内在要求,还是对于社会发展的外在推动力,它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电视是用来看的.而受众不仅仅只是充势消费者。在某种程度上它尊毫承担着创作者的角色。本文以都市情感剧《男人帮》为例,从受众在接受电视产品上的主动性和被动性方面,阐述了受众对于电视创作的重要性,只有完全清楚掌握受众的心理需求.才能创造出更加符合观众审美情趣的高质量的电视作品。  相似文献   

9.
传统文学的传播不仅依赖于高文典册的载集与传统教育,也在现实生活中以民俗游艺和日用器物为传播媒介,因媒介的常见性和受众的普遍性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传播效应,在传播过程中实现了提供娱乐、满足审美、展示才情和传达心志等功能.这种雅俗之间的互动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不仅推动了文学从殿堂走向民间,而且反映了文学的接受状况,更为了解当时社会风貌提供了具象材料.  相似文献   

10.
网络文学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作品内容质量与运营商市场化运作导向等方面。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剖析,并希望促进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相互融合,让文学创作回归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主流,真正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学繁荣发展景象。  相似文献   

11.
李佳欣 《出版广角》2019,(12):67-69
随着新媒体赋权,当下媒介与人的关系呈现多元融合嬗变的趋势。结合议程设置理论与创新扩散理论来看,作为新媒体代表,时下社交媒体的议程设置结构核心、手段与形式围绕遵循新闻价值规律、分化信息流诉求和增加受众衡量要素展开,其创新扩散机制也彰显多元化融合媒介传播创新、受众说服和文化认同以及建立“流量领袖”机制特征,与传统大众传播有着天壤之别。  相似文献   

12.
李彦平 《新闻窗》2009,(5):94-95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于20世纪60年代在联邦德国兴起。它是文学研究领域的一种全新的方法论,确立了作品的意义是从读者对作品的阅读过程中诞生这一事实。它第一次把读者推到了整个文学活动的中心,从而使文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更广阔的领域。  相似文献   

13.
科幻文学在中国的发展,为科幻教育的推广与实践提供前提和基础。在基础教育阶段,可以以优秀科幻作品为媒介,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科幻作品,并结合不同课程的知识框架,理解和思考科幻想象中的科学知识与社会现象。这样的科幻教育具有沟通科学与人文、历史与未来的功能。在课程维度上,它是一种特殊的综合课程,与科学、文学和历史/社会课程都可以有机结合。其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四种核心素养:好奇心、想象力、责任感和人文精神。这一教育实践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也能最大程度发挥科幻文学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媒体的报道内容能否被受众所选择所接受,是检验传播效果优劣的重要标准。新闻传播要增强贴近性,强化传播效果,就必须注重研究受众心理、把握受众心理规律,从受众心理需求出发去策划选题、创新形式、采编稿件,使新闻产品更好地被受众所接受。报刊思想理论宣传同样如此,它要为受众所注意、理解和记忆,也要在增强贴近性上下功夫,在研究受众心理特征、适应受众心理活动规律上做文章。《生活与修养》专版作为《解放军报》的一个传统思想理论专刊,  相似文献   

15.
接受美学,是本世纪六十年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研究方法,它把作家、作品、读者联系起来,把读者作为与作家、作品并行的文学研究对象。接受美学最重要的贡献是提出了读者“再创造”理论。作品与读者有着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没有读者,也就没有作品存在的价值。将接受美学引入新闻学领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为我们研究新闻读者提供了一个新观点、新视野。研究新闻的现象,只见传播者,忽视接受者,是不完  相似文献   

16.
薄立伟 《新闻传播》2010,(3):102-102
接受美学,又称为接受理论。主要创始人有德国康斯坦茨大学的姚斯和伊瑟尔等人。接受美学从读者与作品的关系来研究文学,是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理论。由于接受美学带来的是一种视角的转变,给很多学科带来了新鲜的研究视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报刊版面在运用色彩时极为讲究,在对时代感以及形式感进行考虑的同时,更加应该侧重展开研究与分析的是具备创意性的设计主题将有可能给受众带来的心理感受,有些时候甚至可以说,色彩是能够影响受众接受新闻作品的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18.
朗诵是有声语言表达中的再创作,它以文字稿件为依据,经由创作者的感受思考,运用内外部技巧将静态的文字转化成动态鲜活的语流,给予受众相关的启发与感悟,从而达到传受双方的愉悦共鸣。做到传者和受者之间谐和的审美享受,离不开创作者在朗诵中对其意境美的营造。意境是我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和范畴,它最早出现在文学创作和批评之中。现如今意境已经融入各大艺术门类当中,成为我国美学史中重要的美学和艺术学范畴。作为有声语言表达中的朗诵艺术是创作者对于文稿的二度创造,经稿件内容出发融入了个人情感和主观感受,除了规范的表达之外更需要创作者情景交融地把审美理想与客观景物融合,创作出触动人们灵魂的作品。本文试从朗诵中有声语言表达的播音学视角和意境在艺术学中的美学视角进行融合,对有声语言朗诵中意境的营造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9.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2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的舞蹈作品《只此青绿》是传统艺术与传媒艺术高度融合的特殊样本。在审美领域,它将“象”与“意”融会贯通,形成符合国人审美经验的“意象”与“意境”。在传媒艺术领域,该作品演变成为具有独特意义的符号,唤起更多受众走近传统文化,探索“美”,发现“美”。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媒体的强势发展,主流媒体渠道部分丢失,受众流失的情况日趋严重,在政治传播领域,受众视听的兴趣锐减,主流媒体的政治传播思维与方式不得不因应新媒体的发展而作出重大变革。改变政治传播思维,增强内容的可接受性和易接受性,通过对最新科技的运作,创建体验式的互动环境,是获得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政治传播类作品的主要特色。这些作品改变了过去呆板、说教和灌输式的传播方式,更加注重新媒体传播手段,拉近与受众的距离,更加注重公众体验和互动的方式展开,实现技术、故事形式、创新思维的完美融合,开创了新媒体时代政治传播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